-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第二节 石油与国家安全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单元活动 践行绿色发展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第一单元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复习提升 试卷 试卷 2 次下载
鲁教版 (2019)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免费巩固练习
展开第三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耕地资源的价值
1.下列关于耕地和耕地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耕地资源就是耕地
B.所有的滩地和海涂都属于耕地
C.有树的土地不属于耕地
D.没有开发利用的宜耕荒地属于耕地资源
2.世界耕地资源的特点包括( )
①数量的稀缺性
②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③空间分布的均衡性
④利用的广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能体现耕地经济价值的是( )
A.能生产大豆、橡胶等农产品
B.是农民生活、就业的依靠
C.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D.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
题组二 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读我国耕地质量等级面积比例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4.该图体现了我国( )
A.耕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B.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
C.耕地空间分布不均衡
D.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5.我国高等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 )
A.27.3% B.35.1%
C.40.2% D.45.6%
下图为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2020河南南阳六校高二联考改编)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山地多,平原少 B.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C.人口众多 D.生态退耕工作显著
7.(2020河南南阳六校高二联考)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小的直接原因有( )
①人口不断膨胀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过度抽取地下水 ④城市化进程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读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8.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东部沿海地带 D.东部季风区
9.近年来影响③地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农占耕 B.水蚀毁耕
C.生态退耕 D.沙暴吞耕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经被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我国东北地区资源的丰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有( )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位农业劳动力担负耕地都较多
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较大
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 )
①耕地面积广大
②宜农荒地多
③土壤肥沃
④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题组三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读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图,回答下面两题。
12.近几年影响①地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农占耕 B.水蚀毁耕
C.生态退耕 D.灾毁耕地
13.我国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酸雨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地结构变化显著,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耕地面积年均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4.(2020江苏四市调研改编)2000—2015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为( )
A.东部地区耕地减少加速
B.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西部地区
C.西部地区耕地增加减缓
D.耕地重心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移动
15.(2020江苏四市调研)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B.中部地区—宜农荒地的开发
C.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D.全国—灾毁耕地的加剧
题组四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6.为确保我国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
A.围垦东部沿海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
C.完善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住房公寓化
下图为我国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情况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7.下列生态退耕减少耕地占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共同减少耕地比重最大的年份是( )
A.1998年 B.2000年 C.2002年 D.2003年
18.由于耕地数量的减少,为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应( )
A.确保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
B.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C.植树造林,保护生态
D.科学种粮,提高单产量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耕地质量与人类活动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读黄淮海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完成下面三题。
1.()黄淮海区耕地质量为一至三等地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该区的( )
A.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
B.山东丘陵地区
C.滨海地区
D.冀鲁豫低洼平原
2.()下列关于该区耕地质量等级为七至十等地的耕地的特点,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土层浅薄,土壤养分不足
B.盐碱地广布,改良成本高
C.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D.土壤质地黏重,生产能力低下
3.()该区在城市化过程中( )
A.相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是人口的主要迁出区
B.因质量等级较低的耕地改造成本高,要尽量占用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
C.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可以采用条带式、团块式布局,尽量避让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
D.要守住耕地红线,亮剑违法占地,避免人地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题组二 我国耕地数量与粮食安全
稻米是我国居民的重要口粮(指每个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粮食),东南亚是我国稻米进口的主要地区。2018年世界人均产粮400千克,我国人均产粮470千克。我国人均居民口粮消费量仅需127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20安徽芜湖高三联考,)我国主要稻米口粮来源区近年来的变化体现为( )
A.南疆盆地地位上升 B.华北平原地位上升
C.东北平原地位下降 D.太湖平原地位下降
5.(2020安徽芜湖高三联考,)我国人均居民口粮需求偏低的原因主要是( )
A.农业结构变化 B.膳食结构调整
C.耕地面积减小 D.人口数量增多
6.(2020安徽芜湖高三联考,)保障粮食自给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为此我国当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统筹用地,提高耕地利用率
B.退牧还耕,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C.发展经济,多途径进口粮食
D.退耕还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读2010—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m2)表,完成下面两题。
2010年
2015年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体
建设
用地
未利
用地
合计
耕地
—
231.88
14.01
563.47
5 503.62
3.75
6 316.73
林地
99.75
—
407.35
18.41
873.21
4.69
1 403.41
草地
32.21
165.77
—
28.02
176.50
1.16
403.66
水体
259.18
3.76
74.39
—
399.55
3.08
739.96
建设
用地
446.87
71.12
18.33
165.42
—
6.50
708.24
未利
用地
14.20
0.79
0
1.02
7.27
—
23.28
合计
852.21
473.32
514.08
776.34
6 960.15
19.18
9 595.28
7.()2010—2015年减少最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未利用地
C.林地 D.建设用地
8.()2010—2015年,我国东部土地利用转移会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的方式有( )
A.林地转换为草地 B.耕地转换为林地
C.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 D.未利用地转换为耕地
2016年5月,国土资源部宣布,全国106个重点城市中已有89个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将就此展开专项督察,并重点关注其他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确保耕地红线,制止各地城市不断“摊大饼”式的扩张。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2020陕西西安中学二模,)在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
B.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我国低产农田急剧减少
D.粮食总产量逐年下降
10.(2020陕西西安中学二模,)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意义是( )
A.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
B.控制城市规模,降低城市服务等级
C.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D.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11.(2020陕西西安中学二模,)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举措,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有利影响是( )
A.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缓解大城市病
B.有效疏散大城市人口,减小城市住房压力
C.将重化工企业搬迁到城市边缘,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D.抑制房价,吸引农民工进城务工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2)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为保护耕地资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3.()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图。
材料二 我国每年因灾害毁损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灾毁耕地严重的地区也是开荒面积最大的地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5。
(1)据材料一描述2013—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2)材料二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3)简要分析我国应该如何保护耕地资源?
14.()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甲地区成为高余粮地区的主要区位优势。
(2)与甲地区相比,说明乙地区成为高缺粮地区的最主要原因,并提出保障其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
专题强化练三 耕地、粮食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国小麦种植面积增加较快,其中增加较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北部省级行政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小麦种植总面积有所减小。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小麦种植面积重心迁移轨迹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安徽合肥高三线上模拟,)20世纪80年代以前,黑龙江、新疆等北部省级行政区的小麦种植面积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 B.优选良种
C.开垦荒地 D.引水灌溉
2.(2020安徽合肥高三线上模拟,)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麦种植面积重心向南偏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增大
B.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减小
C.南方地区城市用地增加
D.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减小
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不同时段耕地数量转换来源与转换率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20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该地区1990—2015年耕地面积(深度解析)
A.持续增大 B.持续减小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4.(2020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下列关于耕地转换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深度解析)
A.1990—1995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
B.1995—2000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水域
C.2005—2010年减少的耕地主要用于植树造林
D.2010—2015年减少的耕地主要用于城乡建设
下图为1980年与2018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粮食产量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20北京海淀高三期末改编,)下列关于各省区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黑龙江省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
B.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稠密,粮食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C.浙江省土地沙漠化加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结构调整
6.(2020北京海淀高三期末,)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C.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和管理水平
D.依赖国际市场,拓宽渠道,增加粮食进口
二、非选择题
7.(2020山东威海文登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地处我国大陆南端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便是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等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其传统的农业优势不断减弱,广东省已逐渐由原来的粮食生产大省变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1998年洪涝灾害和2008年雪灾更是对广东省的粮食供应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保障广东省的粮食生产,专家组进行专项调研。调研发现:有效灌溉(配备灌溉工程或设备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仅次于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化肥的投入对粮食产量影响接近零或者负影响。
图甲 广东省粮食产需差(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变化图
图乙 广东省粮食产量变化图
(1)据图甲和图乙,补充完成广东省2004—2007年粮食需求量变化柱状图。
(2)广东省降水总量丰富,但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分析其原因。
(3)指出广东省化肥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8.(2020天津静海一中高三月考,)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读图,回答问题。
图甲 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面积差异分布示意图
图乙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示意图
(1)要解决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据图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第三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 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变化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20江苏单科,17,2分,)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2.(2020江苏单科,18,2分,)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2019课标Ⅲ,3,4分,)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易错 )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4.(2019课标Ⅲ,4,4分,)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5.(2019课标Ⅲ,5,4分,)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深度解析)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地南部,当地著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族人民种植的红米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稻米色泽暗红,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品质优良。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下图示意目前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2017海南单科,3,3分,)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 )
A.技术要求高
B.劳动力投入大
C.种子成本高
D.单位面积产量低
7.(2017海南单科,4,3分,)乙类村红米稻种植规模较大的主要目的是( )
A.提供粮食深加工原料
B.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C.建设特色商品基地
D.满足村民膳食需要
8.(2017海南单科,5,3分,)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推断目前( )
A.甲类村位置较偏僻
B.乙类村坐落于山顶
C.丙类村地形较平坦
D.当地商品粮以旱地作物为主
三年模拟练
非选择题
1.(2020东北三省三校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生产需要占用耕地资源。不同地区之间的粮食交易可以看作相应区域间的耕地交易,这部分耕地可称之为虚拟耕地。虚拟耕地流出区一般会承受很大的生态和发展压力。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的公平性,虚拟耕地流入区应该对虚拟耕地流出区实施生态补偿。下表示意我国2001—2015年各省级行政区虚拟耕地净流入/流出年份数量统计(注: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下图示意我国虚拟耕地流动格局。
省级
行政区
净流入
年份数量
(个)
净流出
年份数量
(个)
省级
行政区
净流入
年份数量
(个)
净流出
年份数量
(个)
北京
15
0
湖北
3
12
天津
15
0
湖南
0
15
河北
4
11
广东
15
0
山西
15
0
广西
15
0
内蒙古
0
15
海南
15
0
辽宁
5
10
重庆
2
13
吉林
0
15
四川
2
13
黑龙江
0
15
贵州
15
0
上海
15
0
云南
11
4
江苏
15
0
西藏
15
0
浙江
15
0
陕西
14
1
安徽
1
14
甘肃
9
6
福建
15
0
青海
15
0
江西
3
12
宁夏
0
15
山东
1
14
新疆
0
15
河南
0
15
—
—
—
(1)我国虚拟耕地空间流动有“北耕南流”的特点,试分析其原因。
(2)在表中选择一个符合图中“省份C”特征的北方省级行政区,简述其某些年份会成为虚拟耕地流入区的主要原因。
(3)列举虚拟耕地流出区可能承受的生态代价。
(4)简述生态补偿对虚拟耕地流出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2.(2020湖北武汉高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生态区的耕地面积、经济水平发展变化会对我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化造成重大影响。1985—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北粮南运”的格局,这对我国不同生态区的土地利用、资源分配、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我国各区粮食产量变化。
(1)分析我国1985年后逐渐出现“北粮南运”的主要原因。
(2)说明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可对南方地区粮食种植采取哪些措施?
3.(2020四川达州一诊,)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玉米供大于求,大豆需求缺口扩大,进口率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15年玉米和大豆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2.6%和36.2%,外调粮食量占全国60%以上。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对于优化全国粮食生产结构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下图为2015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空间分布图。
(1)简述东北地区分区种植粮食作物的优点。
(2)指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
(3)分析东北地区粮食大量外调的原因。
(4)说明东北地区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可能面临的问题。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D
2.A
3.A
4.B
5.A
6.A
7.C
8.D
9.A
10.A
11.B
12.C
13.C
14.D
15.A
16.C
17.D
18.D
1.D 耕地是指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耕地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耕荒地,A错误、D正确。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属于耕地,B错误。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属于耕地,C错误。
2.A 世界耕地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的稀缺性,二是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3.A 选项中只有A体现的是耕地的经济价值,B、C体现的是耕地的社会价值,D体现的是耕地的生态价值。
4.B 《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将我国耕地质量由高到低划分为10个等级,其中一至三等地为高等耕地,七至十等地为低等耕地,故该图体现了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选B。
5.A 一至三等地为高等级耕地,结合图示可判断出我国高等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7.3%。
6.A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是山地多,平原少,导致我国耕地比重小,A正确;农村建房乱占耕地,是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不是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B错误;人口众多是我国人均耕地少的原因,不是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C错误;生态退耕工作显著是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不是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D错误。
7.C 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人口不断膨胀,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耕地;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盐碱化,土地退化;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耕地转化为其他类型的用地;自然灾害使土地退化,这些均是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小的直接原因,①④⑤对。草场普遍超载,属于草地利用不当,与耕地无关,②错。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水资源紧张,间接导致部分耕地无法被利用,故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属于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小的直接原因,③错。故选C。
8.D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地势平坦,气候湿润,水热搭配良好,适宜种植农作物,D正确。
9.A ③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该地耕地不断减少,A正确;水蚀毁耕、生态退耕不是③地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B、C错误;③地沙暴少发,沙暴吞耕的情况较少,D错误。
10.A 注意关键词“数量上的优势”,③④均属于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优势;①②均属于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故选A。
11.B ①②属于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①②错误;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优势:一是土壤肥沃,二是土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③④正确。故选B。
12.C ①地位于我国林牧过渡地带,该地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C正确。该地非农占耕、水蚀毁耕、灾毁耕地现象都较少,A、B、D错误。
13.C 我国一般在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实行生态退耕,以防止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4.D 读图可知,2000—2015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是东部地区,B错误;东部地区耕地减少速度减慢,A错误;西部地区耕地不断增加,且速度加快,C错误;东部地区耕地减少,西部地区耕地增多,说明我国耕地重心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移动,D正确。
15.A 东部地区耕地减少,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了大量耕地,A正确;中部地区耕地减少,是因为生态退耕的实施,B错误;西部地区耕地增加,是因为宜农荒地的开发,C错误;全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不是因为灾毁耕地的加剧,D错误。
16.C 大规模围垦东部沿海湿地,会造成沿海生态环境破坏,A错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完善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是确保我国l8亿亩的耕地红线的合理措施,C正确;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住房公寓化,与确保我国l8亿亩的耕地红线无关,D错误。
17.D 1998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5万亩)占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共同减少耕地(5万亩+247万亩)的比重约为2%;2000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14万亩)占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共同减少耕地(14万亩+867万亩)的比重约为1.6%;2002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2 138万亩)占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共同减少耕地(2 138万亩+524万亩)的比重约为80%;2003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3 366万亩)占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共同减少耕地(3 366万亩+497万亩)的比重约为87%。由此判断,D正确。
18.D 由于耕地数量的减少,为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应科学种粮,提高单产量,从而保证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提高,D正确;在耕地数量减少的背景下,确保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等措施,不能保证我国粮食总产量不下降或稳步提高,不能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A、B、C错误。
能力提升练
1.A
2.D
3.D
4.D
5.B
6.A
7.A
8.B
9.A
10.C
11.A
1.A 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属于山前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较为平坦,耕地质量高,A正确;山东丘陵地区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层较为浅薄,耕地质量较低,B错误;滨海地区和冀鲁豫低洼平原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耕地质量较低,C、D错误。
2.D 该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偏少,土壤质地较为疏松,D分析不合理,符合题干要求。
3.D 该区相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区,A错误;该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故该区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守住耕地红线,亮剑违法占地,避免人地矛盾的进一步加剧,D正确;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免耕地的占用,不仅仅是避让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B、C错误。
4.D 南疆盆地和华北平原的主要粮食作物不是水稻,故A、B错误;近年来,东北平原水稻种植面积增大,且粮食品质高,其地位有所上升,故C错误;太湖平原所处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城市化发展速度快,耕地面积锐减,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稻米产量下降,所以太湖平原地位下降,故D正确。
5.B 口粮需求的变化会导致农业结构的变化,但是农业结构的变化不会导致口粮需求的变化,故A错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供应品种的多样化,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更加合理,故我国人均居民口粮需求偏低的原因主要是膳食结构调整,故B正确;根据材料“我国人均产粮470千克。我国人均居民口粮消费量仅需127千克”可知,我国的粮食供给远远大于粮食需求,即使耕地面积减小或者人口数量增多,也不会导致我国人均居民口粮需求偏低,故C、D错误。
6.A 保障粮食自给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为此我国当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统筹用地,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故A正确。由于种植业能够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很多地区存在在牧区发展种植业的现象,而在农耕区很少有把耕地变为牧区的现象,所以需要退牧还耕的地区极少,故B错误;保障粮食自给不能靠进口粮食,故C错误;退耕还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保障粮食自给没有积极意义,故D错误。
7.A 读表可知,2010—2015年,耕地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是6 316.73平方千米,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耕地的总面积为852.21平方千米,耕地净减少5 464.52平方千米;未利用地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是23.28平方千米,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未利用地的总面积为19.18平方千米,未利用地净减少4.1平方千米;林地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是1 403.41平方千米,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林地的总面积为473.32平方千米,林地净减少930.09平方千米;建设用地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是708.24平方千米,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建设用地的总面积为6 960.15平方千米,建设用地净增加6 251.91平方千米。由此判断2010—2015年减少最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A正确。
8.B 林地转换为草地,并没有提高植被覆盖率,且植被生长量下降,因此不会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A错误;耕地转换为林地,即退耕还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会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B正确;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未利用地转换为耕地,并没有改变植被覆盖率,且人们的耕作有可能破坏原有土壤的结构,使土壤更易被侵蚀,因此不会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C、D错误。
9.A 城市建设占用大量的优质耕地,使我国中高产农田急剧减少是在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根本原因,A正确;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国低产农田急剧减少不是在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根本原因,B、C错误;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较为稳定,D错误。
10.C 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意义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与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无关,C正确、A错误;确保耕地红线有利于控制城市规模,但不会降低城市服务等级,B错误;确保耕地红线对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影响不大,D错误。
11.A 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举措,会促进城市用地的集约化,防止城市发展的“摊大饼”现象,缓解大城市病,A正确;不能疏散大城市人口,不会减小城市住房压力,B错误;与将重化工企业搬迁到城市边缘无关,C错误;城市面积扩大受限,房价可能更高,不能抑制房价,D错误。
12.答案 (1)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
(2)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和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等。
解析 (1)从气候上看,我国耕地资源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从地形上看,我国耕地资源多位于地势平坦的平原、盆地;从水源、土壤上看,我国耕地资源多位于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2)针对耕地减少的原因分析对策。耕地减少的原因有: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和滥占耕地;灾毁耕地;土地利用率低;工矿建设中不注意保护耕地;等。为保护耕地资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和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等。
13.答案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小。
(2)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会加剧灾害的发生。
(3)数量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问责制等。质量保护:国家采取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实施耕地环境保护。
解析 (1)读图,2013—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小。
(2)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灾毁耕地的主要分布区,灾毁耕地严重的地区也是开荒面积最大的地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5,这说明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会加剧灾害的发生。
(3)保护耕地资源包括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两方面。数量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问责制等。质量保护:国家采取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实施耕地环境保护。
14.答案 (1)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但粮食消耗量小;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平原面积广大,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2)原因: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主要措施: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保护现有耕地,保障粮食生产面积;等。
解析 (1)甲地区为我国东北平原,其成为高余粮地区的主要区位优势有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但粮食消耗量小;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平原面积广大,生产规模大,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2)乙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其成为高缺粮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保障其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保护现有耕地,保障粮食生产面积,等。
专题强化练三 耕地、粮食与国家安全
1.A
2.B
3.B
4.D
5.D
6.C
一、选择题
1.A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国家政策影响,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往新疆和黑龙江,给这些地区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为开垦荒地、引水灌溉、优选良种提供了可能,故20世纪80年代以前,黑龙江、新疆等北部省级行政区的小麦种植面积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入,A正确。
2.B 20世纪80年代以前,黑龙江、新疆等北部省级行政区过度开垦荒地种植小麦,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保护环境,部分农田进行生态退耕,这其中就有很多麦田,因此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减小最可能是小麦种植面积重心向南偏移的主要原因,B正确;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适合种植水稻,而小麦为旱地农作物,因此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的可能性小,即使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增幅也不会太大,A错误;南方地区城市用地增加可能会减小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C错误;我国人多地少,国家有土地保护政策,北方地区耕地面积不会大量减小以引起小麦重心向南偏移,D错误。
3.B 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的数量关系,即耕地的净转换率。读图可知,1990—2015年,该地区耕地的净转换率始终为负值,说明耕地转入小于转出,耕地面积持续减小,B正确。
4.D 据图可知,1990—1995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水域,A错误;1995—2000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城乡建设用地,B错误;2005—2010年以及2010—2015年减少的耕地主要用于城乡建设,C错误、D正确。
方法技巧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懂图,耕地的转换率看上面的横坐标,对应值为负值表示耕地面积减小,为正值表示耕地面积增大;耕地转换来源占比看下面的横坐标,柱状所占比例为负值表示耕地转换为其他用地,柱状所占比例为正值表示其他用地转换为耕地。
5.D 黑龙江省地处较高纬度,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故A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较为稀疏,故B错误;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土地沙漠化问题较轻,并没有加重,且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所提高,故C错误;广东省粮食产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人口增长,对农副产品(肉、禽、蛋、奶等)需求增大,因此许多农民不再种植农作物,转而发展产值更高的郊区养殖业,农业结构调整,故D正确。
6.C 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A错误;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违背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B错误;发挥科技优势,能够扩大粮食种植范围、提高粮食品质及产量、提高粮食生产和管理水平,确保粮食安全,C正确;依赖国际市场,拓宽渠道,增加粮食进口,既不利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又不符合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答案 (1)
(2)人口、城市众多,工业发达,用水量大,用于农业生产的水资源不足;降水季节变化大,季节性水资源的需求大。
(3)问题: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结构恶化(或者土壤肥力下降)。
建议:改善施肥结构,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
解析 (1)粮食产需差=粮食需求量-粮食产量,则粮食需求量=粮食产需差+粮食产量,图中粮食产量2004—2006年都大约是1 500万吨多一点,2007年大约是1 300万吨,粮食产需差2004—2006年大约是2 000万吨多一点,2007年大约是2 500万吨,把2004—2007年对应的数值相加,估算出2004—2007年每年的粮食需求量为3 500~3 800万吨,前三个年份没有下降。
(2)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但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量大于冬季,季节性水资源的需求大;人口、城市众多,工业发达,用水量大,用于农业生产的水资源不足。
(3)广东省可能存在过量使用化肥的问题,这会导致土壤结构恶化。因此要改善施肥结构,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
8.答案 (1)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等。
(2)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等。
解析 (1)读图甲可知,a地区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黑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的退化是比较严重的,因此要解决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该采取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等措施。
(2)读图可知,b、c、d三省分别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省山地丘陵面积比较广大,平原面积比较小,该区域的人口密度比较大,且这三个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非农业用地比重大,故这三个省的人均耕地数量少。
第三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B
2.B
3.C
4.A
5.B
6.D
7.B
8.A
1.B 根据图示可知,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不断增大的是东北区,说明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项正确;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华北平原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也是先增大后减小,A项错误;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西南区、东南沿海区不断减小,说明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减小,C、D项错误。
2.B 蒙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或北方地区,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B项正确;蒙新区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A项错误;经营规模也可以扩大,C项错误;土地面积大,地块大,适宜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D项错误。
3.C 我国原来的稻谷余粮区主要在南方地区,排除A选项;由图可知,长江中游区和淮河下游区的稻谷供需结余多为正值,而珠江下游区的稻谷供需结余为负值,说明其不再是主要稻谷余粮区,故C选项正确。
易错警示 解题时要注意“已不再”这一设问关键词,不能认为图中数值为负的区域就是正确答案。
4.A 黑龙江省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故A项正确;安徽省的人口较多,农业劳动力较多,故B项错误;黑龙江省纬度较高,复种指数较低,且淡水资源没有明显优势,故C项和D项错误。
5.B 南方地区是我国传统的稻谷产区和消费区,由图也可看出东南沿海多个省份的稻谷供需结余为较大的负值,因此水稻种植重心北移,导致运输成本上升,故B项正确;水稻种植重心的移动与“出口数量”“流通效率”“储存难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知识拓展 稻谷出口数量与我国水稻总产量有关;稻谷流通效率应该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稻谷作为人们重要的主食,各地都已有完善的储存方法。
6.D 由材料“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可知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单位面积产量低。
7.B 乙类村是观光农业类村落,该类村红米稻种植规模较大的主要目的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8.A 甲类村为自给自足类村落,由此可推断目前甲类村位置较偏僻而不利于发展观光农业和商品农业,则A正确。乙类村发展观光农业,不应位于交通不便的山顶,则B错误;该地位于横断山地南部,有梯田景观,故该地坡度较陡、地势起伏大,则C错误;当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故当地商品粮以水田作物为主,则D错误。
三年模拟练
非选择题
1.答案 (1)虚拟耕地流出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地广人稀),粮食产量高;消费量较小。(从虚拟耕地流入区角度回答也可以)
(2)河北、辽宁、山东(任选其一)。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影响大,产量不稳定。
(3)农业污染(水、土壤等污染);地下水开采过度;植被破坏;土壤退化。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造农业生产不利条件;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促进粮食产量提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解析 (1)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北方部分省级行政区为虚拟耕地流出区。这些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地广人稀,粮食产量高,但由于人口较少,消费量较小,所以成为虚拟耕地流出区。
(2)结合图示可知,河北、辽宁、山东均为符合“省份C”特征的北方省级行政区。上述省级行政区主要位于季风气候区,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多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大,导致粮食产量不稳定,所以其某些年份会成为虚拟耕地流入区。
(3)结合材料及前面分析,虚拟耕地流出区主要为粮食产量剩余的省级行政区,一般属于粮食大省,因此这些省级行政区粮食种植面积大,化肥、农药使用量多,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发展种植业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会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可能会导致植被的破坏,带来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壤退化问题。
(4)生态补偿对虚拟耕地流出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可从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等方面回答。
2.答案 (1)1985年后我国的人口向南方流动,南方粮食市场需求增加。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粮食种植面积大,粮食产量高;南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土地占用多,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农业结构调整、国家实施生态退耕政策、南方水土流失、湿润地区石漠化、南方酸雨、大型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等,使南方粮食供应不足,导致了我国“北粮南运”的出现。
(2)加剧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扩大种植面积)造成土地荒漠化;(大水漫灌)加剧区域土地盐碱化;(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小)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3)加快土地流转,推行规模化生产种植;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供科技支撑;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解析 (1)我国1985年后逐渐出现“北粮南运”的原因主要从人口流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1985年后我国的人口向南方流动,南方粮食市场需求增加。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粮食种植面积大,粮食产量高;南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土地占用多,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农业结构调整、国家实施生态退耕政策、南方水土流失、湿润地区石漠化、南方酸雨、大型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等,使南方粮食供应不足,导致了我国“北粮南运”的出现。
(2)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变化(北移)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粮食生产的重心转移到北方产生的环境问题方面进行分析。
(3)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可对南方地区粮食种植采取推行规模化生产种植、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供科技支撑、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等措施。
3.答案 (1)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便于机械化耕作,扩大生产规模;利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2)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3)东北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机械化水平高,粮食生产规模大;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多,本地粮食消费量小,余粮多,商品率高;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的消费量较大,粮食的市场需求量大。
(4)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种子等)供应不足;农民收入下降,降低种粮积极性;粮食总产量下降;传统种植观念难以改变;等。
解析 (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不同的粮食种植区的自然条件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实行粮食的分区种植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自然优势;实行粮食的分区种植便于机械化耕作,利于扩大各地区粮食的生产规模;实行粮食的分区种植利于该地区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且利于提高该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2)读图可知,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大豆种植面积较小,在我国玉米供大于求,大豆需求缺口扩大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未来应当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机械化水平高,粮食生产规模大;东北地区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多,本地粮食消费量小,余粮多,商品率高;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的消费量较大,粮食的市场需求量大。
(4)东北地区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可能面临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种子等)供应不足的问题;可能面临农民收入下降,进而降低种粮积极性的问题;可能面临粮食总产量下降以及传统种植观念难以改变的问题。
4.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优质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1)环境质量优良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人为排放污染物少。题目要求“分析”,故要具体说明原因。
(2)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两方面考虑。该地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该地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建三江化肥施用量较少,自然原因是该地土壤肥沃;人为原因是该地采用现代科学生产,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施肥量。
(4)“绿色”指该地稻米质量优,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好、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少、技术先进;“米都”说明该地稻米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a href="/dl/tb_c400870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耕地资源,山东省不同类型耕地的分布特点是,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有利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该土壤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对该类土壤合理的利用方式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