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三角形2.5 全等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
展开第2课时 SAS
【知识与技能】
1.能主动积极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2.能熟练运用“SAS”判别方法来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证明.
3.初步综合运用四种判别方法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由此带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
通过多种手段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并能利用它来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的过程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什么叫全等图形?什么叫作全等三角形?
2.全等的符号是什么?
3.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探究:每位同学在纸上的两个不同位置分别画出一个三角形,它的一个角为50°,夹这个角的两边分别为2cm,2.5cm,将这两个三角形叠在一起,它们完全重合吗?
2.换两条线段和一个角试试,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结论】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简记为(SAS).
【教学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归纳知识的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表达能力.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78例2.
2.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AB=DE,BC=EF,根据(SAS)判定△ABC≌△DEF,还需的条件是(B)
A.∠A=∠DB
B.∠B=∠E
C.∠C=∠FD.以上三个均可以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AD=AE,BE=CD,∠1=∠2=110°,∠BAE=60°,则∠CAE= 20°.
4.如图,已知AC⊥BD,BC=CE,则∠B与∠D的关系是 互余 .
第4图 第5题图
5.如图,AC=AD,AB平分∠CAD,那么BC=BD吗?为什么?
解:BC=BD,
理由是:
∵AB平分∠CAD,∴∠CAB=∠DAB.
在△ABC和△ABD中,
∵ AC=AD;
∠CAB=∠DAB;
AB=AB.
∴△ABC≌△ABD(SAS)
∴BC=BD.
6.如图,AD∥CB,AD=CB,那么∠B=∠D吗?为什么?
解:∠B=∠D,
理由是:
∵AD∥CB
∴∠DAC=∠BCA.
在△ABC和△CDA中,
AD=CB;
∠BCA=∠DAC;
AC=CA.
∴ ABC≌△CDA
∠B=∠D.
7.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
证明:∵△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
∴∠ABE=∠CBD=60°
∵AB=CB, BE=BD
在△ABE与△CBD中,
AB=CB;
∠ABE=∠CBD;
BE=BD.
∴△ABE≌△CBD(SAS)
∴AE=CD
8.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1=∠2.
求证:AD⊥BC.
证明:在△ABD和△ACD中,
∵ AB=AC(已知)
∠1=∠2(已知)
AD=AD(公共边)
∴△ABD≌△ACD(SAS).
∴BD=CD,∠3=∠4.
又∵∠3+∠4=180°,
即2∠3=180°,
∠3=90°,
∴AD⊥BC.
【教学说明】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布置作业:教材P78“练习”.
本节在应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时的练习有点多,可能有些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另外,在小组交流时气氛不是很活跃. 最后,我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让一个小组展示,一个小组讲解可能会更好一些.
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达到这个程度还算可以,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己以后要吸取教训.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共19页。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三角形2.5 全等三角形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三角形2.5 全等三角形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2.5 全等三角形第4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2.5 全等三角形第4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说明,归纳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