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 期中七年级生物试卷(word版 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 期中七年级生物试卷(word版 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只有一项最佳答案。)
1.孟浩然的诗《春晓》共有四句,其中不涉及生命活动、生命现象的是( )
A.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 C.夜来风雨声 D.花落知多少
2.下列语句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的特征,相符的是( )
选项
语句
生物的特征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活需要营养
B
青蛙冬眠
排出体内的废物
C
蜻蜓点水
生长发育
D
破壳而出的幼鳄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A B.B C.C D.D
3.为掌握水产养殖的现状,某研究小组先后到寿光、寒亭、昌邑等地,考察了解养殖场,走访相关养殖人员.这种生物学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4.霜降之后天气越来越冷,被霜打过的柿子味道更甜。这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温度 B.阳光 C.水 D.土壤
5.2021年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0周年,参加义务植树已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0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
6.当全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时,中国帮助世界各国携手抗疫,支持世卫组织主导下各成员国就病毒源头研究开展合作。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 )
A.共生 B.捕食 C.竞争 D.寄生
7.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兔 B.鼠→蛇→鹰
C.鹰→蛇→鼠→草 D.草→兔→鹰
8.(2分)图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为④→③→②→①
B.①是生产者,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C.②③④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
D.能量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增,④最多
9.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雨林生态系统
10.如图是显微镜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线亮时可使用⑦的平面镜对光 B.使用①转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C.能放大物像的结构是③④ D.转动⑥可使物像变清晰
11.吃桑葚时手指会被染成紫色,果盘内也有少量的紫色汁液,这些汁液来自于果实细胞的( )
A.细胞膜 B.线粒体 C.液泡 D.细胞核
12.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分别滴加的液体和它们染色共用的液体依次是( )
A.碘液、清水、清水 B.生理盐水、清水、碘液
C.清水、生理盐水、碘液 D.碘液、生理盐水、碘液
13.新鲜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中的____在起作用。( )
A.细胞质 B.液泡 C.细胞壁 D.细胞膜
14.下列不属于细胞生活需要的有机物是( )
A.淀粉 B.蛋白质 C.二氧化碳 D.脂质
15.新疆长绒棉的生长和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如图可表示长绒棉细胞完成一次分裂的是( )
A. B.
C. D.
16.正常情况下,玉米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 )
A.20﹣20﹣20 B.20﹣40﹣40 C.40﹣40﹣20 D.20﹣40﹣20
17.“藕断丝连”的“丝”来自植物体的( )
A.上皮组织 B.输导组织 C.保护组织 D.营养组织
18.研究发现,某生物具有生殖系统,该生物属于( )
A.真菌 B.单细胞生物 C.植物 D.动物
19.下列各项中,在结构层次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血液 B.小脑 C.果实 D.种子
20.下列关于草履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B.通过分裂产生新的个体
C.不能完成呼吸等生命活动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二、判断题
21.(2分)生物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环境亦能影响生物。 (判断对错)
22.(2分)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稳定不变。 (判断对错)
23.(2分)用显微镜观察写在玻片上的字母“p”,看到的物像是放大的“d”。 (判断对错)
24.(2分)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叶绿体等能量转换器。 (判断对错)
25.(2分)樟树的结构层次比草履虫多了组织、器官二个层次。 (判断对错)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26.(10分)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缺少 和 。
(2)鼠以草为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 ,图中与鼠有直接关系的食物链有 条。
(3)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遭到有毒物质的污染,草和狐相比较,体内有毒物质较多的是 。
(4)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5)该食物网中,兔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向 传递,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和食物网传递的。
(6)该生态系统中,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 ,一段时间后,草的数量又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27.(10分)如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图 ,因为它具有 (用图中数字作答)。
(2)染色体存在于细胞的 中(用图中数字作答)。
(3)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含钙的无机盐较多,而对含硅的无机盐吸收却很少,这主要与甲图中哪个结构有关? (用图中数字作答)。
(4)洋葱通常呈紫色,紫色物质存在于 中(用图中数字作答)
28.(10分)如图为两种单细胞伞藻幼体的相互移接实验过程示意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伞藻细胞一般长2~5cm,可分为帽、柄和假根三个部分,细胞核位于 里。
(2)甲伞藻具有伞形帽,乙伞藻具有菊花形帽,将甲、乙伞藻的帽切除,然后继续培养结果甲伞藻柄上长出伞形帽,请推测①处长出 帽。
(3)将乙伞藻的假根切下,然后将甲伞藻的伞柄切下,移接到乙伞藻的假根上,一段时间后,这个“移接体”长出了与乙伞藻相同的菊花形帽;如若将甲伞藻的假根切下,然后将乙伞藻的伞柄切下,移接到甲伞藻的假根上,一段时间后,在“移接体”②处将长出 种伞藻的 帽。
(4)实验结果证明: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 中。
29.(10分)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铁盒内放置的鼠妇数量应足够多,以避免 ,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丙同学的实验 (填“遵循”或“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3)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则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鼠妇大多集中在 土一侧。
(4)丁同学实验中的变量是 。
(5)进一步分析:除本实验探究的因素外,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 (写出一种即可)。
30.(10分)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自古以来,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描写动植物: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资料二:草履虫能趋利避害;人手碰到火苗时缩手;含羞草叶受到触碰立即合拢。
资料三: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一个鸡蛋能孵出鸡仔;壁虎断尾能重新长出来。
(1)资料一中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诗句是 ,③诗句说明 ;
(2)资料二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3)资料三说明生物能 ,此现象与细胞的 分不开。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只有一项最佳答案。)
1.(2分)孟浩然的诗《春晓》共有四句,其中不涉及生命活动、生命现象的是( )
A.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 C.夜来风雨声 D.花落知多少
【分析】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春眠不觉晓,是人对刺激做出的一种反应,属于生命现象;
B、处处闻啼鸟,是鸟类的繁殖现象,属于生命现象;
C、夜来风雨声是自然现象,不是生命现象;
D、花落知多少,是植物的繁殖现象。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命的基本特征.
2.(2分)下列语句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的特征,相符的是( )
选项
语句
生物的特征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活需要营养
B
青蛙冬眠
排出体内的废物
C
蜻蜓点水
生长发育
D
破壳而出的幼鳄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A B.B C.C D.D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解答】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动物的捕食行为,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符合题意。
B、青蛙冬眠,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合题意。
C、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的特征。不合题意。
D、破壳而出的幼鳄,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的特征,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2分)为掌握水产养殖的现状,某研究小组先后到寿光、寒亭、昌邑等地,考察了解养殖场,走访相关养殖人员.这种生物学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分析】此题考查对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的理解和应用.
【解答】解: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故不符合题意;
B、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故不符合题意;
C、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故符合题意;
D、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关键掌握调查的概念及其意义.
4.(2分)霜降之后天气越来越冷,被霜打过的柿子味道更甜。这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温度 B.阳光 C.水 D.土壤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解答】解: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天气越来越冷,被霜打过的柿子味道更甜,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5.(2分)2021年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0周年,参加义务植树已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0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解答】解:判断属于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的方法是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使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结合具有的实例分清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影响结果。
6.(2分)当全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时,中国帮助世界各国携手抗疫,支持世卫组织主导下各成员国就病毒源头研究开展合作。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 )
A.共生 B.捕食 C.竞争 D.寄生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解: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以下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新冠病毒属于动物病毒,新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寄生。
故选:D。
【点评】掌握病毒的结构特征及生活方式。
7.(2分)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兔 B.鼠→蛇→鹰
C.鹰→蛇→鼠→草 D.草→兔→鹰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
B、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并且食物链箭头标反了。
C、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
D、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所以,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草→兔→鹰。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8.(2分)图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为④→③→②→①
B.①是生产者,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C.②③④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
D.能量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增,④最多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有害物质如铅、汞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解答】解:A、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所示的一条食物链:①→②→③→④,A错误;
B、①是生产者,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④的营养级别最高,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B错误;
C、②③④属于消费者,能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制造有机物,C正确;
D、能量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减,④的营养级别最高,能量最少,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
9.(2分)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雨林生态系统
【分析】生态平衡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据此解答。
【解答】解: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符合题意;
B、湖泊生态系统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C、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符合题意;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组成和功能。
10.(2分)如图是显微镜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线亮时可使用⑦的平面镜对光
B.使用①转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C.能放大物像的结构是③④
D.转动⑥可使物像变清晰
【分析】观图可知:①转换器、②物镜、③遮光器、④目镜、⑤粗准焦螺旋、⑥细准焦螺旋、⑦反光镜,解答即可。
【解答】解:A、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因此光线亮时可使用⑦的平面镜对光,A正确;
B、转换器在镜筒的下端,圆形可以安装物镜,使用①转换器转换不同倍数的物镜,B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所以能放大物像的结构是②物镜和④目镜,C错误;
D、⑥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D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1.(2分)吃桑葚时手指会被染成紫色,果盘内也有少量的紫色汁液,这些汁液来自于果实细胞的( )
A.细胞膜 B.线粒体 C.液泡 D.细胞核
【分析】植物的细胞结构主要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各具有一定的功能,分析解答。
【解答】解: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及营养物质,所以果盘内的少量紫色汁液,主要来自于桑葚细胞的液泡。
故选:C。
【点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和液泡,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2.(2分)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分别滴加的液体和它们染色共用的液体依次是( )
A.碘液、清水、清水 B.生理盐水、清水、碘液
C.清水、生理盐水、碘液 D.碘液、生理盐水、碘液
【分析】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一擦、二滴、三取、四展、五盖、六染。
【解答】解:制作动植物细胞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简单记忆为:擦、滴、撕(刮)、展(涂)、盖、染。在滴这个步骤中,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向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清水,用碘液染色,因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为了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在载玻片上必须滴加与体液浓度相同的0.9%的生理盐水。
故选:B。
【点评】熟练掌握临时装片制作的步骤。
13.(2分)新鲜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中的____在起作用。( )
A.细胞质 B.液泡 C.细胞壁 D.细胞膜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细胞的结构主要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液、液泡等,据此答题。
【解答】解:A、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A不符合题意。
B、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B不符合题意;
C、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C不符合题意;
D、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故新鲜的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的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关键点: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
14.(2分)下列不属于细胞生活需要的有机物是( )
A.淀粉 B.蛋白质 C.二氧化碳 D.脂质
【分析】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这类物质是无机物;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碳,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这类物质是有机物。
【解答】解:ABD、淀粉、蛋白质、脂质都是分子比较大,含碳,都属于细胞生活需要的有机物。
C、二氧化碳属于无机物,不属于细胞生活需要的有机物。
故选:C。
【点评】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但有些含碳的化合物由于其性质与无机物非常类似,一般归为无机物,如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其盐等。
15.(2分)新疆长绒棉的生长和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如图可表示长绒棉细胞完成一次分裂的是( )
A. B.
C. D.
【分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解答即可。
【解答】解: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6.(2分)正常情况下,玉米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 )
A.20﹣20﹣20 B.20﹣40﹣40 C.40﹣40﹣20 D.20﹣40﹣20
【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图:
【解答】解: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正常情况下,玉米的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20﹣40﹣20。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7.(2分)“藕断丝连”的“丝”来自植物体的( )
A.上皮组织 B.输导组织 C.保护组织 D.营养组织
【分析】植物的主要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等,它们各具有不同的功能。据此答题。
【解答】解:A、上皮组织属于动物组织,A错误;
B、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植物体内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属于输导组织,“藕断丝连”中的丝就是输导组织。B正确;
C、保护组织一般位于植物的最外层,具有保护作用,如果皮等.C错误;
D、营养组织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植物的主要组织及功能是考试的重点,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18.(2分)研究发现,某生物具有生殖系统,该生物属于( )
A.真菌 B.单细胞生物 C.植物 D.动物
【分析】细胞是除病毒以外,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解答】解:A、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无系统。
B、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无系统。
C、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无系统。
D、人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动物有系统。
故选:D。
【点评】掌握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解题的关键。
19.(2分)下列各项中,在结构层次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血液 B.小脑 C.果实 D.种子
【分析】细胞是除病毒以外,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解答即可。
【解答】解: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小脑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器官;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因此在结构层次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血液。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区分器官和组织的概念。
20.(2分)下列关于草履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B.通过分裂产生新的个体
C.不能完成呼吸等生命活动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分析】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解答】解:单草履虫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能独立生活,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通过分裂产生新的个体。
故选:C。
【点评】掌握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二、判断题
21.(2分)生物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环境亦能影响生物。 √ (判断对错)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生物能适应环境。
【解答】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同时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故答案为:√
【点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22.(2分)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稳定不变。 × (判断对错)
【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解答】解: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3.(2分)用显微镜观察写在玻片上的字母“p”,看到的物像是放大的“d”。 √ (判断对错)
【分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不仅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
【解答】解: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像了。将字母“p”写好,旋转180°后得到的是字母“d”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倒立的像.要理解“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
24.(2分)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叶绿体等能量转换器。 × (判断对错)
【分析】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据此解答据此解答。
【解答】解:植物的绿色细胞内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能量转换器,如根尖就只含有线粒体,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5.(2分)樟树的结构层次比草履虫多了组织、器官二个层次。 √ (判断对错)
【分析】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解答】解:樟树属于多细胞植物体,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但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其他结构,樟树的结构层次比草履虫多了组织、器官,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26.(10分)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缺少 分解者 和 非生物部分 。
(2)鼠以草为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 营养 ,图中与鼠有直接关系的食物链有 3 条。
(3)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遭到有毒物质的污染,草和狐相比较,体内有毒物质较多的是 狐 。
(4)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
(5)该食物网中,兔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向 狐和猫头鹰 传递,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食物链 和食物网传递的。
(6)该生态系统中,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 减少 ,一段时间后,草的数量又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 。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据此解答。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示为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在生态系统中,鼠以草为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逐一计数,共有9条食物链:①草→兔→猫头鹰,②草→鼠→猫头鹰,③草→鼠→蛇→猫头鹰,④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⑤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⑥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⑦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⑧草→兔→狐⑨草→鼠→狐;其中与鼠有直接关系的食物链有3条: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鼠→狐。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遭到有毒物质的污染,草和狐相比较,体内有毒物质较多的是狐。
(4)根据(2)的解答可知,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并且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该食物网中,兔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向狐和猫头鹰传递。
(6)该生态系统中,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短时期内,蜘蛛和食草昆虫的数量将会迅速增加,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食草昆虫和蜘蛛的吃虫的鸟的数量将会增加,导致它们的数量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2)营养;3
(3)狐
(4)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5)狐和猫头鹰;食物链
(6)减少;自动调节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7.(10分)如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图 甲 ,因为它具有 ①③⑤ (用图中数字作答)。
(2)染色体存在于细胞的 ④ 中(用图中数字作答)。
(3)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含钙的无机盐较多,而对含硅的无机盐吸收却很少,这主要与甲图中哪个结构有关? ② (用图中数字作答)。
(4)洋葱通常呈紫色,紫色物质存在于 ⑤ 中(用图中数字作答)
【分析】图中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
【解答】解:(1)动物细胞和植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植物细胞具有①细胞壁、⑤液泡和③叶绿体。因此甲图是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乙图是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2)染色体存在于细胞的④细胞核中。
(3)图示中A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膜对细胞起保护作用,主要作用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含钙的无机盐较多,而对含硅的无机盐吸收却很少,这主要与甲图中②细胞膜有关。
(4)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洋葱通常呈紫色,紫色物质存在于⑤液泡中。
故答案为:(1)甲;①③⑤;
(2)④;
(3)②;
(4)⑤
【点评】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8.(10分)如图为两种单细胞伞藻幼体的相互移接实验过程示意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伞藻细胞一般长2~5cm,可分为帽、柄和假根三个部分,细胞核位于 假根 里。
(2)甲伞藻具有伞形帽,乙伞藻具有菊花形帽,将甲、乙伞藻的帽切除,然后继续培养结果甲伞藻柄上长出伞形帽,请推测①处长出 菊花形 帽。
(3)将乙伞藻的假根切下,然后将甲伞藻的伞柄切下,移接到乙伞藻的假根上,一段时间后,这个“移接体”长出了与乙伞藻相同的菊花形帽;如若将甲伞藻的假根切下,然后将乙伞藻的伞柄切下,移接到甲伞藻的假根上,一段时间后,在“移接体”②处将长出 甲 种伞藻的 伞形 帽。
(4)实验结果证明: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 细胞核 中。
【分析】通过读图可知是将甲种伞藻的伞柄嫁接到乙种伞藻的假根上,将乙种伞藻的伞柄嫁接到甲种伞藻的假根上,嫁接后,甲种伞柄上长出的是伞形帽,乙种伞柄上长出的是菊花形帽。由此说明伞盖形状由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
【解答】解:(1)伞藻是一类大型的单细胞海生藻类,一般长2﹣5cm,可分为帽、柄和假根三个部分,细胞核位于基部的假根内。成熟后,伞藻的顶部长出一个伞帽,伞帽的形状因伞藻的种类而不同。
(2)图解中可以看出,在嫁接过程中,将甲种伞藻的部分伞柄嫁接到乙种伞藻的假根上;而将乙种伞藻的部分伞柄嫁接到甲种伞藻的假根上.由于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因此嫁接后,两种伞柄上长出的伞盖的情况应为:甲种伞柄上长出的是伞形帽;乙种伞柄上长出的是菊花形帽。
(3)将甲伞藻的假根切下,然后将乙伞藻的伞柄切下,移接到甲伞藻的假根上,一段时间后,这个“移接体”长出了与甲相同的伞形帽。因为该实验嫁接的部位是伞柄,所以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嫁接后保留伞藻的遗传物质。
(4)实验结果可以证明伞盖形状由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
故答案为:(1)假根。
(2)菊花形。
(3)甲;伞形。
(4)细胞核。
【点评】此题考查细胞核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要能够识记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也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9.(10分)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铁盒内放置的鼠妇数量应足够多,以避免 偶然性 ,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丙同学的实验 不遵循 (填“遵循”或“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3)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则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鼠妇大多集中在 湿 土一侧。
(4)丁同学实验中的变量是 光 。
(5)进一步分析:除本实验探究的因素外,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 温度 (写出一种即可)。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解答】解:(1)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铁盒内放置的鼠妇数量应足够多,以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变量唯一才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因此除了实验变量外,无关变量都相同,则为了控制无关变量。故丙同学的实验具有光和湿土两个变量,因此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3)由题图可知,甲同学实验的变量是水分,而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所以,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鼠妇大多集中在湿土一侧。
(4)由题图可知:丁同学实验中的变量是光。
(5)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所以,除实验探究因素外,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温度、空气等。
故答案为:(1)偶然性。
(2)不遵循。
(3)湿。
(4)光。
(5)温度(合理即可)。
【点评】正确识记并理解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30.(10分)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自古以来,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描写动植物: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资料二:草履虫能趋利避害;人手碰到火苗时缩手;含羞草叶受到触碰立即合拢。
资料三: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一个鸡蛋能孵出鸡仔;壁虎断尾能重新长出来。
(1)资料一中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诗句是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③诗句说明 生物适应环境 ;
(2)资料二说明生物具有 应激性 的特征:
(3)资料三说明生物能 生长 ,此现象与细胞的 分裂和生长 分不开。
【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镜。
【解答】解:(1)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环境因素温度、风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因此属于环境影响生物;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意思是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2)草履虫能趋利避害;人手碰到火苗时缩手;含羞草叶受到触碰立即合拢,这些事实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生物能生长和繁殖,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一个鸡蛋能孵出鸡仔;壁虎断尾能重新长出来,这些现象体现了生物能生长的特征。细胞的数目增多(分裂)和体积长大(生长)是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
故答案为:(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适应环境。
(2)应激性。
(3)生长;分裂和生长。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读图填空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读图填空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