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生物一模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生物一模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人的声音感受器是( )
A. 侧线B. 耳蜗C. 听小骨D. 半规管
【答案】B
【解析】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故选:B。
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定浓度范围内,与生长素作用类似、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是( )
①赤霉素 ②萘乙酸 ③脱落酸 ④乙烯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A
【解析】解:①赤霉素均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的作用,①正确;
②萘乙酸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②正确;
③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③错误;
④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植物生长,④错误。
故选:A。
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如图所示的机体免疫过程属于( )
①体液免疫 ②特异性免疫 ③细胞免疫 ④先天性免疫。
【答案】B
【解析】解:①③图示过程中,免疫细胞能与抗原结合并产生淋巴因子,应属于细胞免疫,①错误,③正确;
②图示过程中有淋巴因子产生,应属于特异性免疫,②正确;
④图示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不是先天性免疫,④错误。
故选:B。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根据图中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下列为人体内四种生命活动过程的示意图。其中,能表示细胞分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A、该图表示细胞生长,A错误;
B、该图表示细胞增殖,B错误;
C、该图表示受精作用,C错误;
D、该图表示细胞分化,这可以增加细胞的种类,D正确。
故选:D。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C
【解析】解:A、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A错误;
B、淀粉属于非还原糖,不能用班氏试剂检测,B错误;
C、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
D、碘液不能检测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下列关于微生物传染病及预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携带狂犬病毒的狗是传染源B. 各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具选择性
C. 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加强锻炼D. 利用基因工程制备的疫苗更安全
【答案】C
【解析】解:A、人类传染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各种染病的生物,所以携带狂犬病毒的狗是传染源,A正确。
B、各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具选择性,B正确。
C、接种疫苗可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可以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抵抗能力,是目前预防微生物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C错误。
D、通过基因过程合成的蛋白质不具侵染性,不会破坏细胞结构,所以比直接利用病毒研制疫苗的方法更安全,D正确。
故选:C。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本题考查了传染病的传染发生的过程与预防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在知识联系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酵母菌是兼气性微生物,下列有关其细胞呼吸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完成
B. 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 和大量能量
C. 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
D. 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或乙醇
【答案】C
【解析】解:A、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完成,A错误;
B、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B错误;
C、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C正确;
D、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乙醇和CO2,D错误。
故选:C。
1、酵母菌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酶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6H2O→酶6CO2+20[H]+能量(线粒体基质)
③24[H]+6O2→酶12H2O+能量(线粒体内膜)
2、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酶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4[H]→酶2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重点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图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观察到的某个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原生质层内外水分始终维持动态平衡
B. 若B/A值越大,说明滴加的蔗糖溶液浓度越大
C. 若B/A 值越小,说明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越小
D. 图中细胞有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
【答案】D
【解析】解:A、据图分析,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质壁分离的复原或动态平衡当中,当质壁分离时,则原生质层外高浓度,当质壁分离复原时,则原生质层外低浓度,当动态平衡时,则原生质层内外浓度相等,A错误;
B、若B/A值越大,说明细胞失水少,则滴加的蔗糖溶液浓度越小,B错误;
C、若B/A 值越小,说明原生质层收缩多,则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越大,C错误;
D、据图分析,如外界是低浓度溶液,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正确。
故选:D。
图中A是从细胞的两端测量的,代表的是细胞的长度,B是细胞内缩小的原生质体,代表的是原生质体的长度。
细胞在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体积基本不变,而原生质体的体积将会不断缩小,因此B/A值会不断增加。
本题考查了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考生要能够结合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有学生探究检测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操作规范。如图示37℃恒温箱中培养两天后所见结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①②透明圈的大小差异可能与抗生素种类不同有关
B. ②③透明圈的大小差异可能与同种抗生素的浓度不同有关
C. ①②③透明圈的大小差异可能与培养基中N 源含量不同有关
D. 浸有无菌水的圆纸片在本实验中作为空白对照
【答案】C
【解析】解:A、抑菌圈的大小与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有关,故①②透明圈的大小差异可能与抗生素种类不同有关,A正确;
B、由A选项可知B正确;
C、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同一平板的培养基中的含氮量是相同的,C错误;
D、图中浸有无菌水的圆纸片在本实验中作为空白对照,D正确。
故选:C。
抑菌圈的大小可以表示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的大小,抑菌圈越大说明大肠杆菌对该种抗生素越敏感,否则越不敏感。图中②的抑菌圈最大,大肠杆菌对该种抗生素最敏感。据此分析作答。
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等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从 胚胎发 生上看,人的 上肢、马的前肢、鸟的翼 都是 由胚胎 时期的前肢芽发育而来,但出现了不同的适应结构。这一现象为进化提供了( )
A. 胚胎学证据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生物化学证据D. 古生物化石证据
【答案】B
【解析】解:人的上肢、马的前肢、鸟的翼都是同源器官,因此这一现象为进化提供了比较解剖学证据。
故选:B。
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是指外形、功能不同,但来源相同、在解剖结构上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的器官。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只是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同源器官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逐渐出现形态和功能上的不同。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证据等相关知识,目的使学生掌握生物进化的几种证据,题目较简单。
如图示正常人体早餐后数小时内的血糖变化趋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共同参与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B. ab 段,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 c 点,胰岛素的分泌量大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D. d 点,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物质是糖原和蛋白质
【答案】A
【解析】解:A、血糖调节,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共同参与,但以激素调节为主,A正确;
B、ab段,食物消化吸收,葡萄糖进入毛细血管是主动运输,B错误;
C、c 点血糖降低到基础血糖水平以下,此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小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C错误;
D、d 点,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物质是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D错误。
故选:A。
据图分析:某健康人早饭后的血糖变化情况,a点时,吃早餐;b点时,进食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的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加;c点时,血糖降低到基础血糖水平以下;d点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又增加,使血糖含量又有所提升。整个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下列各项植物培养中,属于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是( )
A. 无籽番茄的培育B. 无籽西瓜的培育
C. 月季枝条嫁接到蔷薇开出月季花D. 胡萝卜块根培养成胡萝卜植株
【答案】D
【解析】解:A、无籽番茄的培育属于植物激素的应用范围,A错误;
B、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错误;
C、桃月季枝条嫁接到蔷薇开出月季花属于无性生殖的嫁接,C错误;
D、用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这体现了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属于植物细胞培养技术,D正确。
故选:D。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株(新植体)。
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包括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等)、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范围,难度不大。
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群落组织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下列关于植物多样性调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密度越大,则取样方也越大B. 调查时应选取样方中的代表物种
C. 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正相关D. 样方随机是指不同地区定点采样
【答案】C
【解析】解:A、样方大小应与植物种类有关,与密度无关,A错误;
B、调查时应做到随机取样,B错误;
C、当种群密度大时,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正相关,C正确;
D、样方随机是指不同地区随机采样,D错误。
故选:C。
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种群组织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群落中种数越多,各种个体分配越均匀,指数越高,表示群落多样性好。
本题考查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的结构关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a、c结构分别通过生物电、生物电与化学信号传递兴奋
B. 结构 c中的酶能与相应受体结合使兴奋终止
C. 剌激b,则在a、d处可测得膜电位的变化
D. 静息时,d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答案】B
【解析】解:A、a为神经纤维,a上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神经冲动,c代表突触,通过生物电与化学信号传递兴奋,A正确;
B、c处的酶能把相应神经递质分解使兴奋终止,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因此刺激b处可在a处和c处测到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静息时,d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两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c代表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本题结合两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再结合图解准确判断各选项。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①的通透性弱于结构②
B. c液蛋白质量下降,b液所在细胞水肿
C. d液中能检测到病毒或细菌
D. 四种液体的流动方向是:a液→c液→b液→d液
【答案】D
【解析】解:A、结构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弱于结构②毛细淋巴管,A正确;
B、c液为组织液,其中蛋白质量下降,则渗透压下降,b液所在细胞吸水造成水肿,B正确;
C、d液为淋巴,其中能检测到病毒或细菌,C正确;
D、四种液体的流动方向是:a液→c液→d液→a液,b液⇌c液,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毛细血管,②是毛细淋巴管,a为血浆,b为细胞内液,c为组织液,d为淋巴。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正确分析图中结构和液体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某基因的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患者模板链的互补链碱基发生改变。据图可推测患者模板链上发生的碱基改变是( )
A. G→CB. U→TC. G→AD. C→T
【答案】C
【解析】解:根据试题分析可知:正常人模板链为GGC,患者模板链GAC,患者模板链上发生的碱基G→A的改变。
故选:C。
与正常人相比,患者模板链的互补链碱基发生改变,正常人CCG,患者CTG,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测正常人模板链为GGC,患者模板链GAC,患者模板链上发生的碱基G→A的改变,据此答题。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DNA的结构特点、DNA的复制,意在考查考生的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性状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F1基因型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根据分析,AC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c基因位于其同源染色体上,B和b基因位于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故选:B。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其中a与c始终在一起,A与C始终在一起,说明AC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c基因位于其同源染色体上,AC或ac都会和B或b随机组合,说明B和b基因位于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为AaBbCc,亲本基因型为AABBCC×aabbcc或AACCbb×aaccBB。
本题考查测交、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测交的概念,明确测交是指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测交结构推断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如图表示发生在人精巢中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Ⅰ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B. 过程Ⅱ发生了着丝粒分裂
C. 细胞a的数量与细胞b数量相当D. 细胞c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解:A、Ⅰ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A正确;
B、Ⅱ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发生着丝粒的分裂,B正确;
C、细胞a未发生变异,细胞b发生过基因重组,因此细胞a的数量多于细胞b数量,C错误;
D、细胞c中多了一条染色体,因此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故选:C。
分析题图:图示是发生在人精巢中的细胞分裂过程,其中Ⅰ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Ⅱ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根据图中染色体颜色可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根据c和d中染色体数目可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据图,下列关于酶和酶固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X中a是底物、b表示酶
②Y表示酶聚合,易于移动催化反应
③Z表示酶颗粒被包埋在人工膜内
④X、Y、Z分别表示酶固定的三种方法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B
【解析】解:①据图分析,X中a是物理吸附材料、b表示酶,①
②据图分析,Y表示化学结合法将酶聚合,易于重复利用,而聚合的酶分子量变大,不易于移动催化反应,②错误;
③Z表示酶颗粒被包埋在人工膜内,如海藻酸钠等多孔性材料中,③正确;
④图X、Y、Z表示酶固定的三种方法,分别是物理吸附法、化学结合法、包埋法,④正确。
故选:B。
据图分析,图表示固定化技术的三种方法,其中X表示物理吸附法,Y表示化学结合法,Z表示包埋法;图X中a表示物理吸附材料,b表示酶,c表示包埋材料。
本题考查固定化酶的方法的知识,结合题图对固定化酶的方法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细胞与细胞分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基础。图1是细胞结构模式图,图2示细胞周期。
(1)图1中,具有生物膜的细胞结构有______(多选)。
A.①B.②C.③D.④E.⑤F.⑥
(2)若图1示胰岛A细胞,则能在结构上③合成的物质有______(多选)。
A.胰麦芽糖酶 B.胰蛋白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E.ATP合成酶 F.RNA聚合酶
(3)若图1示增殖细胞,将其离体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则处于图2中的______阶段细胞立刻被抑制。
A.M B.S C.G1 D.G2
(4)若图1细胞示成年女性卵原细胞,则其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前期时,DNA分子和⑤的数目分别是______。
A.23 1 B.23 2 C.46 2 D.46 4
(5)研究表明:核膜与细胞膜在结构上存在差异。结合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予以解释:______。
【答案】ABDF DEF B C 例:核膜上有核孔,mRNA分子出细胞核指导蛋白质合成(DNA复制有关酶进入细胞核)或核膜为双层,核DNA相对独立、遗传信息传递更精确。
细胞膜外侧有糖蛋白和糖脂,能识别外界信息或接受信息或细胞膜上有许多载体蛋白,能选择性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解:(1)图1中③核糖体和⑤为中心体无膜结构,其余结构均具有膜,因此具有生物膜的细胞结构有ABDF。
(2)胰麦芽糖酶和胰蛋白酶是由胰腺的外分泌腺细胞合成的,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的,所有细胞都能合成ATP合成酶和RNA聚合酶。因此,胰岛A细胞能合成的是DEF。
(3)DNA的复制发生在S期,因此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则处于图2中的S阶段细胞立刻被抑制。故选:B。
(4)若图1细胞示成年女性卵原细胞,则其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前期时,DNA分子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46个,此时含有2个⑤中心体。
(5)研究表明:核膜与细胞膜在结构上存在差异。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看:核膜上有核孔,mRNA分子出细胞核指导蛋白质合成(DNA复制有关酶进入细胞核)或核膜为双层,核DNA相对独立、遗传信息传递更精确。细胞膜外侧有糖蛋白和糖脂,能识别外界信息或接受信息或细胞膜上有许多载体蛋白,能选择性进行物质交换。
故答案为:
(1)ABDF
(2)DEF
(3)B
(4)C
(5)例:核膜上有核孔,mRNA分子出细胞核指导蛋白质合成(DNA复制有关酶进入细胞核)或核膜为双层,核DNA相对独立、遗传信息传递更精确。细胞膜外侧有糖蛋白和糖脂,能识别外界信息或接受信息或细胞膜上有许多载体蛋白,能选择性进行物质交换。
分析图1:图中①为内质网,②为细胞核,③为核糖体,④为线粒体,⑤为中心体,⑥为高尔基体。
分析图2: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G1、S、G2)和分裂期(M)。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人体内环境稳态。
肝脏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肝炎病毒有若干类型,其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
(1)已知HCV增殖与流感病毒相似,则 HCV 在人体细胞内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______。(填写编号)
(2)人感染HCV后会引起发热。若持续高热不退,患者会出现脱水现象,此时人体通过下丘脑______,最终减少尿量。其中的一些患者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继而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轻度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_。
研究发现: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细胞内的甘油三酯会增高。图2示HCV 对肝细胞内物质代谢的影响。(“+”表示该过程强于正常细胞,“-”表示该过程弱于正常细胞)
(3)图2中物质A为______。过程①称为______。
(4)结合图2可知,HCV 感染后对肝细胞糖代谢的影响体现在______ (多选)。
A.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过程加强
B.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过程加强
C.肝糖原的水解减弱
D.肝糖原的合成减弱
E.糖酵解加强
F.葡萄糖转化为氨基酸的过程加强
(5)研究发现:HCV感染可能导致脂肪肝(甘油三酯在肝细胞中堆积)发病率上升。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图 13解释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______。
【答案】⑤③ 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使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加强 心率加快使心输量增加,脱水导致血液粘滞度增加 丙酮酸 三羧酸循环 BDE 甘油三酯合成过程加强;甘油三酯转化为脂肪酸过程减弱;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合成VLDL的过程减弱,导致甘油三酯积累在肝脏细胞中
【解析】解:(1)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所以HCV 在人体细胞内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⑤③。
(2)人感染HCV后会引起发热。若持续高热不退,患者会出现脱水现象,此时人体通过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使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加强,最终减少尿量。由于心率加快使心输量增加,脱水导致血液粘滞度增加,导致患者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继而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3)由图2分析可知,物质A为丙酮酸,过程①称为三羧酸循环。
(4)图2分析可知,HCV 感染后对肝细胞糖代谢的影响体现在:肝糖原的合成减弱;糖酵解加强;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过程加强。故选:BDE。
(5)研究发现:HCV感染可能导致脂肪肝(甘油三酯在肝细胞中堆积)发病率上升,根据图2推测其原因是:甘油三酯合成过程加强;甘油三酯转化为脂肪酸过程减弱;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合成VLDL的过程减弱,导致甘油三酯积累在肝脏细胞中。
故答案为:(1)⑤③
(2)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使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加强 心率加快使心输量增加,脱水导致血液粘滞度增加
(3)丙酮酸 三羧酸循环
(4)BDE
(5)甘油三酯合成过程加强;甘油三酯转化为脂肪酸过程减弱;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合成VLDL的过程减弱,导致甘油三酯积累在肝脏细胞中
图1分析:表示遗传信息流动的过程。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逆转录,⑤表示RNA复制。
图2分析:图2中物质A为丙酮酸,物质B为甘油;①表示三羧酸循环;HCV感染后对肝细胞糖代谢的影响体现在:肝糖原的合成减弱;糖酵解加强;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过程加强。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糖酵解,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代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识记糖酵解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人类遗传病
如图1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
(1)据图1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人类遗传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B.染色体异常的胎儿自发流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青春期新陈代谢旺盛降低了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
D.多基因遗传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导致病中老年群体发病率增加
各种球蛋白在人体免疫中有重要作用。人类血 γ 球蛋 白 缺 乏症 是 单 基因 (T、t) 遗 传 病;人 类ABO血型系统中有3个复等位基因IA、IB、i,它们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图2示两个大家庭成员的性状表现(Ⅱ3和Ⅱ5均为AB血型,Ⅱ4和Ⅱ6均为 O血型)
(2)人类血γ球蛋白缺乏症的遗传方式为______。Ⅱ-2 基因型为Tt 的概率为______。
(3)Ⅰ-5个体的血型可能有______种。
(4)已知:Ⅲ-1与Ⅲ-2恋爱结婚,头胎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二胎却生育了一个患血友病(H、h)的女儿,患病女儿的基因型是______(不考虑血型)。并推测:患病女儿体内的血友病基因可能来源有______(多选)。
A.Ⅲ-1和Ⅲ-2同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Ⅲ-1和Ⅲ-2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Ⅲ-1发生了基因突变,Ⅲ-2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D.Ⅲ-2发生了基因突变,Ⅲ-1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5)基因治疗遗传病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美国首次运用基因治疗挽救了一个遗传性免疫缺陷症女孩(患者体内脱氨基腺苷酶缺失)的生命,其基因治疗成功的标志是______。
【答案】AB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3 3 TTXhXh或TtXhXh AD 能合成脱氨基腺苷酶,免疫功能恢复
【解析】解:(1)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异常的胎儿自发流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多基因遗传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导致病中老年群体发病率增加,故选:ABD。
(2)分析遗传系谱图,Ⅰ-1和Ⅰ-2表现正常,但是有一个患病女儿Ⅱ-1,所以人类血γ球蛋白缺乏症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1和Ⅰ-2的基因型都是Tt,Ⅱ-2表现正常,基因型为Tt的概率是23。
(3)Ⅱ-5为AB型血,所以其基因型是IAIB,所以Ⅰ-5的基因型可能是IAIA、IBIB、IAIB、IAi、IBi,表现型有3种。
(4)Ⅲ-1与Ⅲ-2恋爱结婚,头胎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二胎却生育了一个患血友病(H、h)的女儿,患病女儿的基因型是TTXhXh或TtXhXh,患病女儿体内的血友病基因可能来源有Ⅲ-1和Ⅲ-2同时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Ⅲ-2发生了基因突变,Ⅲ-1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故选:AD。
(5)基因治疗遗传病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美国首次运用基因治疗挽救了一个遗传性免疫缺陷症女孩(患者体内脱氨基腺苷酶缺失)的生命,其基因治疗成功的标志是能合成脱氨基腺苷酶,免疫功能恢复。
故答案为:(1)ABD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3
(3)3
(4)TTXhXh或TtXhXh AD
(5)能合成脱氨基腺苷酶,免疫功能恢复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各类遗传病在青春期发病风险都很低;多基因遗传病在成年人中发病风险最高;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出生前发病风险最高;单基因遗传病在儿童时发病风险最高。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现代生物技术。
图1是医学研究中制备抗体的两种技术路线模式简图。
(1)细胞N是______。过程①中,若仅考虑二个细胞间的融合,则融合后的细胞种类有______种。
(2)通过①②获得抗体m 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二次筛选。分析原因______。
图2示基因J所在的DNA片段,图3示质粒的部分碱基序列。(现有 4种限制酶:MspⅠ、BamHⅠ、MbⅠ、EcRⅠ,能识别的碱基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C↓CGG、G↓GATCC、↓GATC、G↓AATTC)
(3)据图2、3分析,过程④中不能(宜)使用的限制酶有______(多选)。
A.MspⅠB.BamHⅠC.MbⅠD.EcRⅠ
(4)将重组的大肠杆菌置于培养皿内培养,为保证获得单个菌落,适宜的接种方法有______。
(5)图1中涉及的生物技术有______(多选)。
A.细胞融合 B.细胞核移植 C.动物细胞培养 D.微生物转基因
【答案】B淋巴细胞 3 融合后有融合细胞和未融合细胞,第一次筛选出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有差异,能产生不同抗体,第二次筛选出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ACD 划线接种法和稀释涂布法 ACD
【解析】解:(1)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杂交瘤细胞是由浆细胞和骨髓性细胞融合形成的,因此细胞N是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①是细胞融合过程,若仅考虑二个细胞间的融合,则融合后的细胞种类有3种,即浆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杂交瘤细胞。
(2)通过①②获得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二次筛选,原因是:融合后有融合细胞和未融合细胞,第一次筛选出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有差异,能产生不同抗体,第二次筛选出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用限制酶MspⅠ切割会破坏目的基因,用限制酶MbⅠ切割会破坏两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又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和运载体上都没有限制酶EcRⅠ的切割位点,因此过程④中不能(宜)使用的限制酶有ACD。
(4)接种微生物常用划线接种法和稀释涂布法。
(5)图1中涉及的生物技术有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微生物转基因。
故答案为:
(1)B淋巴细胞 3
(2)融合后有融合细胞和未融合细胞,第一次筛选出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有差异,能产生不同抗体,第二次筛选出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ACD
(4)划线接种法和稀释涂布法
(5)ACD
分析图1:细胞N表示效应B细胞,细胞M表示杂交瘤细胞,①表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②表示产生单克隆抗体,③表示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④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⑤表示导入受体细胞。
分析图2:DNA片段含有两个BamHⅠ识别位点和一个MspⅠ识别位点。
分析图3:若使用MbI会同时破坏质粒中的抗生素A抗性基因和抗生素B抗性基因,所以要用BamHI来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切割后破坏了抗生素A抗性基因,但保留了完整的抗生素B抗性基因,便于筛选出含有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
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基因工程、微生物的培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如图示光合作用过程;如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某植物的部分生长指标。图中的磷酸转运器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蛋白质。在有光条件下,磷酸转运器将①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 运至叶绿体基质。
(1)图中物质b是______。c 进入叶绿体后,与______结合参加①______,该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的______(多选)。
A.NADPH B.NADP+ C.ATP D.ADP+Pi E.O2
如表
(2)据表分析:该植物“应对”弱光光照的生长“策略”有______。
(3)对强光下生长的该植物适度遮阴,持续观测叶色、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这三个指标中,最先发生改变的是______。
(4)据图分析: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则①会被______,可能的机制______。
【答案】氧气 五碳化合物 卡尔文循环 AC 植物叶面积增加吸收更多的光能,气孔总数增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净光合速率 抑制 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叶绿体内磷酸丙糖浓度增加;从叶绿体外转运进的磷酸减少;淀粉积累
【解析】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b表示水光解后产生的氧气,c是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基质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后参与卡尔文循环,该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故选:AC。
(2)据表分析可知,该植物叶面积增加吸收更多的光能,气孔总数增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以适应弱光情况下的生长。
(3)强光下生长的该植物适度遮阴,光反应立刻减弱,持续观测叶色、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三项指标中,最先发生改变的是净光合速率。
(4)磷酸丙糖是暗反应的产物,当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时,磷酸丙糖不能转运到细胞质,导致叶绿体内磷酸丙糖浓度增加,从叶绿体外转运进磷酸减少,淀粉积累在叶绿体内均会抑制暗反应。
故答案为:
(1)氧气 五碳化合物 卡尔文循环 AC
(2)植物叶面积增加吸收更多的光能,气孔总数增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3)净光合速率
(4)抑制 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叶绿体内磷酸丙糖浓度增加;从叶绿体外转运进的磷酸减少;淀粉积累
据图分析:磷酸丙糖和淀粉都是暗反应的产物,产物的量积累过多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所以磷酸运转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i减少也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以下几点:仔细研读题目,获取有效信息,挖掘隐含信息;认真识图并将其与所学光合作用过程图相比较找出异同点;细读设问,明确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激素名称
合成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
组织中,成
熟的果实中
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成熟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将要脱落的
器官和组织
中含量多
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①
脂肪
醋酸洋红染液
红色
②
淀粉
班氏试剂
橘黄色
③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④
葡萄糖
碘液
蓝紫色
光照强度
平均叶面积(cm2)
气孔密度(个•mm-2)
净光合速率
(μmlCO2•m-2•s-1)
强
13.6(100%)
826(100%)
4.33(100%)
中
20.3(149%)
768(93%)
4.17(96%)
弱
28.4(209%)
752(91%)
3.87(8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二模生物试卷(PDF版),文件包含上海市长宁区2021学年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考试线上二模生物试卷pdf、长宁区二模生物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年上海市长宁区一模生物试卷和参考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0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及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