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八上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文件包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孟子三章》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 一、原文及翻译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二、字词理解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是:这。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多:充足。 委:放弃。故: 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 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 国:国防。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畔:同“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惧:害怕。 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嫁:出嫁。往:去,到。 戒:同“诫”,告诫。女(rǔ):同“汝”,你。 违:违背。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顺:顺从。为:作为。 正:正理,及基本原则。道:方法。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立:站,站立。 正:正大。大道:光明的大道。 得:实现。志:志向。 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 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举: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士:狱官。 海:海滨。市:集市。 故:所以。任:责任,担子。 必:一定。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心志:意志。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所为:所行。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恒:常常,总是。过:过错,过失。 然后:这样以后。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 亡:灭亡。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三、主题理解(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四、实战演练单选题1.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 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行仁政的君主。
D. 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 2.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 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 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 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成为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 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这三个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4.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B. 妾妇之道(qiè) 畎亩(quǎn)
C. 傅说(yuè) 法家拂士(fú) D. 曾益(céng) 忧患(huàn) 填空题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②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③委而去之________④寡助之至________⑤丈夫之冠也________⑥与民由之________⑦父命之________⑧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⑨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⑩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 默写6.默写。 (1)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富贵不能淫》中阐明大丈夫应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 冠:帽子
C.父命之命:教导、训诚
D.威武不能屈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2)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夺而杀尉
B.与民由之/公将鼓之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必有我师焉
D.以顺为正者/称善者久之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他运用反问句,还运用“诚”加重语气,说明他对这个观点是有疑问的。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来说明他们顺从主上,追求名利,不是真正的君子。
D.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8.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委而去之翻译:________(3)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 , 又败之于没⑦ , 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答:________ 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 ________③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④饿其体肤 ________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⑥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⑦入则无法家拂 ________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③所以动心忍性。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使命)
C.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告诉) (4)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C.空乏其身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B.饿其体肤(饥饿)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
D.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7)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每韵为一帖
B.管夷吾举于士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做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入则无法家拂士则久已病矣 (8)下列对文本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由卑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
B.第②段“故”字领起,表明由前面六个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C.第③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B.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C.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受苦)
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 (10)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11)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2)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3)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4)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鱼我所欲也-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文件包含鱼我所欲也原卷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鱼我所欲也解析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曹刿论战-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文件包含曹刿论战原卷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曹刿论战解析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沁园春·雪-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文件包含沁园春·雪原卷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沁园春·雪解析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