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第1页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第2页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共24页。
    1 《论衡·非韩》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北京市高考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贵耕战而贱儒生           贱:轻视
    B.使礼义废,纲纪败         使:假如
    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薄夫敦,鄙夫宽           敦:敦厚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
    D.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10.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6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C      7.B      8.B      9.D
    10.答案示例:
    ①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
    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着的地方才能成为路。
    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
    ②由此得出结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事情却要依靠它;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11.答案要点:
    ①通过学习可以加强或提升道德修养,如果不学习就会产生各种弊病。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聪慧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无守。
    “好信”二句:讲求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带来伤害。
    “好直”二句:讲求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尖刻伤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乱。
    “好刚”二句: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2 《论语》之《阳货》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北京市高考题)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答案:
    11.答案要点:
    ①通过学习可以加强或提升道德修养,如果不学习就会产生各种弊病。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聪慧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无守。
    “好信”二句:讲求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带来伤害。
    “好直”二句:讲求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尖刻伤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乱。
    “好刚”二句: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答出其中的两个即可)

    3 《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日:“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日:“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共646字)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诚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19分)
    10.(3分)C
    11.(3分)C
    12.(3分)D
    13.(10分)
    (1)(5分)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3分;“每”“引去”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评分细则:
    译出大意给2分,“每”“辄”“引去”三处,每译对处给1分。
    把“每”译为“常”“经常”“常常”等,给1分。把“辄”译为“就”“总是”等,给1分。把“引去”译为“微退”“撒离”“撒去”“微回”“退去”“退兵”“逃走”“逃离”“离去”“离开”等,给1分。
    (2)(5分)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3分:“故事”“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执行细则:
    译出大意给2分:“若”“故事”“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4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道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空营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陸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思小意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郐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谏曰:“法者,陸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祜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论: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因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意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惯。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枯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 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思小意而存大信也。
    (2) 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答案:
    (一)
    10. C  11. B  12. D
    13.
    (1)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2)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

    5 郑獬《吴仅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上海市高考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吴仅传
    [北宋]郑獬
     
    ①吴仅,字庶几,都阳人。天圣五年进士擢第。
     
    ②君廉悍①,于事无所顾避,崷崷有芒角。知彰明县,韩丞相使蜀,知君才,郡县冤讼多以属君。蜀人诉盐井虽泉涸,官犹捕系责赋,至坏产或榜死狱中,不得免。君请更法,泉竭盐不出,则官闭其井。人获利焉。韩丞相嘉之。
     
    ③翰林宋公祁提举在京诸库务,荐君为属官。群司安于废堕上下盖覆一切阔略不问以为大体。君佐宋公为治,披奸搜蠹,穷其根穴,收什包罗,尺寸无所漏失。主吏怵惕,始知有公法。老人至今有能言宋公时事者,维君有助焉。
     
    ④选知开封县。中贵人常遣吏持公移②诉某事,君曰:“中贵人诚贵重,然所诉乃私事,尚得为公移耶?”捶其吏,遣之贵家游观,多借县民牛。有干君者,君曰:“吾家鄱阳乃有牛远不能致,奈何?'竟不与。于是莫能有挠县者。君平生所持皆如此,与人聱牙常亦用此取困。
     
    ⑤及为楚州,愈厉刻自信,不肯随众。楚为东南冲,舟车日叩境,接聒不得休息。前为守者,率置民事,专治宾客。君辄谢罢,孤坐听民事,宾客至者,虽煊赫巨官,饷之壶酒盘飧而已,未尝留连歌呼醉饮以结恩意。往来者皆索莫,遂得毀言。又与人持曲直相排击,由是被谪。
     
    ⑥朝廷复欲携挈用君,以君使江南,督责有劳,复君职任。韩丞相为山陵使,又以君营缮下宫。还,至汜水县,得疾卒,享年六十二。
     
    【注释】①廉悍:指方正严厉。②公移:公文。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披奸搜蠹(      )         (2)率置民事(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捶其吏,遣之(      ) 
    A.派遣          B.谴责       C.发配           D.驱逐
    (2)往来者皆索莫(      ) 
    A.无所事事      B.寂寞消沉    C.失意寥落      D.空乏穷尽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蜀人诉盐井虽泉涸,官犹捕系责赋,至坏产或榜死狱中,不得免。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群司安于废堕上下盖覆一切阔略不问以为大体。
    19.第④段中吴仅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拒绝了权贵的诉求,请分析其不同之处。(4分)
    20.吴仅的仕途经历与他“廉悍”的特点紧密相关,请联系第②段和第⑤段对此进行分析。(4分)
     
     
    答案:
    (四)(20分)
    15.(2分)(1)揭露(2)搁置,放下
    16.(2分)(1)D(2)C
    17.(5分)答案示例:蜀地之人申诉,虽然盐井泉水干涸,官府仍拘捕关押盐民征收盐税,以至于盐民毁败家产或者在狱中被捶打至死,也不能免除赋税。
    评分说明:“蜀人诉盐井虽泉涸”“官犹捕系”“责赋”“至坏产或榜死狱中”“不得免”为5个点,1点1分。
    18.(3分)答案示例:群司安于废堕/上下盖覆/一切阔略不问/以为大体。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
    19.(4分)答案示例:第一次应答,吴仅在承认中贵人身份贵重后,用'然'字转折语气,又以反问指出私事不应用公文传达,用义正辞严的方式断然拒绝,有威慑力。第二次应答,吴仅以牛远在家乡为托词,又以“奈何”缓和语气,以调侃、幽默的方式委婉拒绝,表面无奈,暗含锋芒。
    评分说明:1点1分。
    20.(4分)答案示例:吴仅在彰明县时,因为方正严厉,得到韩丞相赏识而被委以重任;他请求更改不合理的盐法,使蜀地盐民获益,受到褒奖。他在楚州时,也因为方正严厉,不攀附迎合,从而遭到诋毁;又与人争论是非,得罪同僚,导致仕途受挫。
    评分说明:1点1分。

    6 李靓《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上海市高考题)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
    [北宋]李靓
    ①南川自豫章右上,其大州曰吉,又其大曰虔。二州之赋贡与其治讼,世以为剧,则其民氓众夥可识已。___  ___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①,虔无有也。疑其去京愈远,风化之及者愈疏,乘其丰富,以放于逸欲,宜矣。
    ②故人许某踵予门,道虔州石城进士温某之为人曰:“温君少时,求禄而莫之得,慨然自谓:‘________'乃图山泉美好处,莫居柏林,因作讲学堂,房数十其楹。凡书在国子监者,皆市取,且为楼以藏之。孜孜以教子弟、礼宾客为己任。”许君,不妄人也,今其所称,与向之疑者不类,是虔之福欤。
     
    ③自古圣人之德业,举在于书。圣人者,非其智造而巧为之也,天之常道,地之常理,万物之常情也。天地万物之常而圣人顺之,发乎言,见乎行事。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②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
     
    ④柳子厚于楚越间山水,如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犹有记,以启好游者。今有人为藏书之楼,非特山水之胜,记之以启好书者,不亦可乎?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颣③。酒酣兴尽,交揖而退。其乐可言耶?而未之得也。
     
    ⑤皇祐五年秋七月庚子记。
    【注释】①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意思是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②偃伏:这里用来比喻道德教化产生的影响。③颣:疵病,缺点。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
    A.虽然    B.以是     C.若然     D.于是
    22.适合填入第②段画线处的一项是(     )(2分)
    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
    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
    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
    23.第③段结尾处再次将虔州与吉州作比较,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24.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案:
    (五)(11分)
    21.(1分)A
    22.(2分)D
    23.(4分)答案示例:第③段结尾处针对文章开头所说的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指出书楼的建成将改变这一状况,虔州士人的德业将不逊于吉州,再次作比较,强调了书楼在教育风化上的作用,隐含着对温氏的赞扬。
    评分说明:1点1分。
    24.(4分)答案示例:从句式的骈散角度看,相对于文章其他部分用散句交代温氏书楼的建造、价值等,第④段画线部分用骈句写就,驰骋想象,目接胜景,抒发沾溉典籍、交接古人的读书之乐。骈散句式的使用与其内容、表达方式、情感相匹配。画线部分语言整饬有节奏感,具音韵之美,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错落,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评分说明:根据选择角度及赏析所体现的能力层次整体给分。

    7 苏轼、朱敬则《魏武帝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天津市高考题)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审乎计之得失        审:仔细考量
    B.则必有所格          格:阻止,阻碍
    C.此用之于新造之蜀       造:拜访
    D.或一见尽怀          或:有的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是有时而穷焉        盘盘焉,囷囷焉
    B.而权之以人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游尘之集高岳         不知东方之既白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而不可以缓图
    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4分)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3分)
    1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评价的不同之处。(4分)
     
     
     
    答案:
    三、(15分,每小题3分)
    7.C        8.D       9.B       10.B        11.A
    四、(25分)
    12.(7分)(1)犯了这两个(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因此在赤壁兵败,成就了孙吴的强大。
    (2)这不也就是擅长揣度事情却不擅长揣度他人(所造成)的过错吗?
    13.(4分)①苏轼认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
    ②朱敬则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业,认为曹操有谋略,善决断,意志坚定,以至吸引贤才归附,成就霸业。

    8 《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 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 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 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14.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10. C    
    11. C    
    12. A    
    13. (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   
    14. (1)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2)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少有大志”是“范阳祖逖”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琨”是“蹴”的宾语,“觉”补充“蹴”的状态,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来看,“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仍然尽力支持”错。原文是“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报,答复;听,听凭;互市,互相贸易。
    (2)题得分点有:遂,成;感激,情绪激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两国边境得到暂时安宁的原因有:“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由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祖逖已经进入谯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犬羊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琅邪王司马裒等九军、精锐士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不使他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粱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骚乱不安了。

    9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
    14.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10.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过文言文中断句的常见标志和文意进行断句,“强宗室”和 “以镇天下”是完整意思,不可断开,可首先排除A 和D,再通过“于天下利乎”判断为B。 这句话的意思是:起初,唐高祖想通过加强皇室宗族来镇服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 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童孺幼子也都封为王爵,前后封王之人达数十个。 唐太宗继位后,问群臣道:“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11.D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也可推知,庶务不是专指朝堂急务,是指国家各种 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12.B   本题考查原文理解,B 项中“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原文只说“安用重 法邪”,用不着重法,并没有说严刑达不到目的。
    13. (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2) 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之臣就会变为奸伪之臣;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的人就会变为忠臣。
    解析:翻译语句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同时注意语句中重点的实词(1)本句重点字为“患” “赇”“使”“赂”,需要准确翻译出来。
    (2)本句重点字为“恶”“过”“佞”“乐”,需要准确翻译出来。
    14.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 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及写作目的,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 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 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
    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10 蔡襄《答谢景山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答谢景山①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特唱于人                              唱:称道,赞扬。
    B.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
    C.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从。
    D.而恨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困于道者多矣                  移其栗于河内
    B.委乎天而特用者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以道所怀                        作《师说》以贻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道”是“文”的银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B.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C.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今 虽 谆 谆 其 词 非 求 胜 于 景 山 盖 陈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为 非 是 也 诚 以为 非 是 幸 亦 语 焉 襄 不 敢 惮 烦 于 屡 告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答案:
    14A  15D  16C
     17.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益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18.(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
    (2)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

    11 《选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三)根据《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6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1分)
    2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试举例分析。(3分)
     
     
     
    答案:
     2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如: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
    22.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

    相关试卷

    2019-2023 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2019-2023 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件包含2019-2023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pdf、2019-2023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各地五年2018-2022高考语文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2-词语(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国各地五年2018-2022高考语文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2-词语(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题组,选择 简答,简答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作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作文(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微写作,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