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1学年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展开这是一份2021学年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提升题,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基础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yá) 然后能自强也(qiáng)
B.故曰:教学相长也(cháng) 不知其善也(shàn)
C.选贤与能(jǔ) 废疾者(jí)
D.讲信修睦(mù) 谋闭而不兴(xīng)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美)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B.教然后知困(困难)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
C.选贤与能(指才干出众) 讲信修睦(培养)
D.男有分(职分,职守) 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学半
C.不独子其子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天下为公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5.根据要求填空。
(1)《礼记》, 至秦汉间 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
(2)《大道之行也》阐述生活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个人应该各尽其力的句子是:“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
二、提升题
6.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使/老有所终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盗窃乱贼/而不作 D.是故/谋闭而不兴
7.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为国家共处的原则。请你参与“探究‘和’内涵,传承‘和’文化”综合性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和,相应也。”由此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
(2)下图是有关修德养性的一副对联。下联是( )
(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心不争也;“不同”,志各异也。你所在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辩论赛,请根据双方观点,为主持人写一段总结发言。
正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反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将他人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就是顾全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答:
三、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朕当/去奢省费 D.费/广则赋重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女有归 ( ) (2)盗窃乱贼而不作 ( )
(3)或请重法以禁之 ( ) (4)故人君之患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译文:
11.乙文中“上”止盗采用的方法是 (用原文回答),体现了他 的思想。“上”的做法使得“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甲文中意义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用原文回答)。
22 《礼记》二则
1.答案 B 长zhǎng。
2.答案 B 困:困惑。
3.答案 B A.其:代词,指嘉肴/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B.学:动词,学习。C.独:副词,只/形容词,老而无子。D.为:动词,是/介词,为了。
4.答案 D 正确的翻译应是: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
5.答案 (1)战国 儒 戴圣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3)教然后知困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解析 巧记妙背积累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名句。要规范、工整地书写,不要写错别字。
6.答案 B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故/人不独亲其亲。
7.答案 (1)和谐 (2)甲 (3)(示例)同学们,刚才双方的辩论都十分精彩。“和而不同”是面对不同见解时的一份平和与豁达,是与人意见相左时的理解与尊重。因此,“和而不同”既适用于修身养性,也适用于社会交往。
解析 (1)根据《说文解字》中对“和”解释中的关键词“相应”,可以推测出其本义是:和谐。
(2)解答此题,需要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对联竖写或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据此可以判断,该题中的下联是甲。
(3)拟写总结语时,首先要有称谓,根据题干中“你所在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辩论赛”可知,称谓应该是“同学们”。因为本活动是辩论赛,因此总结发言要对辩论双方做一个简短的评价,注意总结语言要得体,连贯。
8.答案 D 应是:费广/则赋重。
9.答案 (1)女子出嫁 (2)害人 (3)有人 (4)忧患
解析 解释文言实词,要注意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如“归”在古代有女子出嫁的意思,“贼”在古代有害人的意思。
10.答案 (1)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2)让百姓衣食有富余,他们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怎么)需要用严刑重法呢?
解析 本题下列关键词的翻译要准确:恶,憎恶。藏,私藏。使,让。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语气词,表示反诘。
11.答案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以民为本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解析 本题需要在疏通文意、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作答。由乙文唐太宗的话“民之所以为盗者,……安用重法邪?”可知唐太宗止盗采用的方法。唐太宗的话,表现他“以民为本”的思想。乙文中“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意思与甲文中“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意思相近。
[参考译文]
[乙]皇上与群臣讨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法令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因为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财求贿,老百姓饥饿切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百姓衣食都有富余,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怎么)需要用严刑重法呢?”这样过了几年后,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大门可以不关,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
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填饱了肚子人却死了,君主富裕国家就要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出于自身。欲望多了,花费会增多;花费增多,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百姓就会愁苦;百姓愁苦,国家就会危险;国家危险,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文学常识填空,默写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当堂达标检测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默写,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