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美初中美术七下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赣美版七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3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印度,古埃及,古希腊,课堂小结,教学反思,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美术出版社
初
中
美
术
教
案
七年级下学期 尹莹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本课在教材中的欣赏课中属于外国美术作品欣赏的第一课,学生对外国美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太少,所以难度较大。但本课又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节课,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兴趣。
课业类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
2、通过图片的欣赏,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3、通过学习和对比,体会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自豪与骄傲。
教学重点: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教学难点:学会欣赏。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组织听讲情绪。
2、板书课题(多媒体):
古文明之旅
3、导入新课:
师问:大家知不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生答:知道。
师问:那大家知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
生答: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
师:除了“四大文明古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也有非常丰富的文明成果。今天我们就到印度、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去看一看外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成果。
一、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产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到笈多王朝(公元4-5世纪)这近千年的历史中,佛教美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对亚洲其他各国佛教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存的等身大的佛立像,是笈多王朝时期佛像雕刻的代表作。佛像的姿态肃穆慈祥,袈裟紧贴身体,衣褶清晰,线条流畅,头后有精致华丽的光环,表现了一种庄严静穆之美。(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公元1526-1858年),由阿拉伯国家传入的伊斯兰教十分流行,各地兴建了许多清真寺(21)和其它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被称为“印度的珍珠”的泰姬陵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这是莫卧儿王朝全盛时期的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早亡的爱妻泰姬·玛哈尔所建造的陵墓,由来自波斯、土耳其、法国、意大利等国杰出的工匠共同设计建造。1632年破土,1648年建成。陵墓全部用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泰姬的美貌和爱情的纯洁。陵墓的艺术形象既有肃穆的纪念性,又具有开朗的亲切感。各部分之间比例匀称,既讲究对比,又十分统一和谐,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建筑物。(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二、古埃及、两河流域
埃及和两河流域⒁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早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它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都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的胡福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即国王)的陵墓。胡福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高146米,故亦称大金字塔。它不仅突出地体现了古埃及无与伦比的建筑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以巨大而又极其单纯的几何形体,给人以高大而又无比稳定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势与神圣。
与埃及文明几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文明,在美术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公元前七世纪的著名浮雕《受伤的母狮》,十分引人注目。身中数箭的母狮,满身鲜血淋漓,身子的后半部已瘫倒在地,但它健壮的前爪仍在挣扎着想从地上站立起来。那昂头怒吼的神态,极其悲壮。像这样极其真实而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在那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三、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它们在雕刻、建筑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成就,奠定了西方美术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米隆的《掷铁饼者》,抓住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瞬间,完美地表现了运动员健美的身体和强劲的力量,充分显示了古希腊美术家塑造人体的高度技巧。(用多媒体展示)
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著名雕刻《拉奥孔》,以它精心的构思和对人体解剖的深入理解,在保持人的形体美的前提下,表现了拉奥孔及其两个儿子身遭巨蛇袭击时痛苦挣扎的情景。(用多媒体展示)
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采用古希腊建筑的典型形式——列柱围廊式,造型庄重宏伟,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配以大量精美的浮雕,从而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典范。(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古罗马的美术是古希腊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华丽的《奥古斯都像》是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公元前27-后14)的肖像。奥古斯都⒄的形象像一个被神化了的英雄,赤着双脚,脚旁的小爱神丘比特,暗示出他受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庇护。雕像的写实风格使人联想到传统的古希腊雕塑。(用多媒体展示)
罗马大角斗场是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韦斯巴香驱使数万名奴隶和战俘于公元70-82年建造的。整个建筑呈椭圆形,长轴直径约188米、短轴直径约156米,可容纳45000人,建筑立面高48.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采用“券柱式”,十分华丽。它的完善的型制,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充分说明了古罗马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用多媒体展示)
四、课堂小结:(用多媒体展示)
教学札记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通过图片的欣赏,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通过学习和对比,体会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自豪与骄傲。
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
课 型:欣赏课
课 时:2课时
教学方法:展示、分析、讲解
学习者分析:
处在初一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欣赏能力上比较能接受写实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比较容易开展欣赏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了解西方传统绘画的总体风格,掌握欣赏写实性绘画作品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外国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直观欣赏法,运用图片、幻灯等多媒体手段认识作品的风貌,给学生以全身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取课前预习、课堂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西方古典绘画的特点。针对不同程度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艺术巨匠们勤奋、刻苦和钻研的精神,领悟大师们的情感和心灵的表达。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了解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
解决措施:
1、运用多媒体演示经典西方传统绘画作品,展示风俗画、人物画、历史画、风景画等画种的风貌。
2、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讲述他对作品的理解,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作品,感悟作品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说出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
解决措施:
1、课前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西方传统绘画的资料
问题参考:
A、选择一幅或任意几幅作品来细细品赏
B、画面内容是什么?
C、该画属于什么画种?
D、分析画面的构图、色调、选材及画家所表达的思想
E、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有什么故事吗?
F、对于这幅画你有什么疑问吗?
2、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演示经典西方传统绘画作品,展示风俗画、人物画、历史画、风景画等画种的风貌。
3、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讲述他对作品的理解,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作品,感悟作品
4、师生互相提问,互相答疑,共享资源
5、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发表对西方传统绘画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设计思路
先布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本图例查找该画的相关资料,做到对作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将收集的资料在课堂参与讨论,力求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西方古典绘画的特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归纳综述的能力。最后老师总结归纳,使学生对西方传统绘画的特点有更明晰的了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导入:
1、浏览作品,概括西方古典绘画的特点之一:追求视觉的真实效果(1分钟)
2、提出问题:画面表现效果的共同特点?
3、浏览作品,思考问题,从直观上领略西方古典绘画以描绘逼真、表现细腻为首要的特点
二、新授:
1、选择三幅画围绕“真实”这一特点展开讨论:画家如何创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20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绘画作品及部分局部,引导学生说出画上画了什么?画得怎样?为什么这样画?
边看边思考,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讨论、主动发言归纳
2、演示绘画作品,将作品的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加真切分析这三幅画的构图和色调,归纳出西方古典绘画注重作品的题材内容这一特点(15分钟)
引导学生对艺术处理方法的注意,同时探讨作品内容与画家思想情感的关系
3、随着老师的题问进行思考
画面的内容、构图和色调的安排都是为表达画家的思想服务的
从这些画的年代来讨论西方古典绘画受“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的艺术观念的影响这一特点(5分钟)
以我国唐朝和现代不同的审美观来引导学生对西方古典绘画艺术观念的思考
相互讨论,发表见解
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受到艺术观念的影响的
学生归纳出西方古典绘画的特点(2分钟)
4、要求回顾这三幅画的内容、构图、色调及表现效果,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说出自己的体会。
5、课后学习反馈(布置作业)(2分钟)
以“我对西方古典绘画的认识”为主题写150字左右的评论(学习心得)
记录作业要求:
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浏览作品,概括西方古典绘画的特点之一:追求视觉的真实效果(5分钟)
提出问题:你觉得这些画画得好吗?好在哪里?画面效果有什么共同特点?
浏览作品,思考问题
从直观上领略西方古典绘画以描绘逼真、表现细腻为首要的特点
选择三幅画围绕“真实”这一特点展开讨论:画家如何创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15分钟)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出画上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画得逼真吗?
边看边思考,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讨论、进行归纳
二、演示绘画作品,将作品的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加真切
分析这三幅画的构图和色调,归纳出西方古典绘画注重作品的题材内容这一特点(10分钟)
引导学生对比三幅作品在绘画内容上的区别,同时探讨作品内容与画家思想情感的关系
随着老师的题问进行思考
画面的内容、构图和色调的安排都是为表达画家的思想服务的
从这些画的年代来讨论西方古典绘画受“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的艺术观念的影响这一特点(5分钟)
以我国唐朝和现代不同的审美观来引导学生对西方古典绘画艺术观念的思考
相互讨论,发表见解
使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受到艺术观念的影响的
学生归纳出西方古典绘画的特点(9分钟)
从这三幅画的内容、构图、色调及表现效果来逐一回忆课堂上所做的分析,根据板书的关键词得出结论
在老师的启发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说出自己的体会
课后学习反馈(布置作业)(1分钟)
要求结合本节课欣赏的三幅画,围绕西方古典绘画的特点写1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
记录作业要求
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浏览作品,概括西方古典绘画的特点之一:追求视觉的真实效果(5分钟)
提出问题:课本上这些画都画了什么?你觉得这些画好看吗?为什么觉得好看?画面表现出来的效果有什么共同特点?
浏览作品,思考问题
从直观上领略西方古典绘画以描绘逼真、表现细腻为首要的特点
选择三幅画围绕“真实”这一特点展开讨论:画家如何创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15分钟)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尽量说出他们所能看得出的东西的名称,这些东西画得逼真吗?
边看边思考,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讨论、进行归纳
二、新授:
演示绘画作品,将作品的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加真切。分析这三幅画的构图和色调,归纳出西方古典绘画注重作品的题材内容这一特点(5分钟)
引导学生对比三幅作品在绘画内容上的区别,同时探讨作品内容与画家思想情感的关系
随着老师的题问进行思考
画面的内容、构图和色调的安排都是为表达画家的思想服务的
从这些画的年代来讨论西方古典绘画受“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的艺术观念的影响这一特点(5分钟)
以我国唐朝和现代不同的审美观来引导学生对西方古典绘画艺术观念的思考
相互讨论,发表见解。
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受到艺术观念的影响的
师生归纳出西方古典绘画的特点(14分钟)
老师示范从这三幅画的内容、构图、色调及表现效果来归纳西方古典绘画作品的主要特点“真实”,引导学生逐一回忆课堂上所做的分析,根据板书的关键词归纳另外两个特点,
在老师的启发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说出自己的体会
课后学习反馈(布置作业)(1分钟)。
要求结合本节课欣赏的三幅画,围绕西方古典绘画的特点写1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
记录作业要求
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札记:
学生通过欣赏学习,认识了西方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并且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欣赏作品,进一步锻炼了评述水平,讨论中积极发表见解。老师可以多角度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我喜欢的卡通形象
我喜欢的卡通形象
——设计与生活
执 教 者:彭吉森(南明中学)
主题单元:设计与生活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 题:我喜欢的卡通形象
课 时:二课时(本次上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掌握卡通画的种类及造形特点。
2利用卡通的造型特点学会设计简单的卡通形象。
3通过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2、人文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卡通艺术的表现魅力,并尝试用卡通画的造型手法进行卡通形象设计。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 培养学生想像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过程与方法:欣赏、思考、讨论、练习、自我评价与老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增添学生的幽默与智慧,激发学生寻找生活的神奇与乐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卡通画的造型特点,可以通过学生反复比较来解决。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拟人化手法对面部刻画,准确的反映卡通形象的内心世界。
教具准备(学习资源):
教师:多媒体设备、课件、相关图片、教学范画和作画工具和材料;
学生:作画工具和材料、课本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作自我介绍)
二、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猫和老鼠》片断,引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我们刚才看的是什么动画片呀?
学生回答(略)
师问:同学们还看过哪些卡通片?
学生举手回答(略)
师问: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你们为什么喜欢看卡通片呢?
学生各抒已见(略)。
师:下面我们再欣赏几幅卡通画,大家看看好不好玩,可不可爱?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好的我知道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卡通了,我们喜欢它是因为里面有造型夸张、可爱的卡通形象。
三、新课教学
1 、卡通知识介绍
2 、刚才同学们都欣赏了卡通片和卡通画了,现在我们分析比较一下里面的卡通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归纳:形态夸张,有的采用拟人化手法,而且造型简洁,色彩鲜艳,特点更突出了
3、 卡通形象的特点:
1造型简洁、形态夸张
2拟人化
3色彩鲜艳
夸张是卡通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手法。把事物扩大是夸张。把事物缩小,是夸张。把事物变形,也是夸张。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突出,使画面产生更强的形式感和幽默感。
4、卡通画的种类:
手绘、剪纸、折纸、水墨、木偶等形式。
5、以卡通娃娃为例介绍手绘卡通画的画法步骤:
(1)用铅笔勾出卡通娃娃的整体的轮廓线。
(2)进一步刻画卡通娃娃的各个细节部分。
(3)先从面积大的开始给卡通娃娃填色。
(4)各部分都填好后用一种较深的颜色勾边线。
6、学生讨论:观察课件卡通图片并相互之间扮演喜、怒、哀、乐的表情,说一说卡通画是怎样表现丰富的面部表情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喜、怒、哀、乐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图片以供参考分析)
喜 怒 哀 乐
小结:喜、怒、哀、乐表情变化集中表现在眉毛、眼睛、嘴角的变化上,卡通画主要通过对眉毛、眼睛、嘴角进行夸张,来表现丰富的表情的。
7、绘画练习 实践探究
同学们进行卡通形象设计练习,每人设计一个有趣的卡通形象,教师巡视指导。(包括动植物、人物、日常生活用品)
8、展示作品 汇报交流
各小组互赏互评,选出一幅最能代表小组水平的作品,上台展示,促进相互间的交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四、课堂小结:本节讲述了卡通画的特点和卡通画在形象、表情、装扮和情节诸方面都运用了夸张手法。使同学们进一步的认识了卡通画,也学习了卡通画的一般画法,希望同学们课后多欣赏并收集一些有趣的卡通画不断丰富自已的学习和生活乐趣。
五、教学反思(略)
森林之歌---美术与环境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及十二色环等,进而初步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对色彩知识的了解、掌握,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鉴赏力及表达情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原色与间色的关系及色彩的基本要素。
教学难点: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水粉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森林在你们的脑海里是怎样的印象呢?森林对我们人类有怎样的益处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明确: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森林,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养水土、增加空气湿度、防止风沙等作用。因此,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二、新授:
1、教师置疑: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森林色彩变化的韵味显示出神奇的魅力。森林四季的色彩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欣赏图片,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代表表达本组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明确:森林四季的色彩:
春:黄、黄绿、粉红
夏:深绿
秋:桔黄、桔红、深红
冬:白、紫灰、蓝灰
4、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两幅绘画作品;
枫丹白露森林 [ 法国 ] 科罗
湖 [日本] 东山魁夷
5、教师置疑:这两幅作品分别表现的是怎样的季节色彩?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代表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7、教师小结、明确:
两幅作品表现的季节色彩
东山魁夷的《湖》:绿、黄绿、白,表现了雪山、草地、白马,描绘了初春清晨的美丽景色,科罗的《枫丹白露森林》:桔黄、灰绿、褐色,表现了夕阳、树林、人物,描绘了深秋傍晚的景色。
8、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9、教师讲解色彩基础知识。
(1)教师置疑:森林四季的更替,演绎了色彩的丰富变化。那么,组成色彩的三原色是什么呢?什么样的颜色才是三原色?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2)教师置疑:组成色彩的三间色是什么呢?什么样的颜色才是三间色?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3)教师置疑:色彩的要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4)教师置疑:色彩与色彩之间往往存在着对比,色彩的对比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5)教师总结:色彩的基础知识
三原色: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即红、黄、蓝。
三间色: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即橙、绿、紫。如:
红+黄=橙 橙中红多为橙红 ,黄多为橙黄
红+蓝=紫 紫中红多为紫红 ,蓝多为蓝紫
黄+蓝=绿 绿中黄多为黄绿, 蓝多为蓝绿
色 相:指色彩的相貌。每一种色彩相貌都有自己的名称,如红、黄、蓝、紫等。
明 度:指色彩的深浅明暗程度。接近白色的明度高,接近黑色的明度低。
纯 度:指色彩的鲜艳和纯净程度,也是色彩的饱和度。纯度高的色彩,鲜艳夺目,纯度低的色彩,沉着灰暗。
色彩对比:在两种色彩比较效果能清楚看出差别时,称为对比。
A、色相对比
B、明度对比
C、纯度对比
(6)教师展示十二色相环图片
三、课堂练习:临摹课本中的十二色相环图
四、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五、自我评价:
1、通过学习,你对森林是否有新的认识?
2、你能否用所学的色彩知识把你对森林的感受描绘出来?
教后札记
通过对色彩知识的了解、掌握,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鉴赏力及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原色与间色的关系及色彩的基本要素。
传递真情--环保贺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属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此单元是“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的学习,“贺卡制作”是在前一课已感受了解“高雅格调的生活追求”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初步制作出体现自己格调追求的作品,确立高雅生活品位的向往。后两课与本课同是“创意与尝试”活动。学生通过本课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锻炼。更有助于后两课学生设计制作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2、教学目标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破坏,如何对废弃物品的再生利用、循环使用,是我们现代人应该非常重视的一个课题。利用废弃的材料制出精美的贺卡,变废为宝,在艺术创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意义培养了我们下一代的环保意识。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学会贺卡的基本知识与制作方法。
(2)、能力目标: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初步设计制作出有自己格调的贺卡。
(3)、德育目标: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关爱身边的亲人朋友,懂得交流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贺卡的基本知识与废弃材料再生利用设计制作贺卡。
难点:创设课堂人际交往的人际环境,增强集体荣誉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进行了小组合作、创作表现。组织教学中的集体参与,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体现设计的创作意识,又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特点,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参与那些与自己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有联系的活动。因此,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引导、暗示、欣赏讨论法教学。
学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强调生活的自主体验。欣赏探讨、合作尝试、质疑、感悟等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自我的发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贺卡实物。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贺卡及贺卡图片、制作贺卡的工具材料。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导入阶段 发展阶段 评价小结
激情导入 讨论探究——创作表现——体验感悟 交流评价
【一】、导入阶段
·情境导入,激情引趣
播放《生日快乐》钢琴曲
情境:假如明天是你的同桌生日,你会送什么礼物表示祝福?是买厂家成批生产的贺卡,还是亲手制作?
结论:自己亲手做的更有意义、更感亲切、更显珍贵,正所谓“礼轻情意重”
设计意图:在钢琴曲《生日快乐》的背景下设情境,更易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引起学生制作贺卡的兴趣。
【二】、发展阶段
(一)、欣赏、讨论探究
展示贺卡作品
1、贺卡的内涵及艺术特点。(引导欣赏讲解)
贺卡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生日等互相赠送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的气氛。贺卡多以热烈、欢快、优雅、温馨为基调;内容及外在形式高雅大方,庄重喜庆。
2、贺卡的结构样式(引导学生尝试分类)
学生出示课前收集好的贺卡、贺卡图片等资料,尝试探讨分类。
1)种类:生日卡、节日卡、谢师卡、友谊卡、公关卡等。
2)结构形式:、立体结构、音响结构、光学结构等,形式有单页式、复页式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变教师操纵式的授予知识为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3、贺卡的制作材料与方法。
展示毕加索的雕塑作品《山羊》
提问:艺术大师雕塑作品《山羊》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引导欣赏:四只蹄子由木头和废铁组成,尾巴是铁做的,羊角和山羊胡以葡萄藤为材料,耳朵则是由纸板代替等等,都是由一些废弃材料以石膏粘合塑形,然后用铜铸浇器表制成的。
展示环保贺卡
引导探讨:制作环保贺卡的工具材料与方法。
结论:废弃材料再生利用,绘画法、剪贴法。
放映环境被破坏的相关图片。
当前,环境污染严重、树木砍伐、垃圾污染、资源短缺,利用废弃材料制作贺卡就是一种环保行为,变废为宝,减少垃圾污染,可以制成有自己格调追求的、传递真情的贺卡。
设计意图:用事实告诉学生,废弃材料是可以利用的,是可以制成成功的作品的。对学生进行德育,节约能源、废弃材料再生利用,增强环保意识。
4、设计与制作步骤
导语:我们欣赏了那么多有创意、有格调的环保形贺卡,想不想制作,想不想减少我们身边的垃圾,变废为宝呢?那么,如何制作呢?
学生有了想了解制作步骤的欲望。可先让学生探究讨论制作步骤。后再展示步骤图。
展示贺卡、学生出示贺卡资料
讨论:其制作步骤。
设计与制作步骤
1)构思起稿,确定主题、内容。
2)设计形式、图案文字安排。
3)选用材料,描绘,配色,制作。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得出结论;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步骤图的课件制作,我增加了一些图例,目的是更直观,明了。
(二)、尝试、创作表现
播放背景音乐
以三人或四人为一小组,让学生共同尝试、质疑,领悟完成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字、色彩知识,平面、立体设计知识,设计制作一款送给同班同学的友谊卡。要求以小组的名誉共同创意制作,主题鲜明、内容、形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容情调健康,要具有一定的格调追求。
过去的课本中,强调工艺技术指导,如何制作贺卡做大篇阐述。并且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新教材重点突出——要组织教学中的集体参与,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活动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展现集体的艺术才华与智慧。我把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作业,打破传统那种单一打分登记成绩的办法,哪一组同学作业完成的好,师生共同给某一小组优秀的成绩,更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现集体创作的智慧。
(三)、交流、体验感悟
播放音乐《友谊天长地久》,要求学生上台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展示作品。然后我把准备好的贺卡送给学生,提出:同学们现在要不要互赠贺卡呢?以表示我们的祝愿。学生情感被激起,互相赠送贺卡。这时我可以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的作品及赠送场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产生情感、领悟意义。
【三】、评价小结
·交流评价
随机连上电脑关掉音乐播放。一件件作品,随着一张张图片的出现,学生欢呼。此时,让小组自评,贺卡设计是否带来美感,图案、文字安排是否协调,主题、内容、形式是否统一等等。小组间互评,提出议建。最后教师肯定总结,表扬优秀小组,增强集体荣誉感。
五、板书设计
环保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1、贺卡的内涵及艺术特点
2、贺卡的结构样式
3、贺卡的制作材料与方法
4、设计与制作步骤
1)构思起稿,确定主题、内容。
2)设计形式、图案文字安排。
3)选用材料,描绘,配色,制作。
设计意图:突出知识要点,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巍巍井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掌握山水画基本技法,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之情。
2、了解和初步掌握简单山水画的画法。
3、增强学生对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向往之情,感受井冈山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简单山水画的画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增强对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向往之情。
教学设计:
1、导入
从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导入,以较多地图片(优秀画家的作品和学生作业)展示了井冈山巍巍雄姿,激起学生对井冈山的憧憬和热爱之情。
欣赏图片:a、这是著名画家魏紫熙的作品《黄洋界》,是描绘得秋季井冈山的秀丽风景。
点击幻灯片:摄影作品《井冈山主峰》
2、欣赏讨论阶段:
讨论导入
有去井冈山旅游过的同学吗?同学们体会一下:井冈山的风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感觉?
老师这里有一组真实图片,我们边看边讨论。(教师点击幻灯片)
教师总结:在图片中,我们感受到了气壮山河的革命气势。
教师点击幻灯片:出示典型的中国画作品,学生讨论真山真水与摄影作品的区别。
教师总结:中国山水画既有抒发画家主观感情的一面,也有表现对自然美关注的一面。画家试图在纯真朴实的自然中,创造一种可居、可游的理想化境界。
3、山水画技法讲解
教师示范:A、石的画法 B、树叶的画法 C、山的画法 D、云的画法 E、树干的画法 F、瀑布的画法
4、欣赏完老师的作品,同学们是不是对山水画的技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请每个小组迅速讨论一下。
教师预测学生存在的问题:
材料特点上:宣纸的特性、毛笔的特性。
5、学生初步尝试山水画技法
A、导入:有的同学早已按捺不住试一试的冲动,给同学们一次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现在就开始尝试吧!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辅导。
B、展示导入:刚才同学们画得非常认真,成果也非常得显著,谁先上来展示一下作品?
教师评价或学生互评。
6、教师总结:这些作品能够基本达到山水画技法的要求,下节课我们要把这些小的技法运用到一张大的山水画作品上,完成一张完整的山水画作品。
教后札记
使学生初步掌握山水画基本技法,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之情。了解和初步掌握简单山水画的画法。增强了学生对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向往之情,感受井冈山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山水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进一步体会笔墨趣味。 2: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感情,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山石的详细画法。 难点:山石质感的表现。
教学准备:
课件、示范工具、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合等。
教学步骤:
一:课件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中国画在绘画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山水画在表现自然风貌上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
是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结晶。
二:技法讲解,突破难点
山石是中国山水画基础,画好山水画首先要学好山石的画法,先从石的练习入手。
1:教师笔墨演示,综合讲述
画石法:中国画画石主要是通过线条干湿浓淡来表现。先蘸淡墨再点浓墨,要求得墨色上的浓淡变化,要求毛笔含水量不能多水多不能表现石的质感。画岩石的运笔方向可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以中锋或侧锋线条勾画出石头的内外结构,转折有力,有背光部用短笔、短线条染以表现岩石的体积感。
画山法:山如同扩大了的石头,与石头画法相似,一般有两种表现手法。
(1)勾线法
(2)点垛法
2:小结:
石分三面生阴阳,干湿浓淡要变化, 山有高低写好峰,上实下虚自然成。
三:作业要求
把握好山石大形和气势,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用多种变化的笔墨练习画山石。
四:学生作业,教师行间指导。
五:作业展评小结。
教后札记
学习山水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进一步体会笔墨趣味。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感情,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中国画树的画法学习,对以前学过的笔墨表现方法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树干和树叶的详细画法 难点:由笔墨变化画出不同形状的树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作品和教师范画、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学步骤:
一:课件欣赏揭题
二:讲解示范
1:了解树的结构
树是由树根、树干、小枝、树叶组成。画理一般从上往下画,先画树干和主枝,再添画小枝,最后画树叶。
2:示范中国画画树的画法
(1)课件分析用笔用墨方法
(2)画树干:画干宜用中锋,以使其树干圆劲有力,用逆锋又可表现老树苍劲的质感运笔注意顿挫转折。
对于不同的质的树干,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
(3)画树叶:表现不同的树有不同的点叶法,教师示范胡椒点、介字点、平头点等点叶法。小结,点叶法不外乎圆、尖、横、直。
(4)提醒学生注意:树叶的点画,都要有墨色变化,无论哪种树叶形,都要围绕着主枝一团团、一组组、一丛丛来画,要有整体感又要生动而有变化。
三:学生练习和体验
不要拘泥于树形,在宣纸上反复用干湿浓淡笔墨表现各种树形。
四:优秀作业展示,小结
中国画艺术源远流长,画树技法多样,今天我们学习画树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后可利用业余时间多练习和体验,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进步。
教后札记
学习中国画树的画法学习,对以前学过的笔墨表现方法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学习树干和树叶的详细画法,由笔墨变化画出不同形状的树。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巩固树和山石的画法
2:学会将树和山石的画法融于画面中,提高画面的组织能力.
3: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画树和山石的画法
难点:将树和山石以及其他景物恰当地组织于描绘井冈山的一幅画面上.
教学准备:
课件、中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山石和树木的画法
2:其它同学在台下练习,然后讲评表演作品,先请学生评,再由老师点评。
二;新授
山石和树木息息相关。秃山不美,山、树同在,可显出山的生机,也可显出树的秀美,同时又可显出山的雄伟。
1:课件欣赏范画黄秋园的作品《井冈山》,分析其用笔用墨的方法
2:看井冈山山水风景录像,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寻找自己将要描绘的小景记忆
3:学生思考,再谈构思,教师点评。
三;学生练习,教师行间指导
四:展示优秀作品,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
教后札记
巩固树和山石的画法学会将树和山石的画法融于画面中,提高画面的组织能力.
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情趣.
五 彩 缤 纷 的 风 筝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风筝的基本常识,进一步了解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
2、使学生尝试风筝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增强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制作风筝的一些基本知识。
难点:对绘制工艺、风筝的题材内容及利用力学放飞方面的了解。
三、教具:课件、木条、卡纸、颜色等风筝制作工具。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展示、讲解、演示
六、教学过程:
一、 展示课件:有关风筝的历史及图片了解风筝,引起学生兴趣。欣赏、讨论风筝上对称的、五彩缤纷的图案,激发表现美的欲望。
二、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介绍放风筝的一些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去尝试。
(1)简易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a、用小锯在每根木棒的端口处锯一个缺口。请注意,不要使锯对着自己。测量出其中一根木棒的中心,做个记号,并把这个记号放在另一根木棒的一点上,这个点距这个木棒的一端距离是20厘米(用木胶把交叉的两个木棒粘在一起,用绳子缠绕几下后捆起来。拉直绳子,沿着4个被锯开的小口,缠出一个风筝的外框。把绳子拉紧,然后把绳子的两头系成一个结。在木框的四端被绳子缠过的缺口处,每处都再用绳子用力绕几圈后拴紧。现在,风筝的框架已经完成。
把风筝的框架放在一个塑料薄膜上,以便做出一个样本。横着的木棒应该在下面贴紧塑料面。用粉笔画出样本。要画在沿着风筝框架线周围外2.5厘米处,以便允许多出的边折过来盖住绳子。沿着画好的线,小心地剪出样本。然后把多出来的塑料折上包住绳子,用胶条把它们黏紧。现在,用一根绳子系在横向木棒的一端的缺口处,把这根木棒弄弯曲约10厘米的弯度,然后把绳子的另一端系在横向木棒的另一端。加上马勒套,在大人的帮助下,在两根木棒的交接处的地方弄一个小孔,用一条大约150厘米长的绳子,把这根绳的一端通过小孔拴到木棒交叉处,把马勒套的另一端拴在风筝底部的木棒缺口处。把用于放风筝的绳子系在马勒套上,位置在于使之距离风筝底部缺口处约90厘米和距离你所连接的马勒套到小孔处约60厘米处。不断地上下调节这个套结,以便使风筝平稳。这个风筝不需要尾巴,并且,在风力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飞起来。
请记住,要在比较宽阔的地方放风筝,并避开高压线。
(2)复杂风筝的制作:(给学生参考)
(一)、选材
中国风筝的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苇子,高粱杆等。现代开始用木材、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轻金属。
1.热源:
2.弯曲方法
(五)、连接
把各个竹条零件连接在一起,组成风筝的整体骨架。连接的方法(很多,其中在传统中国风筝制作中使用最多的是绑扎,所以在“四艺”中把“扎”放在第一位。其实除“扎”之外,还有扣楔、活头、插接等。
1.绑扎:
绑扎的材料有线、麻皮、纸和纺织品的条。传统的中国风筝精细的用线。成批生产的用麻皮和纸边或绢条(糊风筝裁下来的边条)绑扎。现代的大中型中国风筝在接口涂胶后,用带胶的无纺布条绑扎,强度很大。风筝骨架上竹条的接头很多,各种各样都有,归纳起来不外乎垂直、平行和倾斜三种连接方式。
2.插接:
风筝
“糊”艺
(一)、选材
传统中国风筝的蒙面以纸、绢为主,现代也使用人造纤维纺织品或无纺布,塑料薄膜等多种新材料。
1.纸材:
糊风筝所用的纸要求纤维长,有韧性,薄而轻,透气量小,着色性好,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小。传统中国风筝所使用的纸多半为手工制造的长纤维纸,如绵纸、皮纸、宣纸、雅纸、高丽纸。
2.绢材
3.复合材料:
传统的大风筝常使用复合材料蒙面,即用绵纸或皮纸托婊的绢。这种材料强度大,气密性好,着色性好,具有纸和绢都无法比拟的性能。
(二)、裁剪
裁是指蒙面的下料,就像裁衣服似的。
1.取形:
风筝上平面部分取形容易,只要把蒙面材料铺在风筝图纸上绘下外形来就完了。但在风筝上有很多曲面,如沙燕的翅膀,就是一个复杂曲面,取形时必须先用一张纸放在沙燕翅膀的骨架上比好,并沿边缘剪下来,然后再按纸样绘在蒙面材料上。
2.留边:
下料时必须略大于纸样的边缘,而且要比糊蒙面时所用的卷边稍大一些。
3,纹理:
不论是纸还是纺织品,大都有自己的纹理方向,下料时一定要考虑纹理,务必使风筝左右的纹理对称,而且尽量避免使用倾斜的纹理。
(三)、糊
如何把蒙面糊在风筝骨架上,是糊艺的关键。
1.涂胶:
2.蒙面:
“绘”艺
一、风筝的美化
1.风筝的轮廓造型:
一个风筝,不论它的图案和造型如何精美,只要在天空中飞得远了,我们从地面望去,往往只能看到它的外轮廓的剪影。即使飞得不远,图案和造型都能从地面看清,但这时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外轮廓的形状。因此,风筝的外轮廓的形状,在风筝的艺术效果里,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风筝的轮廓造型,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选择最有表现力的造型。例如要做一一只老鹰风筝,选择什么样的造型呢?北京的鹰风筝、天津的鹰风筝、山东潍坊的鹰风筝,形状各不相同。如果以真鹰的形象为标准来衡量,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因为鹰的品种很多,飞行姿态又千变万化,这就要按风筝制作者各自不同的审美观点,选择他们认为最美的品种,最美的飞行姿态,来确定他们的鹰风筝的外形。在处理人物、昆虫、器皿等各种风筝的外形上,也要注意同样的原则:突出它们的特点,表现它们最生动的形象。例如钟旭拍子、各种蝴蝶、蝉拍子、钟拍子、瓶拍子等风筝,都是在外形处理上成功的例子。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的字形风筝,它们主要靠其外轮廓形状来表现主题的。放起来,一字高悬天际,艺术效果很好。
(2)利用多变的“软造型”。除了在空中形状基本不变的“硬造型”以外,在风筝上还有一些可以随风而动的“软造型”。如鱼的尾巴、蝴蝶的尾巴、人物的飘带、旗穗等。这些能动的部分给风筝增加了无限的活力,加强了艺术效果。在设计风筝时应充分加以利用。
(3)不忘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上的需要。如果在考虑风筝的外轮廓造型时忘记了风筝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强度方面的基本要求,就会在试飞时造成麻烦:因不平衡或不稳定而不能飞行,或因强度不够而空中解体,或因重量过大而飞不起来。因此,处理好造型与空气动力和结构强度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其统一起来,也是风筝外形设计需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2.风筝的构图:
构图和外轮廓造型一样,对风筝的艺术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而且,风筝的外轮廓造型
往往是和构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统一考虑的。这里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将它们分开。(1)风筝构图的种类。风筝的构图,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写实的:例如鹰、燕、蝴蝶、靖蜒以及其它各种鸟类、飞虫类。都是越真实越好,取其自然的美。
装饰性的:这是指那些从装饰美出发,对那些自然物做了适当的加工和变形的构图。
如蝙蝠风筝已与真实的蝙蝠在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它有强烈的装饰图案味道。沙燕风筝更不像真实的燕子,它完全是一幅人们创造出来的形象。这种装饰性构图在中国风筝上使用很多。
烘托性的:在风筝上,为了突出主题图案,往往加一些烘托性的构图,如软翅或硬翅人物风筝上的行云,就是烘托性的
寓意性的: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寓意性的图案很多。如象征幸福的蝙蝠,象征长寿的桃子,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等。有些风筝上这些寓意性的图案构成了风筝的主题,而在另一些风筝上,它们则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2)中国风筝构图的特点。在中国风筝的构图形式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称:中国风筝大多是对称的,因此,多用对称形的构图。只是人物风筝的构图往往是不对称的,还有些侧脸的乌形风筝也不对称。
镶嵌:在中国风筝上,有些图案是镶在其他完整的图形之中的,如沙燕风筝的膀窝里有时镶着蝙蝠、荷花等。
丰满:中国风筝的图案构图都十分丰满充实,即使留白,也让人感到白而有物,这种丰满的构图是中国风筝的艺术特点之一。
三、讨论
观察几种风筝实物,分析它们各个相同的整体造型和制作方法
四、示范。
教师用半成品演示一种风筝的制作。
五、学生制作
学生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六、展示阶段
自评、互评、点评
七、 延伸活动
八、 课后小结:
本课的学习制作,学生基本掌握了风筝的基本常识,进一步了解了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学生尝试了风筝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增强了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欢快的节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原始面具艺术和我国少数民族的面具艺术。
2、能力目标:利用多种废旧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动眼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从制作中体会变废为宝的乐趣,体验制作成功的喜悦之情,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教学重点:面具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难点:如何巧妙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
课 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面具实物
学具准备:有色卡纸、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听音乐入室。
二、导入:
1、上课,师生问好。
2、新授: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中国戏曲变脸的面具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对面具的兴趣。
师:你们以前见过戴着面具唱的戏吗?
生:见过。
师:在哪里见过的?
学生回答。
师:其实,今天,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地方戏中,仍然有用面具来唱戏的习惯,
比如川剧中的变脸、西南地区的傩戏、藏戏等,请看大屏幕(多体媒播放傩
戏、藏戏,学生欣赏)
师:他们为什么要戴着面具唱戏呢?
学生回答。
师:原来,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对一些疾病或自然现象不能做科学的解释,他们以为是妖魔鬼怪在作恶,于是他们就戴上这些他们认为能给人们带来神奇力量的面具,手舞足蹈,来驱妖降魔。还有些将士在打仗的时候,带上凶猛的面具,使自己显的更威武,起到威吓敌人的作用。发展到今天就变成了民间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具的用途也越来越广,你能说说除了在戏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面具吗?
学生回答。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各种面具的图片,看看里面有没有你见过的角色。
师:好,下一个月,学校的艺术要到了,我希望你们班能出一个戴着面具表
演的节目,好不好?
师:今天正好借这节美术课,我们先来设计一些。(多媒体显示课题)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26、27页,结合刚才看到的面具,想一想面具有什么特
点。可以小组讨论。
生:讨论。
师:讨论好了吗?哪个同学来说?。
生:
师:总结(多媒体播放特点: 风格不同,但都面部对称,造型夸张,色
彩艳丽,对比强烈。立体。
)
师:我们在做面具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这些呀?
生:是。
师:前面我们欣赏了这么多面具,现在又知道了它的特点,你们会做面具了吗?
生:会。
师:好,下面哪个同学来说说面具怎么做?
生:说步骤。
师:小结步骤并示范,多媒体显示步骤(1、先在纸上构图面具的大致轮廓。2、
剪出轮廓。3、挖出嘴、眼等。4、折叠出鼻子。5、剪或卷出头发。6、调整完成。)
师:好,下面就分组开始设计吧。两人合作一个。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评出最佳作品。挑几个做的好的,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有哪些优缺点。
五、课后拓展:今天我们用纸做了这么多漂亮的面具,回去之后可以再动动脑筋,是不是还可用其它材料做一些漂亮的面具。让我们用智慧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吧。
板书设计
艺术表现形式的新探索
课型:欣赏课
课时:第2课时
授课年级:初一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用真实观改变的角度去看20世纪后西方的一些新的绘画流派,重点探究立体主义画派是如何表现真实的。
2、能力目标:采用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真实”的多种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绘画的欣赏水平。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分析去感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西方现代艺术,吸取其富有创造性的一面,学习画家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画家是如何运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去表现“真实”的分析,来解决对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着进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江西版七年级美术教材最后一节的内容,从全书的知识含量与布局来看,这节课是对本学期美术知识的验收。从第一课《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到第七课《欢快的节日》这些课程对造型、色彩等各方面知识都有一定的讲解逐步过渡到《艺术表现形式的新探索》让学生能够很自然的理解并接受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次,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丰富的教育价值,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良好的审美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绘画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艺术表现形式新探索》的第2课时,学生已经对20世纪以后各绘画流派的基本特点有所了解。但对于各种艺术流派在色彩、构图、绘画的表现形式上了解还不够深入,只具备一些简单的欣赏、评述能力。还经常把“像不像”做为评判美术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我把这节课作为知识的拓展,让他们从真实观的改变角度去欣赏20世纪后新的绘画流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创
设
情
境
提
出
问
题
创设情景:
为抗震救灾举行名画义卖活动。
根据学生的选择提出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20世纪以后新的绘画流派的作品?
1、参与竟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利用情境导入,结合时事,一方面通过义卖了解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开篇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欣赏20世纪以后新的绘画流派的作品,为下面的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
初
步
体
验
导
入
新
知
1、对比分析:毕加索《母鸡与小鸡》与《小公鸡》分组讨论这两幅作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视觉及心理感受?
2、引出课题:从真实观的改变看《艺术表现形式的新探索》。
3、两个活动:
活动一、把学生平时的绘画作品与古埃及的壁画《内巴蒙的花园》相对比。发现 两者都采用了平铺形式的绘画方法,使画面变得更加完整。
总结:
艺术家们所采用的这种绘画方式也是我们平时也所经常用到的。
活动二、欣赏毕加索的《小提琴和葡萄》,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心目中小提琴的形状并根据教师的指示去想象小提琴各个角度的形态。两者联系,探索出立体主义的表现方式。
4、教师总结:立体主义画家是通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最富有特征的一面组合到同一个画面上表现出人们内心对这一事物完整而真实的认知。
1、学生欣赏、讨论、分析后发现两幅画虽然画的是同一事物但对真实的表现却是不同的。一种是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另一种是表现画家的内心情感(后者画面效果更强烈,情感更丰富)。虽然它们都是根据现实来画的,但他们对真实的感受却是不同的。
3、活动一、听讲对比思考。
体验二、闭上眼睛去想象观察头脑中的小提琴并随着老师的指引想像观察小提琴的各个部分。
4、学生听讲、记忆。
1、在上一环节中发现同学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此引出两幅作品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
3、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这里设置了两个小活动。
活动一、通过对比总结出这种表现方式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到的景物运用画面重组的方式表现在了同一个画面上。使画面变得更加的完整。让同学们感觉到自己与艺术家的距离也不是很遥远。
体验二、总结出立体主义的表现方式就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表现出四维度的空间。
3
对
比
分
析
、
强
调
重
点
在音乐《新德勒的名单》的衬托下,引用我国旅美油画家,李自健创作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南京大屠杀》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对比。
欣赏《格尔尼卡》的时候着重讲解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构图方式、色彩的运用,同时对作品的局部形象进行放大,帮助学生分析画中形象。
从而帮助学生归纳立体主义的其他表现手法。
1、学生欣赏两幅名画,分析体会同样是反战题材的绘画作品,虽然运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却给我们相同的视觉及心灵震撼。
2、听讲,了解立体主义的绘画特征如:夸张、变形等手法。
这一环节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强调重点。
利用音乐渲染悲壮的气氛,帮助学生理解画面,触动情感,使他们沉浸在美术的世界,享受艺术带来的享受。做到“情中激趣、趣中学画”。
通过这样对比,强调教学重点:除了画面的重组,立体主义还可以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去表现“真实”。
4
知
识
拓
展
、
承
上
启
下
1、让学生自己分析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内战的预感》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幻灯片展示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
3、简单的帮助学生分析并理解他们所采用的新的表现手法——如野兽派是表现心灵上色彩的平衡,超现实表现的是现实与梦境的交汇等等。
学生欣赏、分析讨论。知道其他流派的艺术特征。
这一环节要让同学了解除了立体主义表现真实的手法以外,其他流派还有各自表现真实的手法。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评述能力。也是承接上一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5、
听
音
起
笔
、
突
破
难
点
让学生聆听一首歌曲。
学生动笔利用本节课所学,把自己的内心感受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在画面上。
学生知道了几种表现真实的方法后,,能否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上这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播放一首歌曲,同时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反战题材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创作。要求形式不限,除了课堂上讲的几种表现形式外,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新的艺术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突破难点。
6、
自
评
互
评
、
巩
固
新
知
1、学生自评。
2、同学点评。
3、教师总评。
1、学生自评:阐述自己想表达的情感,说明是如何进行艺术表现形式探索的。
2、同学点评:欣赏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看哪些是自己可以借鉴的优点或者建议加入哪些新的表现形式更能突出主题。
3、听讲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活动,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品德。
7、
课
堂
小
结
、
鼓
励
创
新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知道了…(学生:如何从真实观改变的角度去欣赏20世纪后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同时也学会了…(学生:如何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2、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其实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美术也是如此,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新的艺术美
1、学生听讲并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2、根据本节收获发表感想。
3、听讲并畅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个新的观点,新的信息或经验同学生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不是被过去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进了以往的认知结构。”
所以小结不是教师自己做总结,而是在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和感受中结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湘美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书法的结构之美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 图案之美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浙美版八年级上册10 瓷器之美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内容学习,了解瓷器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关系,了解瓷器的装饰工艺,了解瓷器的用途,指导学生欣赏瓷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