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轴对称13.3 等腰三角形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13.3.1 等腰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应用他们进行简单的计算、说理、证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并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情感态度: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难点: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认识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看书P75页探究,并完成后面的思考。
二、新课导入: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ABC中AB=AC,则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首先是两腰相等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几何语言:∵在△ABC中AB=AC,∴∠B=∠C(等边对等角)
3)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相互重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几何语言:∵在△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AD⊥BC于D,BD=DC(还可以有在已知高线或中线的条件下的另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说明:性质1揭示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推出的角的关系,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证明角等的新方法.
性质2是知一得二,同时这条性质还说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就是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所在的直线。同时性质1、2除了可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外,也可以进行证明。
三、习题精讲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分析:解题关键是:设∠A=x°,再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列方程求解,即运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
注意设未知数时,通常设最小的角为x°,这样能尽可能的避免分数的出现.
解答略
例2、如图,在△ABC中AB=AC,点F在AC上,在BA延长线上截取AE=AF
求证:EF⊥BC
分析:本题是证明两线垂直,常规思路,直接证明夹角为90°,或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方法较多,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多发言,开阔思路,
四、拓广探索:
由于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当题目条件不明确时,要注意分类讨论
1.边没明确腰、底
例. 等腰△ABC中,AB=2BC,且三角形周长为40.求AB的长.
2. 内角没明确是顶角还是底角
例.(1)已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70°,求其余两个内角的度数.
(2)已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100°,求其余两个内角的度数.
3. 腰上的高分形内和形外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求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
五、课堂检测: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70度,则它的顶角是______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腰长是4,则底边为______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30度,则它的底角是______
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0cm,一边长是8cm,则其它两边长为____
第(1)(2)题提问答案,并要求学生讲出用哪个公式计算;第(3)(4)题提示两种情
论,会有两种答案,已知一边长,求另外两边时还要看三个数是否组成三角形来取舍
5.(2013四川南充) 如图,△ABC中,AB=AC,∠B=70°,则∠A的度数是( )
A.70° B. 55° C. 50° D. 40°
6. (2013山东德州)如图,AB∥CD,点E在BC上,且CDCE,∠D74,则∠B的度数为( )
A. 68 B.32 C. 22 D.16
五、布置作业
P82 3,4,5,6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几何语言:
3)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相互重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课后思考◆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1 轴对称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1 轴对称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教案,共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