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视频素材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回延安 课件+视频素材 课件 9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 安塞腰鼓 课件 课件 14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写作 学习仿写 课件 课件 9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 应对 课件 课件 8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视频素材 课件 10 次下载
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完美版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完美版ppt课件,共29页。
十五夜观灯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以“灯笼”为标题,既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点明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重点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 难点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重点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善于将平凡小事放在历史与现实交映的背景下。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
该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争讼( ) 领域( ) 斡旋( )静穆( ) 思慕 怅惘( ) 锵然( ) 褪色( ) 燎原( )熙熙然( ) 暖融融 马前卒( )人情世故
不要写作“绒毛”的绒。
不要写作“事故”的事。
( )蒸笼( )笼罩
【串句记忆法】在一个静悄悄的夜晚,他一个人来到公园里寻一脉幽悄。
斡( )翰( )
熙( )煦( )颐( )
快速浏览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乡村灯笼文化灯笼(历史人物事件)
燎原烈火(抗敌卫国激情)
文题“灯笼”是本文的一条线索,说说其作用,并找出本文的另一条线索进行简要分析。
作用: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②寄托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分析: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激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出最高亢、最激越的感情。
快速阅读课文,找到与“灯笼”相关的段落,并说说文章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挑灯笼接祖父,一路听掌故。
上下灯学,母亲接灯笼、递消夜食品。
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
元宵节看灯,灯笼入梦乡。
族姊远嫁灯火明,曾经华贵今破落。
联想“挑灯看剑”的名将。
文中的“灯笼”具有哪些民俗文化的意义?
①“我”挑灯笼迎祖父;②“我”挑灯笼上下学;③“我”在纱灯上描字。
“灯笼”与生活不可分离,给人温暖。
①村边社戏台看戏;②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
①元宵节“我”跟着龙灯跑;②族姊远嫁,满街灯火。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
①唐明皇结绘彩的灯楼;②汉献帝灯下伤感;③将军“挑灯看剑”。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试举例分析。
本文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如: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先描述自己联想到的与“灯笼”有关的情景。
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叙述祖父外出后半夜回家的情景。
“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叙述典故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的将领。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表达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激情。
“以小见大”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
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
结合“于今”的社会背景,分析最后两段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激昂气概,是要表达自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景下,欲投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革命大业中,与时代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宏愿。作者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鼓舞人们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现代散文作家大都经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熏陶,作品语言典雅而蕴藉,简净而不芜杂。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简洁。多用短句,很少有长句。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等,都包含了许多三四字的短句。一方面显出语言的简净,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
书面语化。本文以书面语表达为主,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如“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等,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这样的散文语言是一般散文家难以写出的,这得益于作者所受的古典文学的熏陶。
多引古语。显出作者读书多,积累丰厚,写作时信手拈来。有的是直接引用古语,并加引号,如戏曲《逍遥津》中的一句唱词;更多的是间接引用古语,读书少的人不能发觉,读书多的人报以会心一笑,并默默赞许,如“忘路之远近”出自《桃花源记》,“金吾不禁”出自唐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等。
说“火”,为写灯笼做铺垫
本文以自由的散文化笔法,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流露出对灯笼的喜爱、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追忆历史,着眼现实,表达了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体现了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时代担当精神。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4.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其一)5.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文天祥《除夜》6.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走马灯,古称蟠螭灯、转鹭灯等,中国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除夕、元宵、中秋等节日。它的设计原理是这样的:在灯内点上蜡烛,蜡烛产生的热力形成气流,令叶轮和立轴转动。立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灯壁上,影像便不断走动。这种灯因剪纸多为古代武将骑马的形象,而立轴转动时,灯壁上的影像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低弄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宵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梦,章台踏碎月华明。”(《走马灯》)如今,传统走马灯在制作时加入了现代元素,古朴典雅,精美无比。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情感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灯笼”这个小器物为切入点,叙述了一些细碎之事,表达了作者的抗争意志和爱国热情。请你试着用同样的手法表达某种情感。
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时,需要注意:①“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小”中要能体现“大”;②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巧妙地将“大”点出来,以突出主旨。
“今天是个好日子……”放学后一进家门,我就听见了奶奶的歌声。“奶奶,什么事这么高兴啊?”我忍不住问。“下个周末,我要跟王奶奶她们几个老姐妹去海南旅游啦,这次可是坐飞机去哦!”“坐飞机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是不知道啊,奶奶年轻的时候,那可是一年都难得进一趟县城,坐个汽车都难,更别提坐飞机了……”奶奶滔滔不绝地讲起过去那艰苦的生活……
以小见大,通过奶奶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4*灯笼课文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角龙,霸王龙,偷蛋龙,艾萨克·阿西莫夫,读一读写一写,读一读记一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其他大陆发现恐龙化石,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好冷啊冻死我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4*灯笼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知,初读感知,走近作者,写作背景,字词积累,深层探究,主题探究,技巧探究,拓展延伸,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灯笼图文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