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高考语文一轮练习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语言文字运用第7讲正确使用熟语练习含解析20210913165
展开这是一份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语言文字运用第7讲正确使用熟语练习含解析20210913165,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人饮酒特别讲究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严刻的觞政,花样百出的酒令,如若没有满腹诗书和机敏睿智,是要临场出丑的。文人们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浩如烟海的文化内容,都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里乾坤,壶中日月”内了。推杯换盏之间,文人不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古代文人宴饮时的逸雅情趣,我们是不能亲眼见识了,只能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窥知若干。正是由于文化与文人的参与,世代饮酒的中国人才饮出了档次,饮出了境界,饮出了旖旎风光。可以说,文人创造了中国酒文化里最璀璨夺目的部分。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繁文缛节 B.花样百出
C.浩如烟海 D.推杯换盏
D [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花样百出:形容品种、样式或手段多种多样。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推杯换盏:频繁举杯,互相敬酒畅饮。语境侧重热闹的场面,应改为“觥筹交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钟灵毓秀。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陶渊明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政绩的官员。陶渊明大怒:“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之后,写成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钟灵毓秀 B.按图索骥
C.大刀阔斧 D.脍炙人口
A [钟灵毓秀: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由语境中的“桃花源”“它是作者幻化出的”可知,语境不是说人物,应改为“海市蜃楼”。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大刀阔斧: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________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如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________。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________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我________,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A.阐明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承认
B.挑明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认为
C.挑明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承认
D.阐明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认为
C [阐明:讲明白道理。挑明:说透,揭穿。根据语境,宾语是“一个事实”,应选“挑明”。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绝于耳:声音不断地在耳边回响。根据语境,此处所指对象是“质疑之声”,应选“不绝于耳”。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起来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此处说的是一些人反复多次、没完没了地强调,应选“喋喋不休”。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国际上指肯定新国家、新政权的法律地位。“认为”偏重于主观的看法,主观的判断;“承认”偏重于对客观事实的认可。根据语境,应选“承认”。故选C。]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国学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________的国学著作,凝聚了很多古人的思想,难免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国学著作的________决定了国学阅读必须注重________,择善而读。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唯有细嚼慢咽,拒绝________,才能真正领悟,融会贯通。
A.卷帙浩繁 鱼龙混杂 甄别 生搬硬套
B.车载斗量 参差不齐 区别 生搬硬套
C.卷帙浩繁 参差不齐 甄别 囫囵吞枣
D.车载斗量 鱼龙混杂 区别 囫囵吞枣
C [卷帙浩繁:形容书籍或篇章多而纷繁。车载斗量:形容数量很多,多用来表示不足为奇。语境强调的是国学著作之多,故用“卷帙浩繁”更合适。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语境强调的是国学著作的质量有高有低,故用“参差不齐”更合适。甄别:审查辨别(优劣、真伪);考核鉴定(能力、品质)。区别:把两个以上的对象加以比较,认识它们不同的地方;分别。语境强调的是“择善而读”,故用“甄别”更合适。生搬硬套: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经验等。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根据前面的“细嚼慢咽”可知,此处应选用“囫囵吞枣”。]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亚投行成立后,新任行长宣布亚投行的主要结算货币将是美元的做法非常好, ① 更有益于亚投行的运行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② 新任行长没有把亚投行当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平台, ③ 反而会给人民币带来更多益处, ④ 把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能使其他国家与中国打交道时更有信心, ⑤ 对中国充满信心,无形中会使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赖有所提升, ⑥ 更多地使用人民币。
D [句①引导的分句与前文是顺承关系,可以不填虚词。句②和句③引导的是转折关系复句,可以填“虽然……但是……”;不能认为是假设关系,因为前文已经确定了亚投行以美元结算。句④引导的分句与前文是因果关系,可填“因为”。句⑤引导的分句与前文是顺承关系,可填“而”。句⑥与前文是递进关系,填选项给出的三个词语皆可。再根据排除法,可以得到答案是D。]
6.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艰苦奋斗 ① 是一种进取的积极精神, ②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③ 一个民族, ④ 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⑤ 它暂时也可能很富有, ⑥ 是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民族。
D [解答此题要根据句意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语的搭配。第①处和第②处之间构成递进关系;第③处不填关联词更自然;第④处和第⑤⑥处之间构成假设关系;第⑤处和第⑥处之间构成转折关系。故选D。]
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3分)( )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 ① 生动活泼, ②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③ 讲故事或作报告, ④ 又绝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⑤ 不写稿子, ⑥ 应像一篇文章。
A [解答此题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语的搭配。第①处前面的“流利自然”和后面的“生动活泼”都做“写”的补语,不需要关联词;第②处与其前分句构成一个倒装转折句;第③处表示另提一事,选“而”;第④处和第一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第⑤处和第⑥处之间构成假设关系。故选A。]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只有
/
如果
那么
甚而
B
因而
如果
那么
不但
而且
/
C
就是
/
因此
虽然
但是
尤其
D
/
虽然
但是
因为
而
进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既然
就
只有
即使
也
B
既
也
/
由于
所以
还
C
或者
或者
除非
/
虽然
终究
D
不仅
而且
/
如果
尽管
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
尽管
可是
/
而
虽然
但
C
尽管
/
而
却
虽然
但
D
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
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语言文字运用第7讲正确使用熟语含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35 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限时检测)-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文件包含考点35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限时检测解析版docx、考点35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限时检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35 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讲义)-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文件包含考点35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讲义解析版docx、考点35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讲义原卷板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