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 动植物的呼吸 B. 酒精的挥发 C. 醋的酿造 D. 食物的腐烂
2. 发射“嫦娥一号”的长三甲火箭燃料是偏二甲肼(X),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N2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N2O4=3N2+2CO2+4H2O,X的化学式为( )
A. C2H8O8 B. C2H8N2 C. C2N2 D. C2H8
3. 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磷在氧气中燃烧:P+O2
B. 铝和稀盐酸反应:Al+2HCl=AlCl2+H2↑
C. 实验室制O2:
D. 证明铜比银活泼:Cu+2AgNO3=Cu(NO3)2+2Ag
4. 下列各选项中,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选项
单质
氧化物
化合物
混合物
A
镁铝合金
五氧化二磷
蒸馏水
空气
B
水银
水
酒精
冰水混合物
C
矿泉水
干冰
氧化铜
生理盐水
D
铜
二氧化碳
氨气
煤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都属于空气污染物
B. 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C. 分离液态空气法是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
D. 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6.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植物油 B. 氯化钠 C. 大理石 D. 面粉
7. 化学学习要建构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四类化学基本观念中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元素观:H2O、CO2、KMnO4和O2中均含有氧元素
B. 变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分类观:从组成上看五氧化二磷和氯酸钾(KClO3)都属于化合物
D. 微粒观: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8. 水是生命之源,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活性炭不能使海水淡化
B. 氧化反应都较剧烈,并发光、放热
C. 软水一定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D. 过滤时液面应高于滤纸边缘
9. 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其中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B. 该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 甲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0. 如图是 X、Y 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 为原子,Y 为离子
B. X、Y 均属于非金属元素
C. X 在反应中可失去 6 个电子
D. X 与 Y 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YX
11. 对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构成分子的原子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B.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C. 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D. 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
12. 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3. 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B. 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C. 能与油污反应,可用来去除油污 D.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金属能导电,则能导电的物质都是金属
B. 碳单质具有可燃性,则含碳元素的物质都有可燃性
C. 点燃氢气前要验纯,则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需要验纯
D.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一定是气体
15. 小科发现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是他猜想变化的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A. 两瓶酸溶液质量都减小 B. 两瓶酸溶液质量都增大
C. 两瓶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 D. 两瓶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16. 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克,欲将其质量分数提高到20%,则可采取的措施为( )
A. 蒸发掉10克水 B. 蒸发掉一半溶剂
C. 加入12.5克氢氧化钠固体 D. 加入10克氢氧化钠固体
17.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探究石蜡中含有碳元素
用干冷的烧杯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B
鉴别铜粉与碳粉
分别加入足量水,观察是否溶解
C
除去KCl固体中的少量KClO3
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加热
D
探究呼出气体与空气中氧气含量
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18. 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只用C、CO、CuO、CaCO3、稀盐酸五种物质,进行单一(一种反应物)或两两反应,可写出产生CO2的化学方程式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9.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B. 反应后生成15g Z
C. 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D. 反应后Q的质量为12g
20. 20℃时,将35g硝酸钾和氯化铵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之后现象如图乙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NO3的溶解度比NH4Cl大
B. 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64%
C. 图乙中硝酸钾和氯化铵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 a中溶质是KNO3,b中溶质是NH4Cl
21.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固体硝酸铵和水
②镁和稀硫酸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氯化钠和水
⑤石灰石和稀盐酸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22. 实验室配制6%的NaCl溶液时,下列操作中都能导致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①往烧杯中转移NaCl时有固体撒落;②用量筒量水时仰视读数;③用量筒量水时俯视读数;④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⑤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⑥砝码生锈。
A. ①⑥ B. ②⑤ C. ①② D. ③④
23. 现有某锌铝合金(Zn−A1)样品8.3g,将其放入200g稀硫酸中,经测定恰好完全反应,蒸发结晶,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27.5g,则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 6.26% B. 9.8% C. 19.6% D. 22.6%
24. 两个或多个同种含氧酸分子之间可以脱水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酸,如磷酸H3PO4可形成H4P2O7或H5P3O10等。下列物质不属于硫酸(H2SO4)脱水后形成的是( )
A. H2S2O7 B. H2S3O10 C. H2S2O8 D. H2S4O13
25.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表示往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生石灰
B. 表示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一份加催化剂,一份不加催化剂
C. 表示通电使水分解
D. 表示向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粉和铝粉
26. 用相关化学用语填空。
(1)氯化钾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 ______ 。
(2)已知硫氰化钾的化学式为KSCN,试写出硫氰化钙的化学式 ______ 。
(3)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______ 。
(4)n个硫酸根离子 ______ 。
(5)碘酒中的溶质 ______ 。
(6)用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7. (1)轨道交通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动车电路中导线大多是用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 ______ ;动车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这是因为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例如,钢比纯铁硬度 ______ (填“大”或“小”)。
②动车表面喷漆除美观外,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壳生锈,其防锈的原理是 ______ 。
③铝热剂是修建铁路时常用的焊接材料,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铝与氧化铁反应得到熔融的铁与一种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此反应中Fe2O3作 ______ 剂。
(2)向m克Zn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质量的Cu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仍为m克,对所得滤液和滤渣有如下四种判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滤液可能是无色
B、滤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
C、滤渣中的物质最多有3种
D、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3)为探究Zn、Fe、Cu的活动性强弱,除Zn、Fe、Cu丝外,还应选的一种试剂是 ______ (填序号)。
A.ZnSO4溶液
B.CuSO4溶液
C.稀盐酸
D.Al2(SO4)3溶液
28.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运用。
(1)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图回答:
①在t1℃时,将15g的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
②在t1℃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 。
(2)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回答下列问题:
①20℃时,KCl的溶解度为 ______ 。
②若要除去硝酸钾中有的少量氯化钾可采用的方法为溶解、 ______ 、过滤。
③20℃时,向10g水中加入2.5gKNO3充分搅拌得到X,再加入2.5gKNO3充分搅拌得到Y溶液,继续升温至50℃得到Z溶液,则X、Y、Z中为饱和溶液的是 ______ 。
④40℃时,现有质量均为100g的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饱和溶液,若将它们同时降温至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大于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
B.降温至10℃时,析出的KNO3晶体质量比析出的KCl晶体质量大
C.降温至1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氯化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D.当温度降至20℃和30℃之间的某一温度,两种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29. 工业上可以用食盐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纯碱(Na2CO3),生产的关键是在沉淀池中让 NaCl、NH3、CO2和H2O尽可能多地转化成NaHCO3(固体沉淀物)和NH4Cl(溶液).主要生产流程如下:
(已知2NH4CI+Ca(OH)2→CaCl2+2NH3↑+2H2O)
(1)“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若在化学实验室里分离“设备(I)”中的混合物,用到的操作名称是______.
(3)在“设备”中固体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4)对“设备”中的母液处理后,除水以外可在本流程中再利用的物质有______(填写化学式).
(5)请写出一个该生产流程的优点:______.
30. 分析如图装置图,完成下述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 ______ ;
(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为了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可选取 ______ (填序号)作为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若用D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则最终水会由 ______ (填“a”或“b”)端排出;
(4)若用C装置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5)某混合气体可能由水蒸气、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用E∼I组成的装置探究其成分(假设每一步反应和吸收均充分进行):
能证明含有水蒸气的现象为: ______ ;
若含有二氧化碳,则F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氢气的现象是: ______ 。
3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也是一门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学好化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请你完成以下两个探究。
探究Ⅰ:金属活动性的应用。
(1)铝化学性质较活泼,常温下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所以把铝片放入稀硫酸前需要对铝片进行 ______ (填操作名称),处理过后的铝片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探究铂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把钯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① ______
把铂浸入氯化钯溶液中
② ______
实验结论:钯、银、铂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银>钯>铂。
探究Ⅱ: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了探究该溶液此时溶质的成分,请完成以下问题。
【提出猜想】(3)该溶液溶质的成分可能为:①氢氧化钠;②碳酸钠;③ ______ (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②NaOH+HCl=NaCl+H2O。
【探究与反思】
(4)用方程式解释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______ 。
(5)小茜认为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后观察到产生气泡,即可证明猜想 ______ 不成立。
(6)小可认为小茜的实验设计过于麻烦,她认为只需通过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即可证明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你认为小可的猜想合理吗?为什么? ______ 。
32. 计算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求:
(1)120克CH3COOH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______ 克。
(2)欲将100克13%的NaCl溶液浓度降为10%,可加入X克8%的KCl溶液,则X的值为 ______ 。
(3)为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将10克该合金放入烧杯中,加入100克某浓度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中剩余物质质量为109.8克,则该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
(4)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碳酸钠溶液,往该溶液中继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碳酸钡沉淀,若通入二氧化碳质量为11g,则可得到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 ______ g(假设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全部转化到碳酸钡中)。
33. 工业上为了降低成本,常用碳酸钠溶液代替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液溴(Br2),反应方程式为2Br2+3Na2CO3+H2O=2NaHCO3+2NaBrO+2NaBr+CO2↑,现用某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处理32t液溴,恰好完全反应后测得剩余溶液质量为345.6t。求:
(1)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______ t。
(2)所用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动植物的呼吸是体内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则包含缓慢氧化,故A错误;
B、酒精的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故B正确;
C、酒和醋的酿造过程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过程,包含缓慢氧化,故C错;
D、食物的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不易觉察到的缓慢氧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故D错。
故选:B。
根据缓慢氧化的定义可知缓慢氧化是指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其特点为放出热量但不发光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缓慢氧化,明确燃烧、自燃、爆炸、缓慢氧化几个易混的基本概念是解决该题目的关键,学生应熟悉生活中常见的缓慢氧化反应来解答。
2.【答案】B
【解析】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2N2O4=3N2+2CO2+4H2O,反应前碳、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0、4、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6、8,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2H8N2.
故选: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应物X的化学式.
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氯化铝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Al+6HCl=2AlCl3+3H2↑,故选项错误.
C、实验室制取氧气,没有采用电解水的方法,电解水,消耗电能,成本较高,实验室采用的是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4.【答案】D
【解析】A、镁铝合金中含有镁和铝,属于混合物,故A错;
B、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错;
C、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铜属于单质,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氨气属于化合物,煤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答案】C
【解析】解:A.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选项说法错误;
B.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C.空气主要是由氮气与氧气组成的,氮气与氧气的沸点不同,所以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来大量制取氧气,选项说法正确;
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来分析;
B.根据空气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空气中各成分气体的含量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物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不属于溶液,故A错;
B、氯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大理石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C错;
D、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D错。
故选:B。
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7.【答案】D
【解析】解:A、H2O、CO2、KMnO4和O2中均含有氧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C、五氧化二磷和氯酸钾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A、H2O、CO2、KMnO4和O2中均含有氧元素;
B、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五氧化二磷和氯酸钾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化合物;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A
【解析】解:A.活性炭只能吸附海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使海水淡化,故A正确;
B、氧化反应不都是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反应,例如食物腐烂是氧化反应,但不剧烈、不发光,故B错误;
C、软水是指含有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并不是一定不含,故C错误;
D.过滤时,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故D错误。
故选:A。
A.活性炭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B.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来分析;
C.软水是指含有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D.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考虑。
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的考查题,识记的知识偏多,解题时只要抓住其本质的东西,就能顺利解题.
9.【答案】B
【解析】解: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
A.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二氧化碳和水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其中有二种物质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物质的变化和化合价原则可知,该反应中氧元素由0价变为−2价,该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选项说法正确;
C.甲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6=6:1:8,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物质的微观构成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本题在解答时,首先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物质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再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简单。
10.【答案】D
【解析】解:A、X、Y 两种微粒,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X、Y 两种微粒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8、12,分别是氧元素和镁元素,分别属于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X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Y元素显+2价,X元素显−2价,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YX,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B、根据核内质子数确定元素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C、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A、有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子数不变故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错误;
C、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正确;
D、分子、原子、离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错误。
故选:C。
A、根据构成分子的原子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C、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D、分子、原子、离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特点,知道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原子的构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在不断运动.
12.【答案】C
【解析】解:A、浓硫酸密度比水大且溶于水放热,需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进行稀释,不能同时倒入,故A错误;
B、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此实验不能验证与着火点的关系,故B错误;
C、利用硫来测定氧气的含量,生产的二氧化硫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C正确;
D、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在敞口容器中易逸出,导致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没有全部被称量,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已有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浓硫酸密度比水大且溶于水放热,需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进行稀释,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消耗氧气不产生新的气体,利用液体补充消耗的气体体积改变来确定氧气的含量,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参加反应的和生产的物质的质量必须全部称量.
本题考查了产检的实验,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答案】D
【解析】解:A.氢氧化钠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量,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去除油污,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的价格高,且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来改良酸性土壤,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的性质与用途是正确的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A.可溶性酸、碱、盐的溶液也具有导电性,石墨是非金属单质,也具有导电性,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不都是金属,故A错误;
B.碳单质具有可燃性,但含碳元素的物质不都有可燃性,例如四氯化碳就不具有可燃性,故B错误;
C.点燃氢气前要验纯,则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需要验纯,以免不纯点燃时发生爆炸,故C正确;
D.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但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不一定是气体,例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具有导电性的物质来分析;
B.根据含碳元素的物质不都有可燃性来分析;
C.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液质量减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液质量增加,故A错;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液质量减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液质量增加,故B错;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质不变,溶剂增多,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C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质不变,溶剂增多,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
故选:C。
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暴露在空气中,浓盐酸质量将减小,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质量会增加,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两种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浓盐酸的挥发性,浓硫酸的吸水性。
16.【答案】C
【解析】解:1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g×10%=10g、溶剂质量为100g−10g=90g。
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x,则:
10g100g−x×100%=20%
x=50g
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设需要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则:
10g+y100g+y×100%=20%
y=12.5g
故选:C。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即可,增大一倍方式可以是蒸发溶剂也可以是加入溶质或者加入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溶液,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此题考查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熟记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D
【解析】解:A.探究石蜡中含有碳元素,可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涂有石灰水的玻璃片,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石蜡中含有碳元素,该选项中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壁有水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蜡烛中含有氢元素,A错误;
B.铜粉和碳粉均难溶于水,故用水不能将二者区分,B错误;
C.向混合物中加入二氧化锰并加热,虽然可以使氯酸钾分解,但引入了二氧化锰新杂质,C错误;
D.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高,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两瓶气体中,可通过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判断呼出气体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高低,D正确。
故选:D。
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设计实验检验生成物,从而判断反应物中的元素组成;
B.根据铜粉和碳粉的溶解性,对选项进行判断;
C.根据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原理,以及除杂的具体要求,对选项进行判断;
D.根据燃着的木条在不同氧气含量的气体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判断呼出气体与空气的含氧高低。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除杂,探究物质的组成元素,探究氧气的含量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
18.【答案】C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有:C与CuO反应;CO与CuO反应;高温加热碳酸钙;CaCO3和稀盐酸。所以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由4个。(注意题目限制是给定物质,而不能考虑氧气的问题)
故选:C。
由题意,“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只用C、CO、CuO、CaCO3、稀盐酸五种物质,进行单一(一种反应物)或两两反应,可产生CO2”的化学反应有:C与CuO反应;CO与CuO反应;高温加热碳酸钙;CaCO3和稀盐酸.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与技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19.【答案】A
【解析】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4g−0g=4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4g;同理可以确定Y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2g−10g=2g;Z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5g−1g=14g;由质量守恒定律,Q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4g+2g−4g=12g,故待测的数值为21−12=8.
A、反应中X、Q的质量比为4g:12g=1:3,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后生成14gZ,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2g:12g=1:6,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后Q的质量为8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0.【答案】D
【解析】解:A、不知道温度范围,不能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64g100g+64g×100%=39.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40℃时,硝酸钾、氯化铵溶解度都大于35g,因此图乙中硝酸钾和氯化铵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20℃时,氯化铵溶解度大于硝酸钾,因此a中溶质是KNO3,b中溶质是NH4Cl,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21.【答案】D
【解析】解:①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不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所以错误。
②镁和稀硫酸能生成氢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增大,造成气球膨胀,所以正确。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装置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造成气压变大,所以正确。
④氯化钠溶解于水时温度不变,气压不变,所以错误。
⑤石灰石和稀盐酸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装置内的气压增大,造成气球膨胀,所以正确。
故选:D。
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装置内的气压必须变大,气压变大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反应放出气体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大,二是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空气受热膨胀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大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的原理(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或产生大量的气体,或溶解放出大量的热)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答案】C
【解析】解:①往烧杯中转移NaCl时有固体撒落,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②用量筒量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③用量筒量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④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取用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⑤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⑥砝码生锈,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故①②能导致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故选:C。
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解答本题可从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入手,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有关,分析操作中的错误操作,判断错误操作对溶质、溶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3.【答案】B
【解析】解:锌和铝的混合物8.3g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生成硫酸锌、硫酸铝的混合物27.5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则硫酸锌、硫酸铝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含硫酸根的质量为27.5g−8.3g=19.2g;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则硫酸的质量为19.2g9698×100%=19.6g,则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g200g×100%=9.8%。
故选:B。
锌和铝的混合物8.3g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生成硫酸锌、硫酸铝的混合物27.5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则硫酸锌、硫酸铝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含硫酸根的质量为27.5g−8.3g=19.2g;根据硫酸根的质量计算硫酸的质量,进而求质量分数。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顺利解题技巧在于:由金属元素和硫酸根组成的硫酸盐中,减去金属的质量即为硫酸根的质量。
24.【答案】C
【解析】解:A、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所以可由2个硫酸脱掉1个水分子,得到H2S2O7,所以对;
B、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3个硫原子,所以可由3个硫酸脱掉2个水分子,得到H2S3O10,所以对;
C、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而由2个硫酸脱掉1水分子无法得到H2S2O8,所以错;
D、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4个硫原子,所以可由4个硫酸脱掉3个水分子,得到H2S4O13,所以对;
故选:C。
可采用根据选项中硫的个数分析几个硫酸分子脱水后的产物化学式分析解答即可;
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题干信息结合有关脱水过程的说法对相关的化学式进行分析探讨;
25.【答案】D
【解析】解: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因此溶液质量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利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反应需要时间短,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相等质量的铝、镁完全反应时,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最终稀硫酸完全反应,因此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D。
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氢氧化钙容易的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利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
D、稀硫酸和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和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6.【答案】H2O、K+、Cl− Ca(SCN)2 nSO42− I2 Fe2O3+6HCl=2FeCl3+3H2O
【解析】解:(1)氯化钾溶液存在的粒子有水分子、钾离子和氯离子。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水分子表示为H2O;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所以钾离子与氯离子分别表示为K+、Cl−;故填:H2O、K+、Cl−;
(2)在化合物中,钾元素显+1价,由硫氰化钾的化学式可知,硫氰根显−1价,在化合物中,钙元素显+2价,所以硫氰化钙的化学式为Ca(SCN)2;故填:Ca(SCN)2;
(3)氧离子的核内有8个质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所以氧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填:;
(4)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n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nSO42−。故填:nSO42−;
(5)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其中的溶质是碘,碘的化学式为I2;故填:I2;
(6)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7.【答案】导电性 大 隔绝铁与氧气和水蒸气的接触 氧化 BD C
【解析】解:(1)①动车电路中导线大多是用铜制的,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动车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这是因为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例如,钢比纯铁硬度大。故填:导电性;大;
②动车表面喷漆除美观外,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壳生锈,其防锈的原理是隔绝铁与氧气和水蒸气的接触。故填:隔绝铁与氧气和水蒸气的接触;
③铝能与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中Fe2O3失去氧,做氧化剂。故填:;氧化;
(2)A、锌、铁和氯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Zn+CuCl2=ZnCl2+Cu,Fe+CuCl2=FeCl2+Cu
65 64 56 64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锌和氯化铜反应时固体质量减小,铁和氯化铜反应时固体质量增大,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g,说明锌已经完全反应,铁参加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因此滤液颜色一定不是无色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因为锌和铁都与氯化铜发生了反应,因此滤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该选项说法正确;
C、滤渣中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铜,可能含有铁,因此滤渣中的物质不可能有3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滤渣中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铜,可能含有铁,若含有铁,就会产生气泡,如果没有铁,则加稀盐酸时没有气泡产生,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3)A.若选择ZnSO4溶液,Fe、Cu均不能与ZnSO4溶液反应,说明锌最活泼,但是无法证明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错误;
B.锌和铁均不能与CuSO4溶液反应,说明铜最不活泼,但是无法验证铁和锌的活动性强弱,错误;
C.铜与稀盐酸不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而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旗袍的速率较慢,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
D.Al2(SO4)3溶液与三种金属均不反应,所以无法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错误。
故选:C。
(1)根据金属的性质与用途、合金的性质、防锈的原理、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物质得氧失氧来分析;
(2)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来分析;锌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将Zn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质量的CuCl2溶液中时,锌先和氯化铜反应,如果氯化铜足量,则铁再和氯化铜反应;
(3)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验证方法来分析。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8.【答案】16.7%B>A>C34.0g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Y BD
【解析】解:(1)①在t1℃时A溶解度是20g,将15g的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能够溶解10g,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g10g+50g×100%=16.7%。
故填:16.7%
②在t1℃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AB变成不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大于A,C仍然是饱和溶液,溶解度减小,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小于AB,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故填:B>A>C。
(2)①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0g。
故填:34.0g。
②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钾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要除去硝酸钾中有的少量氯化钾可采用的方法为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故填: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③20℃时硝酸钾容易的是31.6g,向10g水中加入2.5gKNO3充分搅拌得到X,X是不饱和溶液,再加入2.5gKNO3充分搅拌得到Y溶液,Y是饱和溶液,继续升温至50℃得到Z溶液,Z是不饱和溶液。
故填:Y。
④A.40℃时硝酸钾溶解度比氯化钾大,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小于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温度范围内,硝酸钾溶解度差大于氯化钾,降温至10℃时,析出的KNO3晶体质量比析出的KCl晶体质量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C.降温至10℃时,硝酸钾溶解度比氯化钾小,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氯化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当温度降至20℃和30℃之间的某一温度,两种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是因为该温度范围内,它们的溶解度可能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D。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情况;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用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29.【答案】过滤 H2O+CaO=Ca(OH)2化合 NH3、NaCl 原料便宜易得(或者有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解析】解:(1)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钙,方程式为:
(2)过滤是把不溶于溶液的固体和液体分开的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设备(I)”中的液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析出的晶体,可用过滤的方法.
(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方程式为:H2O+CaO=Ca(OH)2,反应特点是“多变一”,符合化合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4)进入“设备”的物质有氧化钙、氯化钠、氯化铵及水,发生的反应有H2O+CaO=Ca(OH)2、Ca(OH)2+2NH4Cl=2NH3↑+2H2O+CaCl2,最终产物有氯化钠、氯化钙、氨气,其中氯化钠、氨气可再利用.
(5)从生产过程流程图可看出,使用的原料成本低、易得,且生产流程中有些物质可循环利用原料便宜易得(或者有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
(2)过滤;
(3)H2O+CaO=Ca(OH)2;化合;
(4)NH3、NaCl;
(5)原料便宜易得(或者有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1)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的化学性质回答.
(2)根据过滤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回答.
(3)根据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书写方程式,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判断反应类型.
(4)根据“设备”中发生的反应和流程图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种类回答.
(5)根据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成本,以及生产流程中有些物质可循环利用回答.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氨碱工业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应用之一,是考查重点,学习中要理解掌握其生产流程、原理、反应方程式等内容.
30.【答案】长颈漏斗 BCaCO3+2HCl=CaCl2+H2O+CO2↑a2KClO3−MnO2△2KCl+3O2↑E中白色固体变蓝色 Ca(OH)2+CO2=CaCO3↓+H2OI中白色固体变蓝色
【解析】解:(1)仪器①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故填:长颈漏斗。
(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为了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可选取B作为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填:B;CaCO3+2HCl=CaCl2+H2O+CO2↑。
(3)若用D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则最终水会由a端排出。
故填:a。
(4)若用C装置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应该是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2KCl+3O2↑。
故填:2KClO3−MnO2△2KCl+3O2↑。
能证明含有水蒸气的现象为:E中白色固体变蓝色,是因为水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固体五水硫酸铜。
故填:E中白色固体变蓝色。
若含有二氧化碳,则F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填:Ca(OH)2+CO2=CaCO3↓+H2O。
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氢气的现象是:I中白色固体变蓝色,是因为加热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水,水能和I中的硫酸铜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
故填:I中白色固体变蓝色。
(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氧气不易溶于水;
(4)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5)水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固体五水硫酸铜;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加热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水。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31.【答案】打磨 2Al+3H2SO4=Al2(SO4)3+3H2↑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NaOH、Na2CO3 2NaOH+CO2=Na2CO3+H2O① 不合理,是因为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解析】解:(1)把铝片放入稀硫酸前需要对铝片进行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处理过后的铝片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3H2↑。
故填:打磨;2Al+3H2SO4=Al2(SO4)3+3H2↑。
(2)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把钯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①无明显现象,说明银比钯活泼
把铂浸入氯化钯溶液中
②无明显现象,说明钯比铂活泼
故填: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
(3)该溶液溶质的成分可能为:①没有变质时是氢氧化钠;②完全变质时是碳酸钠;③部分变质时是NaOH、Na2CO3。
故填:NaOH、Na2CO3。
(4)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5)小茜认为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后观察到产生气泡,即可证明猜想①不成立,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不能生成气体。
故填:①。
(6)小可的猜想不合理,是因为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不合理,是因为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1)把铝片放入稀硫酸前需要对铝片进行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
(2)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没有变质时是氢氧化钠;完全变质时是碳酸钠;部分变质时是NaOH、Na2CO3。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5)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6)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2.【答案】4815065%49.25
【解析】解:(1)120克CH3COOH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0g×12×212×2+1×4+16×2×100%=48g;
(2)100g×13%+Xg×8%=(100g+Xg)×10%解得:X=150;
(3)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0g+100g−109.8g=0.2g;
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0.2g
652=x0.2g 解得:x=6.5g
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6.5g10g×100%=65%;
(4)设生成的碳酸钡的质量为y
由化学方程式可Na2CO3+2HCl=2NaCl+H2O+CO2↑、CO2+Ba(OH)2=BaCO3↓+H2O可知:
CO2-----Na2CO3------BaCO3
44 197
11g y
44197=11gy解得:y=49.25g
故答案为:(1)48;
(2)150;
(3)65%;
(4)49.25。
(1)根据碳元素在醋酸中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计算即可;
(2)根据溶质质量不变原理计算;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再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锌的质量,以及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进行解答;
(4)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找出二氧化碳与生成的碳酸钙的关系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求出碳酸钡沉淀的质量。
本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初中教材中有关的计算,难度不大,应加强练习,提高计算的能力。
33.【答案】4.4
【解析】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y
2Br2+3Na2CO3+H2O=2NaHCO3+2NaBrO+2NaBr+CO2↑
320 318 44
32t y x
(1)32044=32tx x=4.4t
故答案为:4.4.
(2)320318=32ty y=31.8t
所用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8t345.6t+4.4t−32t×100%=10%。
答:所用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根据溴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所用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2月开学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2月开学考化学试卷,共7页。
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8页。
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