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简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一二节课件PPT
展开儒墨佛理的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孔子提倡“仁”,从价值观上看,则是“爱人”,要求对人加以尊重关切;孟子提倡仁政,反对以暴力来征服人。
儒家认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不能倒退到自然状态,而应将自然人化,化天性为德性。
在天人关系上,和儒家一样墨家对自然的态与人文的形态作了区分,认为人与处于自然中的动物不同,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谋生活动,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而建立起文明的社会生活。人道原则:“兼爱”,而“兼爱”也是墨家所认为的维持文明社会秩序稳定的原则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同: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
异: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而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作为宗教,佛教认为天与人均虚幻不实,而把彼岸世界视为真实的存在。不过,在论证成佛根据时,佛教常常强调人道胜于天道。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超越现实人生,但要依靠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而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观念也表现出对人的关怀。
在宋明理学中,人道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和佛家的“慈悲”等与之融合。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又糅合了佛道等各家学说。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融合,传统的人道原则获得了更丰富具体的内涵,并成为一种稳定的价值定势。
相对于儒墨突出人道原则,道家将关注重点放在自然上,认为自然本是完美状态无需人化,最高的社会境界存在于前文明的时代,文明社会带来的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灾祸战乱
道家对文明进步负面意义的强调虽然走向了极端,但其尊重自然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命”常常被合称为“天命”。命即天命是一种必然性;力泛指主体的力量和权能。作为天人之辨的展开,力命之辨所涉及的,乃是人的自由问题
儒学肯定人对自然的超越本质上蕴含着对主体力量的确认,强调在自然限制之下,人有选择与创造的能力,并能自觉坚持贯彻道德原则。
评价:在道家那里,“无为”、“安命”的人生取向与“逍遥”的人生追求交错并存,构成了颇为复杂的形态。这种价值观念与儒家也有某些相近之处,在宿命趋向与自由理想的纠缠上,二者确实彼此接近。不同的是,在儒家那里,自由之境主要与道德努力相联系,而道家的“逍遥”则趋向于审美的追求。
墨家提出“非命”,认为决定社会治乱、个人境遇的,并不是外在的天命,而是人力。墨家在“非命”的同时,也批判了儒家的宿命倾向。
在法家看来,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强弱,并非取决于天命,而在于君主是否能正确地运用法、术、势。
法家的价值原则常常被概括为“当今争于气力”,对力的这种崇尚固然有可能引向暴力原则,但其内在精神在于高扬主体的力量。
小结:从价值观各自特点看,儒道徘徊于外在天命与主体自由之间,并表现出某种宿命的趋向,墨法则从不同的角度拒斥了“命”的观念,并对主体力量与权能作了较多的肯定。然而,就现实的形态而言,作为正统的儒家价值观,往往同时又渗入了法家的某些观念,而道家与道教则分别对上层士林和下层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的观念与主体权能的确信总是彼此制约、错综交杂的。
道家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墨法佛对群体原则的强化
按儒家的看法,每一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从而提出了 “为己”和“成己”。 “为己”与“为人”相对。所谓“为人”,是指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为己”则指自我的完善,其目的在于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即“成己”。
儒家认为自我具有内在价值而且有完善自我的能力,能够进行道德自我实现,成己。求诸己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主体不能停留于成己,而应由己及人,从个体超越到群体认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拒斥自我中心主义,强化着民族凝聚力。
道家认为儒家以道德规范塑造自我是对个性的压制。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首先表现为保身全生,以生命的完成为首要价值追求。生命之外还有独特个性,如道家对逍遥的追求就是要求摆脱外在束缚,伸张个性自由。
评价:儒家过分强化群体认同,往往容易忽视个体原则,并导致自我的普泛化。相对于此,道家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和独特个性,无疑有助于抑制这种趋向。不过,由于过分强调自我认同,道家又多少弱化了群体认同。对个体逍遥的追求,使道家更多地转向了主体的内在精神世界,这种价值取向往往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主义。这种个体至上的价值观念,往往很难避免自我与社会的对抗,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墨家“尚同”,核心是“下同于上”,将社会认同理解为对最高意志的服从,又弱化了个体的自我认同与独立人格。
墨家提出了“兼爱”的原则,就群己关系而言,它渗入了一种群体认同的要求。和儒家一样,墨家对群体予以了更多的关注。
在法家那里,群体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强调君权至上,是法家的基本特点。法、术、势在某种程度上均服务于君权,是君主驾驭天下的不同工具。
佛教对此的看法比较复杂,作为宗教它追求个人解脱表现出疏离社会的倾向,但又主张普渡众生,表现出群体关怀的倾向,这种群体关怀在中国化的佛教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小结:从群己关系看儒家:肯定“成己”+ 强调“群体”道家: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认同
随着中国文化的演进,儒家的群体原则逐与墨家的“尚同”观念、法家的“废私”主张等相融合,不断得到强化,并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道家虽然提出了个体认同的要求,但其要求一开始便包含着自身的缺陷,因此注定只能是一种微弱的呼声,而难以得到普遍的回应。这样,中国传统价值系统便是不可避免地具有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群体原则确实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内容,但过分强化也有负面作用,它忽视了个体的存在价值,个性的多样化发展,个人的正当权利。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优秀ppt课件,共58页。
热点预测0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文化自信-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预测课件PPT: 这是一份热点预测0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文化自信-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预测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热点聚焦,真题分析,命题趋势,核心突破,CONTENTS,模拟演练,真题回归,核心知识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集体备课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客观唯心主义,文化专制,情境体验,素养史论,素养达标,随堂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