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后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商鞅在变法时曾说,《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阅读下列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右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3.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 )
①他爸爸牵着牛耕地去了 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 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 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
A.可能全部是事实
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
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下表内容是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
材料二 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人免除徭役和赋税。
材料三 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奴婢。
材料四 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时进行户口编制。
请回答:
(1)这些变法措施开始实施于哪一年?是由谁主持实施的?
(2)变法前后,国家的统治阶级和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次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放水节是都江堰一年春耕的开始,也是都江堰一年黄金旅游季的开始。26年,放水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放水节距今已有1 多年的历史,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分别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到了清明时节,岁修结束,便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后来,放水仪式演化为灌区人民广泛参与的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材料二
材料三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
(1)如果我们要去一睹材料一中说到的“都江堰放水节”的风采,应该到什么地方?为什么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宝地呢?
(2)你知道材料二中所示水利工程建于什么时期吗?从“都江堰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作为水利工程的它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你知道是什么吗?
(3)古时人们修建二王庙的原因是什么?
(4)作为中学生,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怎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12.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角色扮演】
(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3)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战国七雄中,秦国位于最西边,故选C项。
2.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了确立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
3.A 4.B
5.C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其直接目的是对付守旧贵族。
6.A
7.D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以前是贵族管理士兵,商鞅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这就使得贵族失去原有的地位,而通过军功士兵也可以成为贵族,故选D项。
8.A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故④说法错误。
9.A
10.【答案】 (1)公元前356年。商鞅。
(2)变法前,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土地公有;变法后,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
(3)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11.【答案】 (1)四川成都。因为岷江上游地势陡峻,而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江水流到成都平原时突然减速,夹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到雨季,江水泛滥成灾,而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洪灾和旱灾的问题,使之成为“天府之国”。
(2)战国。防洪和灌溉。
(3)李冰修建了都江堰,造福于成都人民,因而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2.【答案】 (1)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注:持不同看法,但言之有理也可)
(2)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评价方法: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外江主要用于排洪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复习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精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语》中载,《论语》云,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