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导学案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2021年)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24495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
展开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知道“推恩令”的背景、提出者、内容;了解刺史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知道汉武帝推崇儒学的背景及影响;
3、知道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知道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史实和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学习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
(拾级而上,超越自我!)
◆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一、“推恩令”的实施
1.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____也发展起来,这两股势力导致________混乱。
2.措施:汉武帝采纳____的建议,实施“____”
3.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____的控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原因:西汉初,________的学说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____,常常批评____的政策。
5.措施:汉武帝接受____的建议,“________,独尊儒术”。还兴办____,以儒学经典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6.作用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____________的精神支柱,确立了____的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
7.原因:西汉初,富商大贾控制了____的经济命脉。
8.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还实行____官营、专卖。
9.作用:使国家的____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北击匈奴
10.原因:秦末汉初,游牧于________的匈奴族,在首领________的率领下,不断南下袭扰,西汉强盛起来后开始反击匈奴。
11.结果: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____派大将卫青等出击匈奴,使之再
无力与西汉对抗。
◆成功第二步:共同探究,让思考成为习惯
1、如何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1、功绩:政治上,他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威。经济上,他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思想文化方面,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他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过失:同时,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虚;但他面对自己造成的危局,深刻反省。颁发《轮台罪己诏》以检讨承认过失,并且停止征伐,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
◆成功第三步:课堂练习,学以致用!(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
一、选择题:
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令: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样,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势力大为减弱。材料中的措施
是 ( )
A.推行郡县制 B.实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禅让制
2.汉武帝时设立的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的官吏是 ( )
A.锦衣卫 B.刺史
C.太尉 D.节度使
3.下表是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统计制作的,表中现象最可能与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有关 (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 儒家 | 道家 | 阴阳家 | 法家 | 名家 | 墨家 | 纵横家 | 杂家 |
支派 | 103 | 37 | 21 | 10 | 7 | 6 | 12 | 20 |
篇数 | 3123 | 993 | 369 | 217 | 36 | 86 | 107 | 403 |
A.颁布“推恩令”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专卖
4.汉武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是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
了 ( )
A.加强思想控制 B.统一思想
C.缓和社会矛盾 D.巩固统治
5.从现有史料来看,深圳市南头古城一带是汉武帝时期番禺盐官的驻地。由此可印证汉武帝 ( )
A.实施“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铸造五铢钱 D.建立刺史制度
6.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里的“他”是指 ( )
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王昭君
7.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 ( )
A.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
B.只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诸侯王不再与中央作对
D.革除秦朝的一切弊病,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
8.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9.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巩固了思想的大一统
10.“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重用外戚 D.“以德化民”
11.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在学习本课时,对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进行了讨论,请你参与进来并回答相关问题。
【史实探究】
材料一 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材料一中的“偃”是指谁?(1分)他为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削弱地方势力的建议?(1分)效果如何?(2分)
【知识归纳】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汉武帝在位时期,在经济、思想和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每空1分)
措施 | 内容 | 作用 |
经济 | 把①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② ;实行 ③ 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
思想 | 接受④ 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⑤ | |
军事 | 派⑥ 、霍去病出击匈奴 |
【活动总结】
(3)通过探究,你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意义?(2分)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1.地主社会秩序
2.主父偃推恩令
3.地方
4.诸子百家宾客皇帝
5.董仲舒罢黜百家太学
6.大一统政权儒学
7.国家
8.五铢钱盐铁
9.财政
10.蒙古草原冒顿单于
11.汉武帝
◆成功第三步:课堂练习,学以致用!
1.C 2.B 3.C 4.D 5.B 6.C 7.A8.A 9.A10.B
11.(1)主父偃。实施“推恩”。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
(2)①铸币权 ②五铢钱 ③盐铁 ④董仲舒 ⑤太学 ⑥卫青
(3)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园地,硕果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