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4 有理数的加减_ 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24538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4 有理数的加减_ 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24538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1.4 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1.4 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有理数的加减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加减——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学过程】一、类比联想,提出问题(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第二天上升了-1℃。(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紧接着,回答:(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在刚才的教学中,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二、直观演示,归纳法则(一)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3)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4)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点拨:“一共”的含义是什么?通过小学的学习知道,就是两个数相加。(二)探究:若设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你能写出算式吗?(1)(+5)+(+3)=+8;(2)(-5)+(-3)=-8;(3)(+5)+(-5)=0;(4)(+5)+(-3)=+2;(5)(+3)+(-5)=-2;(6)(-5)+(+0)=-5;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分为三大类。这样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3)、(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6)有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演示验证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三)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归纳出法则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并总结规律: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计算“和”的绝对值,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贯穿一个化归思想,即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算术数的加减运算。一般步骤为:(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为了解决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和智能培养结合起来,设计了例题和练习题,选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类型:同号、异号、0与一个数相加的三种情况的有理数相加。(一)例1:计算下列各题(1)(+7)+(+6);(2)(-5)+(-9);(3);(4)(-10.5)+(+21.5)分析:先确定符号,在进行绝对值加减运算。解:(2)(-5)+(-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计算)=-(5+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14(二)例2:计算(1)(-7.5)+(+7.5);(2)(-3.5)+0解:(1)(-7.5)+(+7.5)=0(2)(-3.5)+0=-3.5通过此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三)变式题1:填空:口答,并说明理由(1)(-4)+(-7)=_____( )(2)(+4)+(-7)=_____( )(3)7+(-4)=_____( )(4)4+(-4)=_____( )(5)9+(-2)=_____( )(6)(-9)+2=_____( )(7)(-9)+0=_____( )(8)0+(-3)=_____( )(四)变式题2: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某地水库的水位在某天当中每一次上升了a厘米,第二次上升了b厘米,问:1.两次一共上升了多少厘米?2.计算当a,b为下列各数时的值:(1)a=4,b=3;(2)a=-3,b=7;(3)a=5,b=-5;(4)a=4,b=-1;(5)a=3,b=03.说出以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三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一)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三)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上册1.4 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 有理数1.4 有理数的加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七年级上册1.4 有理数的加减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合作探究,理解应用,归纳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