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必备】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4(人教版必修3)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 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一面 B. 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 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 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的一段
【答案】 C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解析】【解答】①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②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③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发现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综上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胚芽鞘实验中四个重要部位: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②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一段。
③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④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一段。
2.下列有关草原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原上的牧草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
C. 过度放牧、退耕还草等人为活动不会影响草原群落的自然演替
D. 草原群落上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
【答案】 B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分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范围和边界也属于群落的特征之一。
3.促进生物圈中氮循环的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不包含( )
A. 根瘤菌能使大气中的氮气固定并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
B. 一些微生物将生物体内的含氮化合物释放到土壤中
C. 一些微生物将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氮气释放回空气中
D. 根瘤菌将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为氮气释放回大气中
【答案】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一些微生物将生物体内的含氮化合物释放到土壤中还是含氮化合物,不属于 氮循环,因此不是促进生物圈中氮循环的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B 不正确。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氮的固定是指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游离态是指氮气单质。氮的固定有:人工固氮和天然固氮。人工固氮最典型事例是工业合成氨,天然固氮包括自然固氮和生物固氮。自然固氮典型事例是闪电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生物固氮典型事例是豆科植物中寄生有根瘤菌,它含有氮酶,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氨。
4.某珠三角城市春节前与春节后人口密度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之的种群特征是( )
A. 性别比例 B. 年龄组成 C. 迁入率与迁出率 D. 出生率与死亡率
【答案】 C
【考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春节前后人口流动较大,由于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同,人口密度出现大幅波动,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其中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将乙肝疫苗通过肌肉注入人体时,乙肝疫苗首先进入人体的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内液
【答案】 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分析】乙肝疫苗通过肌肉注入人体时,首先进入肌肉细胞之间的组织间隙液,即组织液。
6.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A. 淋巴 B. 组织液 C. 血浆 D. 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由于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故答案为:D
【分析】毛细淋巴管壁细胞一侧为组织液,另一侧为淋巴。
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B. 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 D.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答案】 B
【考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A不符合题意;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符合题意;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即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8.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 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 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 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 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答案】 A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如图,甲吸收了二氧化碳说明其为生产者,BC错误,甲和丙都指向乙,说明乙是分解者,D错误,本题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碳循环过程。
9.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3种以上的系统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 B. 内环境保持稳态,机体就可以保持健康状态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D. 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人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B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解:A、直接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A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能说内环境保持稳态,机体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不一定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B错误.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C正确;D、外界环境变化剧烈,超过一定限度,会导致人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故选:B.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0.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的是( )
A. 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 B. 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C. 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D. 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答案】 A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酸雨可导致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A符合题意;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多,进而引起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等,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
1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潮汐发电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B. 植食性动物不一定是初级消费者
C. 鸟类鸣叫属于行为信息 D. 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答案】 A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利用潮汐发电和提高能源利用率,这样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解决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A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不符合题意;
C、鸟类鸣叫属于物理信息,C不符合题意;
D、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外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如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信息交流。
易错点:误认为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只来源于环境:物理信息既可以来源于环境,如光、电、波等;也可以来源于生物,如花的颜色、鸟的鸣叫。
1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
A. 二氧化碳在生物圈的循环 B.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的循环
C. 碳元素在生物圈的循环 D. 碳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的循环
【答案】 C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并且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方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的,故本题选C。
13.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 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答案】 D
【考点】反射的过程,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
B、体温调节过程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如通过神经调节使血管收缩,同时甲状腺激素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
C、饮水不足会引起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也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错误.
故选:D.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2、甲状腺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3、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14.下列各项与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
A. 果树的整枝修剪 B. 无子蕃茄的培育 C. 阉割猪以利育肥 D. 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
【答案】 D
【考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分析】果实的整枝修剪与生长素的分布有关,无子番茄的培养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阉割猪以利育肥涉及的激素是性激素。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只是降低蒸腾作用,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
【点评】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求学生非常熟悉教材知识,能将前后知识进行广泛的联系,属于基础题。
15.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激素是( )
A. 胰岛素 B. 生长激素 C. 促胰液素 D. 肾上腺素
【答案】 C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解答】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于1902年通过实验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故答案为:C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16.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不符合关系的是( )
A. 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 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C. 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D. Ⅰ生态系统的结构、Ⅱ生态系统成份、Ⅲ营养结构、Ⅳ生产者
【答案】 C
【考点】突触的结构,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A、体液包含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因此可以代表体液,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组织液,A正确;
B、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故Ⅰ、Ⅱ、Ⅲ、Ⅳ分别表示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B正确;
C、突触小泡不属于突触的结构,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Ⅰ、Ⅱ、Ⅲ、Ⅳ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成分、营养结构、生产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液包含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2、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3、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7.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
B. 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C. 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
D. 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答案】D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解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温度、湿度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同时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也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 B、由图可知,环境温度在30℃、32.5℃、35℃时出现的峰值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加,B正确;
C、图中在32.5℃时种群数量最大,偏离该温度种群数量都下降,推测是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C正确;
D、由于受到食物、天敌等因素,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D错误.
故选:D.
【分析】由图可知,在温度为32.5℃,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18.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A. 唾液腺、垂体、肠腺 B. 睾丸、汗腺、皮脂腺
C. 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D. 卵巢、胃腺、肝脏
【答案】C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解:A、唾液腺和肠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由导管输送到消化腔,垂体是内分泌腺,其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内环境,A错误;
B、睾丸是内分泌腺其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内环境,汗腺、皮脂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由导管输送到体外,B错误;
C、肾上腺、甲状腺、胰岛都是内分泌腺,其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内环境,C正确;
D、卵巢是内分泌腺,其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内环境,胃腺、肝脏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由导管输送到消化腔,D错误.
故选:C.
【分析】人体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肾上腺、垂体、胰岛等.内分泌腺无排泄管,分泌物称激素.其分泌物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由血液和淋巴输送到各组织或器官中.内分泌腺与内分泌组织共同组成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调节方式,对机体的各方面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外分泌腺有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肝脏、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外分泌腺有排泄管,称腺导管,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
19.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②主要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
C. IV指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D. II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答案】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②表示经泌尿系统将血浆中代谢废物排出的过程,B正确;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并且是人体最大的器官,C正确;Ⅱ为消化道,其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被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
【分析】据图解可知,Ⅰ呼吸系统、Ⅱ消化系统、Ⅲ泌尿系统(肾脏)、Ⅳ皮肤,①表示消化吸收,②表示尿素等代谢废物的排出过程。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表示消化系统;Ⅲ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
20.为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兴趣小组进行了预实验,结果如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预实验要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 B. 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作为实验材料
C. NAA对插条生根的影响表现出两重性 D. 正式实验应在2~4μL/L范围设计更小的浓度梯度
【答案】 D
【考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
【解析】【解答】A、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所以预实验要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A正确;
B、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容易生根,所以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作为实验材料,B正确;
C、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NAA浓度较大达到12μL/L时,枝条的生根数量少于不加NAA的对照组,从而说明NAA对插条生根的影响表现出两重性,C正确;
D、根据图中生根数量,正式实验应在2~6μL/L范围设计更小的浓度梯度,D错误.
故选:D.
【分析】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和生长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做萘乙酸(NAA)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需要先做预实验,为正式的实验摸索合适的实验条件.该实验的步骤为:随机分组→浸泡→培养(扦插)→统计.
21.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B. 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糖浓度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细胞分泌活动加强
C. 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 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 B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A不符合题意;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糖浓度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细胞分泌活动加强,B符合题意;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不符合题意;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血糖浓度降低时,会刺激下丘脑的相关区域,促进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3、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草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4、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22.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图可以表示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的过程 B. 如果细胞1是垂体细胞,细胞2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
C. 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则细胞2只能表示肝细胞 D. 细胞1的分泌物只能是蛋白质
【答案】 B
【考点】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解答】图中信号分子通过体液运输,所以该图只可表示体液调节的过程,A不符合题意;垂体细胞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符合题意;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然后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作用于肌细胞,促进肌糖原的合成,C不符合题意;细胞1的分泌物,可以是蛋白质类的激素,也可以是脂质类的激素,如性激素,还可以是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图可知,此图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进行,不可能表示神经调节;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除了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之外,还可以作用于其他的组织细胞;细胞1分泌的激素类物质有的属于蛋白质,也有的属于脂质等等,比如性激素。
23.下图代表同一个动物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下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d、e三种激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B. b、c两种激素在体温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C. 分泌d的细胞和分泌e的细胞所具有的核酸完全相同 D. 人体幼年时缺少激素a和缺少激素b所患的疾病是不同的
【答案】 C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解答】据题意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这两种激素具有拮抗作用,因此d、e为两者之一;又由于其它均为协同作用,由此确定d为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c和d为协同作用,则c为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升高血糖作用;b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有提高代谢强度作用;a为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作用。有分析可知,a为生长激素、d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三者的成分都是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A不符合题意;b甲状腺激素、c肾上腺素都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故它们在体温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不符合题意;分泌d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是胰岛A细胞,分泌e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它们是细胞分化形成,它们含有的DNA完全相同,转录的基因不同,形成的mRNA不同,故两类细胞的核酸不完全相同,C符合题意;a是生长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幼年时缺少激素a生长激素,会患侏儒症,幼年时缺少激素b甲状腺激素,会患呆小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例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作用。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提高血糖含量的调节中是协同作用;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体温调节中是协同作用。
(2)相关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例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含量的调节是拮抗作用。
24.下图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与③对照,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 B. ②与③对照,说明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C. ②与④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D. ②与⑤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
【答案】 B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解答】①与③存在尖端有无和尖端遮光2个变量,不是对照实验,不能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A错。②与③都有单侧光,②向光生长,但是③无尖端,不向光生长,说明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B正确。②尖端受到右侧光照,生长素通过尖端横向运输集中分布到尖端左侧以下,向光生长;④没有尖端,含生长素琼脂块生长素向下运输不受单侧光影响,直立生长,C错。⑤含生长素琼脂块偏向右侧,生长素向下集中分布在右侧,没有发生横向运输,D错。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5.下列关于人类探索科学奥秘历程中的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鲁宾、卡门在研究光合作用中氧气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时以及赫尔希,蔡斯利用T2噬菌体研究遗传物质时,都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B. 沃森和克里克在研究DNA的结构时和高斯在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时都构建了相同的生物学模型
C.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以及摩尔根在研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时,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 鲍森·詹森和温特两位科学家在探讨植物向光性产生原因时都使用了琼脂做介质
【答案】 B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结构,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假说-演绎和类比推理
【解析】【解答】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和细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不符合题意;沃森和克里克在研究DNA的结构时构建了物理模型,科学家在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构建了数学模型,B符合题意;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定律,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不符合题意;鲍森·詹森和温特两位科学家在探讨植物向光性产生原因时都使用了琼脂做介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①提出假设;②演绎就是推理;③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④得出结论。
2、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
3、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类比推理法、实验法和演绎法。
①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②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
③实验法:通过试验的论证得出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④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演绎法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有待于实践检验。
4、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建构的物理模型;生态学家高斯在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时,建构了数学模型,得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科学研究方法。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0分。
26.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 态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________、__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_____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___.
【答案】(1)不会
(2)HPO42﹣;HCO3﹣;7.35﹣7.45
(3)内流;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0.9%的NaCl溶液是成熟红细胞的等渗溶液,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水分进出平衡,细胞形态不会改变.(2)Na+可与HPO42﹣、HCO3﹣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内流,产生兴奋.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故答案为:(1)不会(2)HPO42﹣ HCO3﹣ 7.35﹣7.45(3)内流 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7.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创新、农民创业的一种模式,如在长势喜人的水稻田附近间时建立“藕一鱼”共同种养的人工鱼塘供人们垂钓.这些现代化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由________构成.“藕一鱼”共养模式中,鱼类的粪便可以为莲藕生长提供肥料,鱼所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流向莲藕池塘中的植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________不同密切相关.
(2)有些游客会将一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池塘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池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它的基础是________.对池塘周围的稻田,农民也要除草、治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研究某一鱼塘时发现,其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由此可见,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在食物链(网)中所处的________可能不同,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________的关系.活动能力强、范围广的动物,常用________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答案】(1)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不能;光照强度(或光照)
(2)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或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3)营养级;竞争和捕食;标志重捕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构成.“藕一鱼”共养模式中,鱼类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可以为莲藕生长提供肥料,单鱼所同化的能量不能流向莲藕.池塘中的植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光照强度(或光照)不同密切相关.(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它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对池塘周围的稻田,农民也要除草、治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或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研究某一鱼塘时发现,其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由此可见,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在食物链(网)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又滤食浮游藻类,因此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的关系.活动能力强、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故答案为:(1)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不能 光照强度(或光照)(2)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或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3)营养级 竞争和捕食 标志重捕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植食动物的摄入能=其同化能+其粪便能.植食动物的同化能的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和流向分解者.
28.科学家在研究植株激素的相互作用时发现:植物的生长物质SL与生长素共同调节着顶端优势的形成.研究者发现了一种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R),将R突变体与野生型(W)植株进行不同组合的“Y”型嫁接(如图甲.嫁接类型用表示),并测定不同嫁接株的A、B枝条上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调节顶端优势形成的生长素由________产生,运输到作用部位时________(需要/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2)分析图乙结果可知,SL对植物侧芽的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其合成部位最可能在________(A/B/C),运输的方向是________.
(3)嫁接株中________(含有/不含)生长素,根据图乙可知其A、B枝条均未表现出顶端优势,这说明生长素抑制侧芽的生长需要________的协助.
(4)研究者将组合中A、B部位的顶芽都切除,侧芽表现明显生长现象.若只切除该组合中A部位的顶芽,其侧芽不会明显生长,其最可能的原因是B产生的生长素运至C处,促进________从而抑制A中侧芽的生长.
【答案】(1)(A、B枝条的)顶芽;需要
(2)抑制;C;由下往上(由根部向茎部、其它相同意思的表述也给分)
(3)含有;SL
(4)C处合成的SL向上运输至A
【考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解:(1)甲图中,调节顶端优势形成的生长素由(A、B枝条的)顶芽产生,运输到作用部位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细胞提供能量.(2)据乙图分析,将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R)枝条嫁接到野生型(W)植株上,与野生型(W)植株嫁接到野生型(W)植株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短.但是野生型(W)植株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R)与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R)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R)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长,说明SL合成与根和枝条无关,肯能与嫁接点有关,并SL对植物侧芽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测量的是枝条长度,可预测SL运输的方向由下往上(由根部向茎部).(3)嫁接株是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组合体,含有IAA,根据图乙可知其A、B枝条均未表现出顶端优势,生长素会使植物体出现顶端优势,但是该植物体不能合成SL,可能这说明生长索必需通过SL才能抑制侧芽的生长.(4)研究者将组合中A、B部位的顶芽都切除,侧芽表现明显生长现象.由于B产生的生长素运至C处,促进C处合成的SL向上运输至A,抑制A中侧芽的生长,因此若只切除该组合中A部位的顶芽,其侧芽不会明显生长.
【分析】生长索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可见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据乙图分析,将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R)枝条嫁接到野生型(W)植株上,与野生型(W)植株嫁接到野生型(W)植株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短.但是野生型(W)植株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R)与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R)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R)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长,说明SL合成与根和枝条无关,肯能与嫁接点有关,并SL对植物侧芽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测量的是枝条长度,可预测SL运输的方向由下往上(由根部向茎部).
29.如图是某地区农村“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图,基本实现了“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生产模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是________,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
(2)图中错误的箭头是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玉米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________。
(3)与种植单一玉米的农田相比,该生态农业中将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既可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又可减少氮肥的用量,并且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与传统农业相比,构建生态农业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玉米等农作物;分解者(2)C;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抵抗力;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答】(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是玉米等农作物。蘑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2)图中能量流向人类的途径有A、B、C、D四条,但C途径并不流向人体。玉米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之一,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3)玉米和大豆间作,可增加农田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构建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期末必备】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5(人教版必修3): 这是一份【期末必备】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5(人教版必修3),文件包含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5人教版必修3原卷版docx、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5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必备】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人教版必修3): 这是一份【期末必备】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人教版必修3),文件包含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人教版必修3原卷版docx、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必备】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人教版必修3): 这是一份【期末必备】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人教版必修3),文件包含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人教版必修3原卷版docx、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