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训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一单元3囚绿记训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第一单元3囚绿记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单元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国学撷粹】 望江南兮清且空,对荷花兮丹复红。卧莲叶而覆水,乱高房而出丛。楚王暇日之欢,丽人妖艳之质。且弃垂钓之鱼,未论芳萍之实。唯欲回渡轻船,共采新莲。傍斜山而屡转,乘横流而不前。于是素腕举,红袖长,回巧笑,堕明珰。荷稠刺密,亟牵衣而绾裳;人喧水溅,惜亏朱而坏妆。物色虽晚,徘徊未返。畏风多而榜危,惊舟移而花远。(节选自萧纲《采莲赋》)
[译文]遥望江南清远空旷的天空,面前无边无际的荷花层层竞红。碧叶好似卧在水面上,高高的莲蓬乱立在荷叶丛中。楚王在闲暇时来此游玩,妖艳的美人随行。钓鱼的乐趣暂且不说,也不论萍实的甜美。只看看那来回荡漾的轻船,(船上人)一起采撷初开的莲花。行船依傍着斜山转过一道道河湾,到了这静水中就不再前行。于是美人们伸出白皙的手腕,舞起长长的红袖,收起平日粲然的笑容,坠下耳环。荷叶茂密,茎干毛刺繁多,于是挽起衣袖卷起裙襟;水花飞溅在喧闹的游人中间,可惜弄坏了美人的妆容。暮色已然四合,游人还是流连忘返。晚风使小船儿微微荡漾,美人们有一丝提心吊胆,又惋惜船儿离开了花丛。
【知义明理】 本文重点描绘了江南夏日荷花盛开的景象,作者既写荷花,也写那些美丽的采莲少女。莲花是如此美丽,采莲是如此有趣。作者用笔轻灵,将人物活动、神态、心理以及环境气氛,写得历历在目。
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著有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等,杂文集《论雅俗共赏》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
二、作品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三、相关常识通感通感,即感觉的转化、迁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相互沟通,使难以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它是由感觉引发,并超越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略到另一种感觉时的心理现象。通感分为两种:①比喻性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前者是嗅觉,后者是听觉。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幽远缥缈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②形容性通感。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闹”字把红杏枝头的静态画面描绘成好像有声音有动感的动态画面,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通感与比喻的区别比喻的特点是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性,其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把“隔阂”比喻为“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化抽象为具体。通感主要是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的转移,凭借已有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接纳感官的转移,从而创造出新奇的意境。如: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实现了触觉与听觉的相互沟通。
四、辨明词义(1)风致 丰姿辨析:两者都表示美的姿态,但用法不尽相同。“风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丰姿”,美好的风度姿态。例句:①天下山水各有各的风致,像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样子,是绝世少有的。②画面上的两位女子,双鬟高髻,丰姿绰约,宛如并蒂莲一般。
(2)约略 大约辨析:两者都表示不准确的估计或推算,但适用的对象不同。“约略”,副词,表示大致,大概;依稀,仿佛,一般不用在数字前面。“大约”,形容词,不十分精确的(数目);副词,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可以用在数字前面。例句:①因该村地处水库上游,每到枯水季节,还可以约略看到原先道路的样子。②展览馆里的展品大约一周更换一次。
二、说说文章主旨本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细腻地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恬静朦胧之美,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
【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写起?参考答案“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基础。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继而夜游荷塘。因此,把“颇不宁静”安在开头,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2.文章第2、3段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参考答案环境的特点是“幽静”。作者的心情恰好与环境吻合,从容、安闲、超脱,在没有人事纷扰的“另一世界里”自由自在,获得了暂时的宁静。3.作者在夜游荷塘时,想到了南朝时期的哪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有何共同点?参考答案作者想到了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和南朝乐府诗《西洲曲》。这两部作品都是艳歌丽词,写出了女子采莲的美好情景,是那样令人神往,反衬了作者现在的无奈与淡淡的哀愁。
【任务二】 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1.在第4段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描绘月下荷塘。简要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2)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扩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环境的幽雅。2.文章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了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参考答案通过“叶”“花”“树”来写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3.文章第5段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写出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在文章的第6段,作者写了荷塘周围“树”的景色,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结合具体语境,简要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参考答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写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渲染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1.《荷塘月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参考答案本文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是如此。从外结构看,文章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哪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必修二1 荷塘月色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必修二1 荷塘月色课前预习ppt课件,共5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1 荷塘月色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1 荷塘月色教案配套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情感变化,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轻飘柔美,以动衬静,写景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1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1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说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说教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第一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