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2 常见的酸和碱优质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常见碱的物理性质、用途。
2.掌握常见碱的化学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合作、探究、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通过对稀硫酸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问题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的反应方程式,通过学习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酸和碱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酸和碱具有通性的原因,合作探究实验,并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钙溶液,如何运用你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将这两种溶液区别开呢?你们利用的是酸和碱的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
生:(答案不唯一)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来复习8.2 常见的酸和碱之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小组之间讨论)
师生活动
用滴加紫色石蕊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稀硫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是氢氧化钙溶液用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氢氧化钙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的是稀硫酸。
用锌粒,有气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没变化的是氢氧化钙溶液。
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没变化的是稀硫酸。用氧化铜粉末,黑色消失溶液变蓝的是稀硫酸,无变化的是氢氧化钙溶液。
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有气泡的原溶液是稀硫酸。
用氢氧化铜,沉淀消失的是稀盐酸,没有变化的是氢氧化钙溶液。
教师活动
选几组实验方案,让同学们来验证。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由实验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研究常见的方法。
教师活动
师生归纳总结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将酸和碱的所有的化学性质展示,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
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我的重点是放在通过实验对知识规律的总结上,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例题展示
例1现有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若将它们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化的结果是( C )
A.两瓶酸的质量都减小
B.两瓶酸的质量都增大
C.两瓶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D.两瓶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增大
解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暴露在空气中会由于溶质氯化氢气体的挥发而导致溶质的质量减小,进而使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导致溶液变稀,进而使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例2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在稀释和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以下浓硫酸稀释的过程中操作规范的是( C )
A.把水直接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B.把浓硫酸直接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C.通过玻璃棒引流将浓硫酸慢慢地注入烧杯里的水中,并不断搅拌
D.操作时,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涂上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进行,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或用玻璃棒引流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例3下列变化不能通过加稀盐酸反应实现的是( D )
A.Al→AlCl3B.CuO→CuCl2
C.CaCO3→CaCl2D.Fe→FeCl
解析:铝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A正确;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B正确;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C正确;铁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不能生成氯化铁,D错误。
例4我国研制的航天员舱外服为航天员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航天员舱外服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它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B )
A.使石蕊溶液变蓝色
B.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C.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D.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解析:由题知,氢氧化锂与氢氧化钠的性质相似,则氢氧化锂易溶于水且具有碱的通性,即氢氧化锂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石蕊溶液变蓝色,可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锂和水,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但其不能与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发生反应。
课后作业
1.分析下列图象与对应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A )
A.向两只装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镁与铁,则图中a线表示的是加入镁对应的变化
B.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线表示的是没有加入二氧化锰的变化图,b线表示的是加入二氧化锰的变化图
C.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该图表示的是生成沉淀与加入氢氧化钠的关系
D.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氧化铜,该图表示的是烧杯中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
2.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B )
A.用石墨制铅笔芯B.用烧碱制玻璃
C.用干冰人工降雨D.用盐酸除铁锈
3.在100mL 5%的硫酸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氢氧化钠溶液,有关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D )
A.有沉淀生成
B.溶液最终呈黄色
C.只发生两个反应
D.溶液中硫酸根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
4.下列用化学知识说明或解释中,错误的是( D )
A.洗洁精能去除衣物上的油污,是因为它具有乳化功能
B.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打开瓶盖后质量增大的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食品保鲜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填充保护气,其目的是隔绝氧气,防止食品变质
D.石墨烯性能优良,用途独特,比如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这主要是利用了它的导热性
5.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氢氧化钠易潮解,要密封保存
B.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热的白色固体一定是氢氧化钠
C.实验室里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
D.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进行中和,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B )
A.两瓶无色气体(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雾
B.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固体,溶液变无色
C.向已经变蓝的石蕊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时,溶液会变为无色
D.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足量的水中:白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吸收热量
7.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C )
A.向氢氧化镁中滴加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B.稀盐酸与过量的氧化铜反应:黑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的物质加热:蓝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
D.浓硫酸滴在金属上:金属脱水变为黑色,且表面有气泡冒出
8.利用如图所示探究物质的性质实验,点滴板①②③是无色透明溶液。分别滴加稀盐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镁条迅速反应,铜片没有现象,则可判断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
B.①处有白色沉淀,则①处可能为硝酸银溶液
C.②处没有现象,则②处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D.③处有气泡,则③处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9.我们接触过的有些化学反应是无明显现象的.如图三个实验都是通过滴加其他试剂的方法,使之产生明显的现象,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甲中能证明反应发生的现象是溶液由 红 色变为无色.
(2)实验乙中要证明反应的确发生了,应选用的酸碱指示剂是 紫色石蕊试液 .
(3)小明同学则选用甲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丙试管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既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又推断出甲试管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氯化钙、氯化氢 (除指示剂外);请写出丙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Cl2═CaCO3↓+2NaCl .
10.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小明同学对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
(1)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中都含有 H+ (填符号);
(2)图中(4)横线上应填物质类别的名称是 盐 ;
(3)图中②的性质可用于 金属表面除锈 ;
(4)为什么盐酸与氯化钡不反应,而硫酸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硫酸和盐酸中的酸根离子不同 .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2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2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实验仪器,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下册8.5 化学肥料优秀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8.5 化学肥料优秀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2 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2 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