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5章 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作业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4732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5章 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作业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47328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5章 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作业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47328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课后测评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课后测评,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过程中属于人工固氮的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有关氨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时 氨和铵盐
1.下列过程中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
A.闪电时,氮气转化为NO
B.氨氧化法制硝酸
C.用NH3和CO2合成尿素
D.工业合成氨
答案 D
解析 闪电时,氮气转化为NO是自然固氮;B、C两项不属于氮的固定。
(1)由游离态的氮(N2)转化为化合态的氮(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
(2)氮的固定包括自然固氮(雷电固氮——N2+O22NO,植物的根瘤菌固氮)和人工固氮(工业合成氨:N2+3H22NH3)。
2.氮元素在地球上含量丰富,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与氮元素的循环无关的是( )
A.工业合成氨的过程是固氮的过程
B.自然界中,氨是动物体特别是蛋白质腐败后的产物
C.为防止粮食、罐头、水果等食品腐烂,常用氮气作保护气
D.电闪雷鸣的雨天,N2与O2会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
答案 C
解析 N2很不活泼,常作为保护气,不参与化学反应,C项与氮的循环无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雷电作用下空气中的N2与O2反应生成NO2属于氮的固定
B.植物把氮肥转化为蛋白质不是氮的固定
C.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属于自然固氮
D.工业上通常用氨氧化法制HNO3
答案 A
解析 雷电作用下,N2与O2反应生成NO,属于氮的固定,而NO与O2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4.下列有关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氨气是碱性氧化物,可与酸反应
B.氨水的密度比水小,且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大
C.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D.氨易液化,工业上可用氨作制冷剂
答案 D
解析 氨气是氢化物,而不是氧化物,A错误;氨水的密度比水小,且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小,B错误;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错误;氨易液化,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工业上常用氨作制冷剂,D正确。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氨水和液氨不同,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
B.氨水中NH3·H2O的电离:NH3·H2O===NH+OH-
C.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产生白色烟雾
D.在反应NH3+H+===NH中,NH3失去电子被氧化
答案 A
解析 A项,液氨由NH3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而氨水是NH3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B项,氨水呈弱碱性,NH3·H2O的电离方程式为NH3·H2ONH+OH-;C项,NH3与HCl气体相遇产生白烟,没有雾生成;D项,NH3+H+===NH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氨气是中学化学涉及的唯一呈碱性的气体,且极易溶于水,氨水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2)NH3·H2O的性质
①NH3·H2ONH+OH-,具有弱碱性,能使石蕊溶液变蓝。
②受热易分解:NH3·H2ONH3↑+H2O。
6.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
答案 D
解析 A项,NH3极易溶于水,可用来做喷泉实验;B项,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C项,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迅速向上流动,从而形成喷泉;D项,Cl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不能用于做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
(1)能形成喷泉的条件
从原理上讲,气体要易溶于水或易与水反应,以形成足够大的压强差;从实验条件上讲,烧瓶内气体要充满,气体和仪器均要干燥,装置的气密性要好。(以上叙述中的“水”也可以是NaOH溶液、盐酸等其他液体)
(2)可以形成喷泉的组合
液体是水时,NH3、HCl、NO2+O2等气体可以;液体是NaOH溶液时,Cl2、CO2、H2S、SO2等气体可以。总之组合条件是: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大或通过反应气体的物质的量迅速减小,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铵盐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氮元素均呈-3价
C.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OH-NH3↑+H2O
D.NH4Cl与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答案 C
解析 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不产生NH3,如NH4NO3,故A错误;NH4NO3中的N有-3、+5两种价态,故B错误;铵盐与碱溶液反应时,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加热时,生成NH3,不加热时,生成NH3·H2O,故C正确;可用加热法分离NH4Cl和某些固体(不分解、不升华的固体)的混合物,但其过程为NH4Cl先受热分解,再降温化合,而不属于升华,故D错误。
8.下列有关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的装置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 B.②是氨气吸收装置
C.③是氨气发生装置 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答案 C
解析 氯化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但在试管口及导管中二者又会重新化合为氯化铵,得不到氨气,A错误;防倒吸装置中漏斗口与液面接触,但是不能没入溶液中,B错误;CaO遇水生成Ca(OH)2并放出大量的热,有利于氨气的生成,可以用该装置制备氨气,C正确;收集氨气应采取向下排空气法,为防止与空气对流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D错误。
9.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H,则需选用下列试纸或试剂中的( )
①蒸馏水 ②NaOH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⑤
答案 B
解析 固体溶于NaOH溶液后加热,若该物质中含有NH,则发生反应NH+OH-NH3↑+H2O,NH3能用湿润(用到蒸馏水)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故选B。
铵盐的检验方法(有两种)
(1)取少许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共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样品中含有NH。
(2)取少许样品于试管中,放入碱后加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产生,则证明样品中含有NH。
10.实验室可用下列几组试剂制取少量NH3:①固体Ca(OH)2和固体NH4Cl;②浓氨水和固体CaO;③浓氨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上述三组试剂制取少量NH3,需要加热的是________(填序号),第②组试剂中产生NH3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选用第①组试剂制取NH3,应选用装置________(填“A”或“B”,下同);若选用第②组试剂制取NH3,应选用装置________。
(3)若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的干燥剂是________。
A.浓硫酸 B.固体氢氧化钠
C.五氧化二磷 D.碱石灰
E.固体CaO F.无水CaCl2
(4)检验集气瓶中氨气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防止环境污染,下列装置(盛放的液体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NH3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①③ NH3·H2O+CaO===Ca(OH)2+NH3↑
(2)A B
(3)BDE
(4)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说明NH3已收集满(或其他合理答案)
(5)①③
解析 (1)①③需要加热,①组反应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②组反应为NH3·H2O+CaO===Ca(OH)2+NH3↑,由于CaO+H2O===Ca(OH)2既消耗水,又放出热量,因此反应不必加热即可放出NH3;③组反应为NH3·H2ONH3↑+H2O。
(2)A装置适用于固体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B装置适用于液体与固体(或液体)不加热制取气体。
(3)NH3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干燥,无水CaCl2可与NH3形成配合物,故可以用B、D、E进行干燥。
(4)检验NH3一般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5)装置②易引起倒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达标测试,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练习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