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册历史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同步备课PPT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岳麓版历史高中必修1课件第1单元 单元整合
展开
单元整合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确立、改革、发展、完善的过程。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二是中央集权制度。从夏商开始,中国较早进入文明社会,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商周时期,主要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产生、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历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在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趋于完备,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系周王的统治。先秦时期的政治是典型的贵族政治,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建立在血缘亲疏的关系之上。任何政治制度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春秋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随着诸侯争霸的不断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二、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1.秦朝以来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1)秦朝创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建立起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较完备的中枢权力机构。(2)汉武帝时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形成并逐渐完善,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4)宋朝设置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相权。(5)明朝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设置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6)清朝设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2.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在经济方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试题回放话题归纳1.(2019课标全国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兄终弟及,一种是父死子继。题干材料首先强调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然后用“而”这一转折的表述方式来阐述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即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故B项正确。禅让制度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中的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君主寿命的长短,故C项错误;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均是血缘世袭的不同方式,并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故D项错误。答案:B试题回放话题归纳2.(2019课标全国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试题回放话题归纳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材料强调汉武帝时要求诸侯王献礼时必须购买“皮币”,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甚至超过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这种做法削弱了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对日常交换的货币的管理,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诸侯王向皇帝献礼时的相关规定,并不是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故D项错误。答案:C试题回放话题归纳3.(2018课标全国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试题回放话题归纳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表格内容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答案:D试题回放话题归纳近年来课标全国卷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古代中国制度的本质内涵、演变规律上。这启示我们,站在高考的高度上学习本单元,要侧重于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导致古代中国制度更替的基本因素,把握古代中国制度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规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