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754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7549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7549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7549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7549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7549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7549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47549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教学PPT课件专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导学思练,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原因,打坝建库,修筑梯田,平整土地,封坡育林育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键能力·层级突破,思路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水土流失危害1.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三大措施:
【探索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流域人口激增,工农业发展较快,大量开采地下水,上游大批水库截水,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入淀水量明显下降。现在的白洋淀,在建设雄安新区过程中被列为生态保护重点。雄安新区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治理生态环境脆弱的白洋淀?
提示:跨区域调水(实施南水北调);流域内合理调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用水效率;在白洋淀流域上游植树造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水意识。
基础考点 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与治理【研析考题】【例1】水土流失的成因 (2020·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356平方千米(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
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河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河流含沙量与地形、河流本身、植被、土质等多种要素有关,而题目要求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材料中显示,上游植被稀疏、“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所以含沙量可从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两个角度分析;风力作用导致该地区沙源丰富,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使得河流含沙量较大。第(2)题,输沙率是指在一定水流和床沙组成条件下,水流能够输移的泥沙量;所以本题中3月与7月、9月流量相近,输沙率不同的关键即季节不同、水流补给类型不同、流速不同;流速快,携带能力强,输沙率高;3月的主要补给水源是积雪融水,流速慢,输沙能力弱;7、9月份主要
为大气降水补给,水流速度快,含沙量高。第(3)题,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要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去综合分析。提出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首先要从含沙量大的原因入手,对症下药;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地表径流流速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强;所以要做的是减缓坡度、减少坡面,修筑梯田,降低流速,拦水拦沙;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对于风沙区,冬春季节风沙严重,风将沙吹入黄河;所以要防风固沙;对于冲积平原区,汛期易泛滥,入黄口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淤堵,所以要及时清淤,避免沙随水入黄。
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 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3)(任选一地区作答即可)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例2】水土流失的治理 (2020·全国Ⅰ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1)选C,(2)选B,(3)选C。第(1)题,传统的打坝淤地,既能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也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故A、B、D项是两者都具有的功能;而治沟造地不仅拦截泥沙、增加耕地,而且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因此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C项正确。第(2)题,设问问的是“生产条件”, 优化农业结构和健全公共服务,都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A、C可排除;原有黄土高原农田是沿着沟坡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而治沟造地后,沟道被治理成一块块平整的良田,规模成片且平整,更有利于改善耕作条件、利于田间管理耕作,B对。第(3)题,“治沟”治理的是沟谷。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在图中没有体现出来。
【关联知识】关联1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思路(1)自然原因: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2)人为原因: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关联2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土壤要素被侵蚀,会进一步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关联3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知识拓展】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1)形成原因: 地表起伏大,降水量大且时间长,水力侵蚀强烈,以降雨侵蚀为主;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农民乱砍滥伐;人多地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陡坡开荒等)。(2)危害: 水土流失造成表层土壤侵蚀,红壤裸露甚至石质裸露,土地生产力大幅丧失,且难以恢复;形成“红色荒漠”,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危害,且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因而造成的损失大。
(3)治理措施: 发展立体农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减少农村薪柴砍伐等。
【对点训练】 (2020·杭州模拟)下图示意某地理观察小组获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面积、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观测结果。据此回答1、2题。
1.由图可知,植被具有的生态功能有( )①涵养水源 ②净化水体 ③保持水土 ④调节气候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下列采取的措施中,其生态效益最优的是( )A.退耕还草 B.退耕还林C.种植油松 D.开辟梯田
【解析】1选C,2选B。第1题,依据图文信息,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面积情况下,混交林地的径流量明显较小,说明混交林地降水的下渗量较大,从而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①对;混交林地、荒草地和油松幼林地的泥沙量较小,说明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③对;从图文信息中看不出植被是否具有净化水体和调节气候的作用,②④错。第2题,由图可知,混交林地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改变最大;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对径流量的改变不大,对含沙量的改变较大,因而不是最优的措施;坡耕地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改变都不大。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形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3~5题。
3.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C.山体坡度大,保持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4.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爬山难度 B.增加耕地面积C.便于汇集雨水 D.提高地面美观度
5.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的特点为( )A.耐旱、耐贫瘠 B.耐旱、耐盐碱C.耐涝、耐贫瘠 D.耐涝、耐盐碱
【解析】3选C,4选C,5选A。第3题,“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说明植被少、坡度大;而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海南岛,降水多,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该山体为石灰岩矿山,易出现因水土流失导致的荒漠化,自我修复能力差,故要进行人工修复。第4题,注意修复的目的是使其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体坡度大而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修建退台要考虑收集雨水。第5题,石灰岩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区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故植被要能适应干旱和土壤贫瘠的条件。
【加固训练】 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现有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下图示意坡度与土壤冲刷量的关系。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简述其自然原因。(2)说出Ⅱ坡度范围内土地合理利用方式并简述原因。
【解析】第(1)题,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Ⅱ坡度范围单位时间土壤冲刷量大,若利用不合理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应作为林牧业用地。
答案:(1)水土流失。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2)作为林牧业用地;Ⅱ区域坡度比较陡,开垦为耕地容易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新动向·新情境·新预测
【命题新素材】 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清朝“木兰围场”的设置,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1962年,林业部建立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成为了现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关键词句】高原荒丘、人工森林【命题导向】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人地协调关系的变化等。
【高考新命题】【命题示例】(1)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地区的地表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表现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给材料 我命题——学以致用【我的命题】(3)(选择题或综合题)——————————答案:(1)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地区的地表植被由森林逐渐退化为荒漠。土地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2)人类的乱砍滥伐、过度开垦导致了森林植被的破坏。(3) ——————————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导学思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盐度升高,航道淤塞,水生生物,降低水质,关键能力·层级突破,思路分析,关联2西电东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导学思练,十字路口,莱茵河,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环境恶化,关键能力·层级突破,思路分析,构建模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3课时森林的开发与保护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导学思练,原始森林,自然资源,环境资源,水平衡,很贫瘠,地上植被,2开发计划,关键能力·层级突破,思路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