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地理人教版 一轮复习 课件+学案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球公转运动中的两个“注意点”,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标
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核心
素养
1.区域认知:掌握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及其影响。
2.综合思维:分析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观察昼夜长短变化,解释其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关系。
考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
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图中地球公转是从① 北 (南、北)极上空看的,原因是图中地球公转方向为② 逆 时针,而地球公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③ 一致 。
(2)地球公转轨道是④ 近似正圆 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⑤ 焦点 上。图中能正确表示近日点的是⑥ 甲 ,大约在每年的⑦ 1 月初;正确表示远日点的是⑧ 丙 ,大约在每年的⑨ 7 月初。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年。如果以太阳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 365日5时48分46秒 称为 回归年 。如果以其他恒星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恒星年,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近日点公转速度 最快 ,远日点公转速度 最慢 。从近日点过春分日到远日点,公转速度逐渐 变慢 ;从远日点过秋分日到近日点,公转速度逐渐 变快 。
2.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叫 赤道 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叫 黄道 平面,两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
(2) 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字母是 B ,目前其值为 23°26' 。
(3)由图可知,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是 90° ,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66°34' 。
(4)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往返运动。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如下图所示,请补充完整。
(6)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一个 回归年 。
一、地球公转运动中的两个“注意点”
1.在判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时,不管其公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均为自西向东。当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时,地轴上端指向北,下端指向南;反之,上端指向南,下端指向北。
2.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1)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2)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影响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如下图: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纬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影响
(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纬23°26'之间。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特别提醒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变化,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气候类型也会消失。
考向一 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影响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甲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乙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甲
图乙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特点。图中的天赤道与地球赤道位于同一平面。黄道与地球公转轨道位于同一个平面。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视觉上感觉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当太阳运动到夏至点时,实际上是地球处于夏至日。6月初,地球公转至接近夏至点位置,且距离春分点较秋分点近,故D项正确。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特点。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实际上是地球处于冬至点两侧的对应点,公转速度不同,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不同,日地距离也不同。甲、乙两点位置上,太阳直射地表的纬度相同,所以日出方位相同。故A、B、C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向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地球运动分为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而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黄赤交角来表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答案 C 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各地昼夜等长,也不会有四季变化。
4.若黄赤交角变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减少
B.温带范围变大
C.7月,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变大
D.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增大
答案 C 具体分析如下: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计算
读下图,补充下列内容。
(1)图1太阳直射① 南回归线 (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② 短 夜③ 长 ,纬度越高,昼越④ 短 夜越⑤ 长 ,北极圈内出现⑥ 极夜 ;南半球相反。赤道⑦ 昼夜平分 。
(2)图2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⑧ 昼夜平分 。
(3)图3太阳直射⑨ 北回归线 (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 长 夜 短 ,纬度越高,昼越 长 夜越 短 ,北极圈内出现 极昼 ;南半球相反。赤道 昼夜平分 。
(4)图1→图2→图3,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白昼逐渐变 长 ,由最 短 变为最 长 ,黑夜逐渐变 短 ,由最 长 变为最 短 ;南半球相反。
一、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变化中的“看”与“定”
(1)看“位置”,定状况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2)看“移动”,定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日期上,越接近春秋二分日,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如下图所示:
规律总结 (1)太阳直射点直射某地(除赤道外),该地昼长夜短,但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2.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对应关系(北半球)
时间
春分日
夏半年
秋分日
冬半年
昼夜状况
昼=夜
昼>夜
昼=夜
昼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0.4 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新高考专用),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2章 第3讲 课时10 昼夜长短的变化(含解析),共10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7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含解析),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