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二年级 第二学期12.1曲线和方程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二年级 第二学期12.1曲线和方程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讲解新课,讲解范例,课堂练习,小结 ,课后作业,板书设计,课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 题:7.5曲线和方程(三)教学目的:1.会根据已知条件,求一些较复杂的曲线方程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找出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点随点动型的轨迹方程的求法(相关点法)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求简单的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二、讲解新课:求简单的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5)可以省略不写,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予以说明另外,根据情况,也可以省略步骤(2),直接列出曲线方程三、讲解范例:例1 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个点到A(0,2)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分析:这条曲线是到A点的距离与其到轴的距离的差是2的点的集合或轨迹的一部分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MB⊥轴,垂足是B,那么点M属于集合P={M||MA|-|MB|=2}即 =2整理得 , ∴因为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y>0,虽然原点O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是: (≠0) 它的图形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例2 在△ABC中,已知顶点A(1,1),B(3,6)且△ABC的面积等于3,求顶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顶点的坐标为,作H⊥AB于H,则动点C属于集合P={|},∵∴直线AB的方程是,即.∴|CH|=化简,得|-3|=6,即-9=0或+3=0,这就是所求顶点的轨迹方程.点评:顶点的轨迹方程,就是定直线AB的距离等于的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3 已知△ABC,,第三个顶点在曲线上移动,求△ABC的重心的轨迹方程解:设△ABC的重心为,顶点的坐标为,由重心坐标公式得代入得3,即为所求轨迹方程说明:在这个问题中,动点与点之间有关系,写出与之间的坐标关系,并用的坐标表示的坐标,而后代入的坐标所满足的关系式化简整理即得所求,这种方法叫相关点法四、课堂练习:1.在△ABC中,B、C的坐标分别是(0,0)和(4,0),AB边上中线的长为3,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分析:依题意画出草图,然后设A点坐标为,从而可用表示出AB的中点D的坐标,然后按照求曲线方程的步骤进行求解解:设A点的坐标为,则AB的中点D的坐标为()由题意可得|CD|=3即整理得∵A、B、C三点要构成三角形,∴A、B、C三点不共线,即点A不能落在轴上,∴点A的纵坐标≠0 ∴所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为: (≠0)结合学生所做讲评,并强调要注意检验方程的解与曲线上点的坐标的对应关系,要结合实际意义2.已知定点A(4,0)和圆上的动点B,点P分AB之比为2∶1,求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设点P,B,由=2,找出与的关系利用已知曲线方程消去,得到的关系 (这种方法叫相关点法) 解:设动点P及圆上点B∵λ==2,代入圆的方程,得即 ∴所求轨迹方程为:3.过不在坐标轴上的定点M任作一直线,分别交轴、轴于A、B,求线段AB中点P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设线段AB的中点为P,作MC⊥轴,PD⊥轴,垂足分别为C、D,则:CM=,OC=,DP=,OD=DB=∵MC∥PD,∴△MBC∽△PBD∴即(x≠0, y≠0)故所求轨迹方程为:解法二:设点A(,0),B(0,)则线段AB的中点P的坐标满足∵B、M、A共线,∴ ,∴,得由,得解法三:设线段AB的中点为P,过点M的直线方程为:则A(-,0),B(0,),∴中点P的坐标为:,消去k得所求方程为:五、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对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步骤更加清晰和熟练,而且要注意所求曲线方程的纯粹性和完备性 六、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略)八、课后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二年级 第二学期12.1曲线和方程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讲解范例,课堂练习,小结 ,课后作业,板书设计,课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高中二年级 第二学期12.1曲线和方程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用具准备,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高中二年级 第二学期13.1复数的概念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授课,例题,作业 同步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