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3.2《独立性检验》(一) 教案 (北师大选修2-3)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24817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数学:3.2《独立性检验》(一) 教案 (北师大选修2-3)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24817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数学:3.2《独立性检验》(一) 教案 (北师大选修2-3)
展开一、基础知识运用(共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喟(kuì)然长叹 举一返三 暴虎冯(pínɡ)河 祸起萧墙
B屏(pínɡ)气凝神 发奋忘食 箪食(sì)瓢饮 循循善诱
C粢盛(chéng)既洁 礼崩乐坏 斐(fěi)然成章 文质彬彬
D色厉内荏(rěn) 耰而不辍 曲肱(hónɡ)而枕 杀身成仁
2、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 且而从辟人之士也
B.由也好勇过我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 莫春者,春服既成 无欲速,无见小利
D.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3、选出下列划横线之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
A、风乎舞雩 B、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C、饭疏食饮水 D、约我以礼
4、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思而不学则殆 (通“怠”,懈怠) B、恭而无礼则劳(劳累、辛苦)
C、小人之过必文(掩饰) D、就(接近,靠近)有道而正焉
5、选出下列各项中不全是古今异现象的一项 ( )
A、①子路问成人 ②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B、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②颠沛必于是
C、①至于他邦 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①子路从而后 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6、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子之武城
A、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B、非其鬼而祭之
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D、先生将何之
7、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未知,焉得仁 ②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③为国以礼 ④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仁以为己任。
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D、孟子遇于石丘
二、文言诗文阅读鉴赏(共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9.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谆谆然命之乎 命:命令
B.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示:显示
C.践天子位焉 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 受:接受
10.下面的句子,加点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此之谓也
B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C 谆谆然命之乎 夫然后之中国
D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11.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 此之谓也
D.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共12分)
舟中二首 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2.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13.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经典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①颜渊喟然叹曰:“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②子曰:“岁寒, 。”
③子曰:“ ,则远怨矣。”
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不亦重乎?”
⑤孟子曰: “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⑥ ,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⑦(孟子对齐宣王)曰:“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每题3分)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4.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15.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1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共16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①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②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③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④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⑤“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皙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⑥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⑦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⑧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7.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18.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4分)
19.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3分)
20.“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5分)
五、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的眼睛和耳朵,是为认识别人、倾听别人;我的脚,是为走近别人;我的手,是为帮助别人、牵引别人;我的脑子,是为造福别人;我的心,是为体贴别人、爱别人……是啊,“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生活中,没有人能单独生存,没有谁离得开别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又该怎样对待别人呢?
要求:请以“自己和别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先秦诸子选读(选修)检测试卷
参考答案
15. C (C项“过犹不及”能够体现出中庸的思想,但不能说“中庸就是‘过犹不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16. D (A项:曲解了原文,“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但他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B项:“所有事情都有限度”与原文不符,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应为“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 C项:首先缺少前提“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只有……才”的表述太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