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策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设计
学校 |
| 学科 | 地理 | 年级 | 初一
| |
课题 | 世界的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 教师 |
| |||
教学目标 | ||||||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1.教材分析: 《世界的气候》这一节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又是《世界的气候》的重点和难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力求讲透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五带知识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但是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仍然难以理解;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对于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理解到位,但对于海陆位置对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理解不透彻;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学习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虽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但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较难理解。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比较抽象,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以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实验和举实例等教学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的具体目标: 1.举例分析说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结合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策略: 以烟台和威海被称为“雪窝子”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三个实验探究,直观的认识不同纬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陆地和海洋温差的大小比较和空气上升遇冷成云致雨,从而更好地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开放式 导入
| 这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虽然是小雪,但是同学们也很开心,而烟台、威海却下了大到暴雪,烟台和威海被称为“雪窝子”,降雪比东北还要多,为什么有的地方降雪多,有的地方降雪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 学生观看烟台、威海雪后的场景照片,和我们这里形成对比,并思考烟台、威海为什么被称为“雪窝子”?为什么烟台、威海降雪比淄博多? | 以烟台和威海被称为“雪窝子”入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
核心过 程推进
| 温故知新 多媒体出示问题:下列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昆明四季如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明天大风降温 淄博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漠河长冬无夏 今天阳光明媚 教师归纳并板书: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影响气候也就是影响气温、降水或者气温和降水。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 探究问题: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思考:同一经度为什么会形成从热带、温带到寒带的气候类型。 进一步引导: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纬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过程: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以太阳直射赤道为例,观察手电筒分别照射赤道、30°N和60°N时的光圈大小和光的亮度,并完成记录。 教师点拨,并借助放大镜聚光点燃火柴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照射面积小、光束集中时,气温高。 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由现象形成理论知识。 受( )因素的影响, A处纬度低,接受的太阳光热( ),气温( )。 B处纬度高,接受的太阳光热( ),气温( )。
前后呼应,总结应用:运用所学解决同一经度形成从热带、温带到寒带不同的气候类型的原因,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海陆位置 探究问题:同一纬度位置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它们在降水、气温年较差方面有什么不同?影响因素是什么?
进一步实验探究陆地和海洋的温差大小。
实验仪器:两个烧杯,一个装有100ML水,一个装有等体积沙土,酒精灯、铁架台等加热仪器,温度计。 实验过程: ①测量烧杯里水和沙土的起始温度。 ②把两个烧杯放在铁架台上加热,并测量时事温度,观察温度的升高状况,三分钟后同时读出水和沙土的温度。 ③把两个烧杯放在室外进行冷却。 ④测量冷却后的温度。 进一步总结实验结论:距海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据海远,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 学以致用:读下图哪儿的年较差最大或最小?影响因素是? 教师点拨:欧洲因为从沿海到内陆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大变大,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也是越来越厚。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形 出示三幅图:乞力马扎罗山山脚和山顶景观图,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植被覆盖情况图。 教师点拨: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进行实验验证:空气中的水分遇冷会凝结成水滴。一个烧杯加入100ML冰水,一个烧杯加入100ML常温水,观察烧杯壁有无水珠。
总结归纳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是怎样影响的。
检测提升 出示不同表情的笑脸,笑脸对应设置不同难度的检测题。 |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回答,并进一步分析描述气候的句子:气候从哪些方面来描述?
学生初步思考,并作出判断。
学生观察实验,并完成实验探究一记录表,并依据生活经验推测赤道、30°N和60°N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实验完成后学生通过展示台展示自己实验结论。
学生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小组互动交流。 明确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解决一开始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三地的降水、气温年较差的差异与所处位置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可能的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实验,并完成实验探究二的记录表。通过计算水和沙土加热和冷却后的温差,直观地感受陆地和海洋的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并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读图分析,并回答展示。
学生自主观察三幅图:分析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手擦拭烧杯壁感受水珠。
根据多媒体的提示,进一步总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各组自愿选择笑脸,并完成笑脸对应的检测题 |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虽然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接触过地球上不同地区获得太阳光热不同,但仍然理解不到位,所以设置实验探究,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和生活经验理解,更直观,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总结归纳提升。
总结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对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多少易于理解,但是对于海陆位置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较难理解,所以设置实验探究陆地和海洋的温差大小。
总结归纳提升。
总结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根据爬山的经历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但是对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生活中接触较少,较难理解。通过图片展示直观现象,大胆猜测,并进行试验验证,帮助学习理解。 通过总结形成理论体系。 通过检测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 |||
开放式延伸
| 收尾呼应,学以致用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据图回答烟台和威海降雪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
学生思考,小组内探讨交流,并回答。 | 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
板书设计 | 气温 纬度因素 气候 海陆因素 降水 地形因素 |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复习目标,学法建议,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