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课时安排,课型,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能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能够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2、能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3、能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会判断坡度的陡缓。4、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过程和方法:1.通过学生用陶泥制作山体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2.通过教师微课示范、学生绘制、课堂展示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探究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的基本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和亲自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三、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微课(认识山体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2xue平台、陶泥、刻刀、土豆做的山体模型学生:预习课本23-27页,准备彩笔、白纸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展示各类地形景观照片)从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千姿百态高低不平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现出来呢?我们常用等高线地形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的判读。【设计意图】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造成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探究一:自主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要想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个高度: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请同学们自学课本23页,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时间3分钟。相信大家对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教师点拨: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4000多米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二:我来体验---山体部位名称通过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高低起伏。对于山体而言,它有哪些具体部位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山体的形态。(微课:认识山体部位)相信大家对山体的不同部位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制作一座山。要求模型必须具备: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地表形态。时间4分钟,现在开始。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手机拍学生模型照片通过12xue平台上传到电脑上用电子白板显示、小组派代表指图给大家说山体部位)【设计意图】通过微课给学生介绍山体部位,学生能够获得最直观地感受,比用文字和图片来描述效果好。看完微课后学生亲手制作山体模型,激发兴趣,实现从抽象到身边具体地理事物的转换,给学生最直接的学习体验。探究三:我来操作---等高线地形图1、学画等高线地形图(观看微课、动手操作)我们把山体投影到平面上需要借助等高线。等高线是怎样得到的呢?以这幅图为例,我们在海拔100米的地方点上点,再用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形成了100米等高线。同理,我们可以得到110、120、130米的等高线。我们怎样得到自己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呢?我们需要用到我们的秘密武器土豆。(微课: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下面给大家7分钟的时间按照老师微课的步骤完成自己小组的山体模型等高线。强调:画等高线地形图时一定要定位。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们的成果?(土豆山体模型和画出的等高线地形图一起拍照,照片通过12xue平台上传到电脑上电子白板显示,学生上讲台指图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引导追问补充)【设计意图】先通过动画演示得到等高线的概念,又通过录制的微课演示如何绘制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学生亲自绘制自己小组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地形与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联系,实现立体模型与平面图形之间的思维转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其实用学生自己制作的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效果更好,但制作山体模型的材料切割容易变形,故换成更好操作的土豆模型。)2、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在模型中这里是什么山体部位?(山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哪里是山峰?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等高线闭合,一个个圆)它的数值是如何变化的?(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在模型中这里是什么山体部位?(鞍部)在模型中这里是什么山体部位?(陡崖)这里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重合)在模型中这里是什么山体部位?(山脊)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在模型中这里是什么山体部位?(山谷)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观察模型与等高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学生自己上台分析本组绘制的等高线,其他同学点评,教师点拨、启发、纠正,并给予评价总结。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学生在亲自体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后,对照山体模型,更容易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体部位。 3、难点释疑:山脊和山谷、陡坡和缓坡(图上演示、动手演示、实际应用)山谷和山脊的等高线地形图很相似并且比较难区分,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大家看箭头,山脊等高线弯曲最大部分是向方向变化?(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大家看右图,图上只有山谷吗?(还有山脊)(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画出右图的山脊线)在地形图上,沿着山坡从山顶到山脚把等高线弯曲最大的部位用线连接起来,这就是山脊线。在地形图上,沿着山谷把等高线弯曲最大的部位用线连接起来,这就是山谷线。请同学们拿出左手握拳,假设我们的手指是山脊,指缝是山谷。如果我们在手的上方洒水,水会顺着哪里流下来?(指缝)山谷通常是集水的地方,往往形成小溪或河流。山脊通常是一座山的分水岭。这幅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山谷和山脊吗?在哪里?(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画出山脊线)我们再看这两个山坡。A、B同是山坡,这两坡等高线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等高线度数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不同点:A坡缓,等高线稀疏;B坡陡,等高线密集。)假如我们要爬这座山,M、N两条路线, 哪条路线更容易? 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课件演示,学生对照教师展示的山体模型,自己总结山谷山脊、陡坡缓坡等高线地形图的异同,其他学生评价,突破了本课难点。通过握拳演示,理解山谷是集水线,山脊是分水岭,给学生最形象直观地感受。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俗话说,学以致用。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际问题来检测一下这节课掌握了多少。1、 指出数字所代表的山地部位名称。2、 估算C的海拔范围。A、B的相对高度。3、 如果要进行攀岩运动,可以选择哪个地方?为什么?4、 某徒步旅行者在此山区迷路,当他发现一条小溪时,果断沿着小溪向下游前进,摆脱困境。请解释这种做法的合理性。【设计意图】第一二题是为了强化本节学习内容和检验学习效果。第三四五题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对学生学习技能的拓展和巩固。课后拓展探究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着色随地势变化的规律并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当堂练习,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