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B必修22.2.1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教学设计
展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
人教B版 必修2
§2.2.1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概念.
(2)理解掌握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过两点直线的斜率公式.
(3)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联系、转化、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直线的斜率概念,探索如何通过两点求直线的斜率公式.
难点:斜率的几何意义,即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相互关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主要采用阅读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鼓励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捕捉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使学生从懂到会到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程序】
教学 环节 | 教学过程 | 师生 互动 | 设计意图 | ||
新 课 导 入
| 展示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名言: 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探究发现. | 教师多媒体展示名人语录 | 通过声情并茂的激励语,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自主探索,大胆尝试! | ||
概
念
探
究
(一)
|
自 学 阅 读
|
学生阅读课本第74页 自主探究直线方程的概念 | 学生尝试自读自悟,教师调控阅读时间
|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被动单纯的听讲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己阅读实践中进行自悟. | |
概
念
形
成
|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问题1:本部分内容阐述了哪些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些概念的? 一.强调直线方程的概念: 1.直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2.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两者缺一不可. 二 学生可能会发现:有的方程不一定是函数,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如,教师指出,用函数表示直线不全面,用方程更全面 | 学生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 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层层深入,与学生共同体会概念的严谨,感受学习的乐趣。 | ||
概
念
深
化 | 思考:如图,(1)直线的方程是吗?为什么? (2)直线的方程是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 (1) 不满足直线上所有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2) 不满足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 所以均不是该直线的方程
| 学生思考讨论,生生互动,师互动,教师多媒体展示结果
| 加深对直线方程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明确,概念的两部分缺一不可.
| ||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 | 师生 互动 | 设计意图 | ||
概
念
探
究
(二) |
自 学 阅 读 | 如何通过方程研究直线的问题,我们需要哪些工具? 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第75页内容
| 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 | 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 |
概
念
形
成 |
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概念?(斜率和倾斜角). 问题2:能谈谈你对斜率的认识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直线斜率的定义,以及已知直线上两点,如何求斜率的公式. 教师进一步引导:两点间斜率公式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一)垂直于x 轴的直线无斜率 (二)斜率公式与直线上点的位置无关,学生一般会想到用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来证明该问题,此处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三)斜率的几何意义
思考:关于斜率,你还有其它认识吗? 这是一个发散性问题,学生一般会联系物理学中,速度就是斜率,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斜率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
问题3:反映直线倾斜程度的量,除了代数角度的斜率,还有别的量吗?请一名同学谈谈对倾斜角的认识.
学生回答得出倾斜角的定义和范围
|
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关于对斜率公式的注意事项,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完善总结。引导他们在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
以问题研讨的形式替代教师的讲解,分化知识点、解决重点,给学生“数学创造”的体验,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强化对斜率的理解.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解决问题,充分体会成功的愉悦.
思考题是发散性问题,鼓励学生注意学科间以及所学知识前后的联系.
| ||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
| 师生 互动 | 设计意图
| ||
概
念
探
究
(三)
|
问题4: 斜率与倾斜角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反映了直线的倾斜程度,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可能发现以下思路 思路一: 特值验证:已知AB C,D E, F求直线AB,AC,AD,AE,AF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并观察出倾斜角随斜率变化的情况.
思路二: 以斜率为正值的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为例,分别取两点,使得⊿x相同,比较⊿y的大小关系,进而判断斜率大小,再观察倾斜角的大小,进而得出结论.
教师提供思路三 : 教师演示几何画板作出的动画.
思考:斜率与倾斜角之间还有别的关系吗? 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直角三角形知识回答:在倾斜角为锐角情况下,斜率等于倾斜角的正切值. 教师补充:钝角情况同样适用,但目前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关于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我们将在必修4中再次讨论. |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可请小组代表到讲台讲解,教师及时点评补充,最后教师可借助动画展示,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
|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自主探索,自由想象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和失败的情感体验,深刻地领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种特值验证方法学生容易想到,第二种方法体现了斜率公式的应用,第三种动画演示可以使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 通过讨论交流演示,层层深入,突破本节课难点.
| ||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 | 师生 互动 | 设计意图
| ||
知
识
应
用
| 1.求下列直线的斜率 (1) (2) (3)已知直线上两点 2.求斜率为且过点(2,)的直线方程,并画出图象 3.判断正误: (1)任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也都有斜率 (2)直线的倾斜角越大,斜率也越大 (3)平行于x轴的直线的倾斜角是或 4. 如图所示,直线的斜率分别为,则:( )
D
| 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做好课堂巡视,加强对学生个别指导.
| 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第一题总结求直线斜率的方法,第二题总结已知斜率和一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为下节研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做好准备.第三题是概念辨析,第四题体现本节课难点,考察直线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问题由学生解决,解题后的反思总结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作出补充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 ||
课
堂
小
结 | 知识上: 1.直线方程的概念 2.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3.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方法上: 数形结合的思想 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探究 |
一名学生小结其他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完善.
| 让学生大胆发言,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及时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阅读思考,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 ||
作业 | 必做题:课本p76练习A ,B 选做题:.研究魔术师的地毯问题 | 分层次布置作业 | 布置作业避免一刀切,使学有余力的同学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 ||
板书设计
课题 一. 直线方程的概念 三 斜率与倾斜角关系 例题
二. 斜率 倾斜角 |
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32.1.1简单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32.1.1简单随机抽样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本课教学内容的本质,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问题诊断,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预期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32.1.1简单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32.1.1简单随机抽样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支持条件,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31.1.1算法的概念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31.1.1算法的概念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教学基本流程设计,教学过程,目标检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