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建湖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人教版
展开1. 绿色化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C.加速石油的开采,可以快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D.为了防止水污染,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2.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B.倾倒液体
C.稀释浓硫酸D.点燃酒精灯
3. 下列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物质是( )
A.盐酸B.氢氧化钠C.石灰水D.氨水
4.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5. 四氯化钛(TiCl4)中氯元素为−1价,则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A.−4B.+1C.+4D.+2
6. 如图是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关于硼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B.是非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D.元素符号为B
7. 下列相关说法中用粒子的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8. 有甲、乙、丙、丁四种颗粒大小相同的金属,分别投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只有乙、丙表面有气泡产生,且丙产生气泡较快。再将甲投入丁的化合物溶液中,甲的表面有丁析出。则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
A.甲>乙>丙>丁B.丙>乙>甲>丁
C.丙>乙>丁>甲D.丁>甲>乙>丙
9. 某种药物的化学式为C6H9O6N,下列有关该药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四种元素组成B.相对分子质量为191
C.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D.1个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10. 硝酸银受热时会发生如下反应:2AgNO3△2Ag+2X↑+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是( )
A.N2OB.NO2C.N2O5D.NO
11. 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12. 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因此该反应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3.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B.BC.CD.D
14. 下列图象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红磷与足量的O2充分反应
B.铁与一定量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C.将高锰酸钾固体充分加热
D.分别向两支装有等质量锌和铁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15.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1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 4:1
D.物质Y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40分。)
生活处处有化学。
(1)加碘食用盐中的“碘”指的是________(填“单质”、“元素”、“分子”);
(2)可用于冰箱除异味的物质是________;
(3)石油是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4)家用铁锅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合金。
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CO2,为了便于及时添加液体药品,应选用发生装置________(填“A”或“C”)。装置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下的目的是________,收集装置选用________(填装置序号),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从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填装置序号)。
(4)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还可以利用装置________(填装置序号)收集。当导管口气泡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开始收集。如果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这种装置收集氧气时应注意________。
溶液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填字母)。
A.高锰酸钾B.汽油C.白糖D.面粉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填字母)。
A.烧碱B.硝酸铵C.氯化钠
(3)如图1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___(填“甲”或“乙”)。
②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字母)。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C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③将t2∘C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___乙(填“<”“=”或“>”)。
2020年我国高铁总里程将突破3万公里,提前一年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宏伟目标。
(1)动车电路中的导线大多选用铜制造的,这是利用了铜的________性。
(2)动车表面喷漆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壳腐蚀,其原理是________。
(3)铁路焊接的原理为:高温下,铝与氧化铁(Fe2O3)反应得到熔融的铁与氧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反应。
(4)某工厂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铜废料按图进行回收并合理应用:
①步骤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古代“湿法冶金”的原理与图中步骤________(填“Ⅰ”“Ⅱ”或“Ⅲ”)的反应原理相同。
③从“不溶物A”中提纯铜单质可用的方法有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1)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成分提出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猜想不合理的有( )(填字母)。
A.C和COB.只有CO
C.CO和O2的混合气体D.只有CO2
(2)小明猜想容器中的气体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小强猜想可能是CO2和O2的混合气体。小明和小强均开展了以下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1】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
(2)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装置D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实验探究2】小强把小明实验中的氧化铜换成了铜丝网,并去掉E装置验证其猜想。若小强的猜想成立,则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反思交流】有同学认为,小强应先通入容器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________。
【拓展延伸】若反应前容器中碳粉的质量为6g且小明的猜想成立,则容器中氧气质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建湖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
【答案】
C
【考点】
绿色化学
【解析】
A.根据低碳生活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B.根据可降解塑料能减少白色污染分析;
C.根据石油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判断;
D.根据防治水体污染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
A.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能有效减少污染,故正确;
B.使用可降解塑料,能使塑料较快分解,从而减少白色污染,故正确;
C.加速石油的开采,会增大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故错误;
D.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水体污染,故正确。
2.
【答案】
D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
常用加热仪器、夹持仪器、辅助仪器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
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3.
【答案】
A
【考点】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故选项错误。
C、石灰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故选项错误。
D、氨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
【答案】
A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主要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故选A。
5.
【答案】
C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物质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氯元素显−1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1)×4=0,则x=+4。
6.
【答案】
A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硼,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为B,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7.
【答案】
D
【考点】
溶液的形成过程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之间间隔变小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D、汽油可除去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8.
【答案】
B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可确定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
由题意可知,甲、乙、丙、丁四种颗粒大小相同的金属,分别投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由乙、丙表面有气泡产生,且丙产生气泡较快,可推出丙的活泼性大于乙,且都大于甲、丁;由将甲投入丁的化合物溶液中,甲的表面有丁析出,说明了甲的活泼性大于丁。由此可得出甲、乙、丙、丁四种的金属的活泼性大小是:丙>乙>甲>丁。所以B正确,A、C、D错误。
9.
【答案】
C
【考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解析】
A、根据某种药物的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1个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某种药物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9+16×6+14=191,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6)≠1:1,故选项说法错误。
D、1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则1个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
【答案】
B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gNO3△2Ag+O2↑+2X↑,推断反应中生成物X的分子构成,根据分子的构成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gNO3△2Ag+O2↑+2X↑,可得知反应前后各原子的个数为:
反应前 反应后
银原子 2 2
氮原子 2 0
氧原子 6 2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生成物X的2个分子中含有2个N原子和4个O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N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NO2;
11.
【答案】
C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
A、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相当于稀释了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D、由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出所需水的质量,由所需水的体积判断所需量筒的量程。
【解答】
A、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氮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硝酸钾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硝酸钾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存放,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相当于稀释了溶液,所得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称取氯化钠50g×15%=7.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水的质量为50g−7.5g=42.5g(合42.5mL),应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
【答案】
A
【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
氧化物的概念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解析】
A、根据原子的特点考虑本题;
B、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去判断是否属于氧化;
C、根据常见的带电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D、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由于反应速率过快,实验室不选用碳酸钠来制取二氧化碳.
【解答】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正确;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错误;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电子、质子等,错误;
D、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由于反应速率过快,实验室不选用碳酸钠来制取二氧化碳,错误。
13.
【答案】
D
【考点】
硬水与软水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物质的鉴别、推断的综合应用
实验方案的评价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解析】
A、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B、加入肥皂水,如果产生泡沫,是软水,如果产生浮渣,是硬水;
C、实验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稀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解答】
A、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加入肥皂水,如果产生泡沫,是软水,如果产生浮渣,是硬水,因此加入肥皂水可以检验软水和硬水,但是不能软化水,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一步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氢元素,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分别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的是铁粉,无明显变化的是碳粉,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14.
【答案】
B
【考点】
实验与图像的综合应用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红磷和足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红磷的质量会减小到零,故A错误;
B.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大于生成的硫酸亚铁的质量,所以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故B正确;
C.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先减小,然后不变,故C错误;
D.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是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质量多,故D错误;
故选B。
15.
【答案】
D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反应类型的判定
【解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
A、m=2+1+16+16−14−8−12=1,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后X质量增大,是生成物,Z、W质量减小,是反应物,即Z、W反应生成X,是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16−8):(16−14)=4:1,该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Y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是催化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40分。)
【答案】
元素
活性炭
不可再生
是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元素的概念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解析】
(1)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解答;
(2)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解答;
(3)根据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进行解答;
(4)铁锅是铁的合金。
【解答】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加碘食用盐中的“碘”指的是元素;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活性炭可用于冰箱除异味;
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家用铁锅是由生铁制成的,生铁属于铁的合金。
【答案】
试管
A,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E,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木条熄灭,气体集满
2H2O2MnO22H2O+O2↑,B
F,瓶内留有少量的水
【考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选取方法
常见制取气体的选取方法
【解析】
(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
(2)根据装置特点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的注意事项回答此题;根据二氧化碳性质选择收集装置;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装置特点选择发生装置;
(4)根据氧气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根据铁丝燃烧生成固体产物温度较高回答此题。
【解答】
①为用于加热的试管;
故答案为:试管。
便于加入液体,需要随时可以加入液体,而长颈漏斗可以随时加入液体,进入锥形瓶内,参与反应,所以选择A;若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生成的气体可以通过长颈漏斗逸出装置,而不被收集,应从将长颈漏斗下端浸于液面以下,保证气体不从长颈漏斗逸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选用向上排空法收集,因此选择E;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观察是否熄灭,判断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故答案为:A;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E;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木条熄灭,气体集满。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B装置带有分液漏斗,分液漏斗带有活塞开关,通过活塞开关可以控制加入液体的量,从而控制了反应物浓度,控制了反应速率,并能节约药品;
故答案为:2H2O2MnO22H2O+O2↑;B。
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选择F;铁与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固体四氧化三铁,温度较高,不得直接接触瓶底,避免集气瓶炸裂,因此可以在集气瓶内留有少量的水;
故答案为:F;瓶内留有少量的水。
【答案】
C
A
乙,B,28.6%,>
【考点】
溶液的相关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解析】
(1)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进行分析;
(3)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
高锰酸钾溶于水得到紫色溶液,汽油、面粉难溶于水,白糖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故选:C;
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故选:A;
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乙;
②t1∘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t2∘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中溶剂都是10g,溶质分别是10g、20g、30g,所以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B,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固体质量变成55g,恢复到t2∘C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g140g×100%=28.6%;
③将t2∘C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C,甲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应该按照t2∘C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故答案为:(1)C;(1)A;(2)①乙;
②B,28.6%;
③>。
【答案】
(1)导电
(2)隔绝氧气和水
(3)2Al+Fe2O3====高温2Fe+Al2O3,置换
(4)①2Cu+O2====高温2CuO,②Ⅲ,③用磁铁吸引(合理即可)
【考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反应类型的判定
【解析】
根据金属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1)电路中的导线选用铜制造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2)动车表面喷漆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壳腐蚀,其原理是为了隔绝氧气和水。
(3)高温下,铝与氧化铁(Fe2O3)反应得到熔融的铁与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高温2Fe+Al2O3,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4)①步骤Ⅰ是铜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高温2CuO;
②古代“湿法冶金”的原理与图中步骤Ⅲ的反应原理相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铜和硫酸亚铁溶液;
③从“不溶物A”中提纯铜单质,就是除去铁,因此可以利用磁铁吸引的方法。
【答案】
A,C
吸收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红棕色固体变黑色,Fe2O3+3CO2Fe+3CO2,铜丝网变黑色,空气中含有氧气,加热时空气中的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影响对氧气的检验,大于8g,小于16g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
【提出猜想】
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1】
(1)装置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2】
高温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反思交流】
这样修改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氧气,加热时空气中的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影响对氧气的检验。
【拓展延伸】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
A.C是固体,该选项猜想不正确;
B.气体可能只有CO,该选项猜想正确;
C.高温条件下,CO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猜想不正确;
D.碳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只有CO2,该选项猜想正确。
故填:AC。
【实验探究1】
装置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故填:吸收二氧化碳。(1)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装置D玻璃管中,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红棕色固体变黑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CO2Fe+3CO2。
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红棕色固体变黑色;Fe2O3+3CO2Fe+3CO2。
【实验探究2】
若小强的猜想成立,高温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是铜丝网变黑色。
故填:铜丝网变黑色。
【反思交流】
这样修改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氧气,加热时空气中的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影响对氧气的检验。
故填:空气中含有氧气,加热时空气中的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影响对氧气的检验。
【拓展延伸】
碳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C+O2CO2,
12 32
6g 16g
2C+O22CO,
24 32
6g 8g,
若反应前容器中碳粉的质量为6g且小明的猜想成立,则容器中氧气质量的取值范围是大于8g,小于16g。
故填:大于8g,小于16g。相关说法
解释
A
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液氧
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B
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D
汽油可除去油污
汽油具有乳化作用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中的少量CO2气体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生活中将硬水软化
加肥皂水,观察是否有泡沫
C
验证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内壁附着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
D
鉴别碳粉和铁粉
取样,分别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2
m
8
14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9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