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 观潮教案设计
展开
1 观 潮
本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最后写潮头奔腾西去的情景,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字、词、句。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 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好句子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由于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所以在教学时,可以按照“初读——研读——熟读” 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以“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体会江潮的变化,体会观潮者心情的变化, 进而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特。
【知识与技能】
-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3~4 自然段。
-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大潮的壮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重点
-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3~4 自然段。
-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难点
-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 课时
第一课时
-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重点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难点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谈话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观潮.(cháo) 屹.立(yì)
浩.浩荡荡(hào) 山崩.地裂(bēnɡ)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翻滚
的情景。
-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以下内容。(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 梳理文章结构。
(1)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讨论并明确:作者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
(2) 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全文,写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
第三部分(第 3~4 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第四部分(第 5 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 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描写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 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 2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 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 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薄雾。”(板书:江面宽阔 薄雾笼罩)
“横卧”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横着躺下或趴下。把钱塘江当作人来写,既写出了江面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
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
(3)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这里对人们神态、动作的刻画,衬托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 教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
- 重点预习课文第 3~4 自然段。
- 搜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观 潮
潮来前:平静→江面宽阔 薄雾笼罩第二课时
-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难点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一、复习导入
学生阅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后的景象。二、精读课文第 3~5 自然段
- 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 3~4 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 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明确:午后一点左右。
教师指导: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表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 第 3、4 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第 3 自然段:远处;第 4 自然段:近处。
(3) 第 3 自然段写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明确:第 1~3 句为第一层,第 4 句为第二层。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4) 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表现?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大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有怎样的反应?
讨论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③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风平浪静)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
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白线”指潮水,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说明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⑥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明确:人群又沸腾起来。
老师总结:第 3 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 4 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5) 边读边想象画面,思考: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如千万匹战马飞奔。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然后才看到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明确:因为浪潮的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江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描写了江潮浩浩荡荡奔涌而来的壮观景象,写出了江潮气势之盛。
④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
(山崩地裂)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
老师总结:第 4 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6) 小结第 3~4 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 潮去后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文中表现潮去后景象的关键词句。
明确: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了平静。 (2)这时江面恢复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 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 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 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三、借助诗歌,加深理解
课后第三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写的也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下面让我们来比较阅读。
- 自由朗读这首诗,相互讨论交流,明确诗意。
明确: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 将其与课文对照,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汇报成果。
小组一:诗中“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的是潮来的时间及其声响、气势。对应课文中的“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堵两丈 多高的水墙”等句子。
小组二:诗中“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写的是大潮退去的情景, 对应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潮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
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观 潮
潮来时:雄伟→万马齐奔 山崩地裂潮去后:汹涌→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学时,我以“观潮”为线索,并围绕它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本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突出朗读训练。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分部分讲解,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学习各个部分时我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提问,很好地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内容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语文人教部编版1 白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1 白鹭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年级上册16 麻雀教案: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册16 麻雀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写信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写信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