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检测: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检测题2
展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江入海口,为我国最早的跨海梁式花岗岩石桥(下图)。古人采用“涨舟弦牵”的浮运架桥法,将每每块重达几十吨的石梁架设在桥墩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洛阳桥选用花岗岩石材建造的主要原因是( )
A.抗震性强 B.抗蚀性强 C.原料丰富 D.美观优雅
2.推测古代“涨舟弦牵”的浮运架桥法原理是( )
A.涨潮运石梁,退潮架石梁 B.涨潮和退潮运石梁 C.退潮运石梁,涨潮架石梁 D.涨潮和退潮架石梁
3.洛阳桥桥墩呈尖劈船型主要是为了( )
A.提高河流通航能力 B.减少河口泥沙淤积 C.减缓水流保护桥墩 D.缓解河口洪涝灾害
读下图所示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疆塔里木盆地某地②甘肃敦煌某地③法国大西洋沿岸某地④西藏怒江沿岸某地
4.组成物质及起伏状态与其他三种明显不同的地貌景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地貌景观④属于( )
A.风力堆积地貌 B.风力侵蚀地貌
C.冰川侵蚀地貌 D.流水侵蚀地貌
6.四幅地貌景观照片,需要拍摄者在高达40℃的高温环境中拍摄的是( )
A.图①和图③ B.图②和图④ C.图①和图② D.图③和图④
丹霞地貌是以陆相沉积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构成峡谷的谷壁。美国犹他州西南部的宰恩国家公园是美国西部中生代红层的典型代表,公园内地质构造较稳定、褶皱较少、断层不发育,岩层产状以近水平为主,以石英砂岩为主,质地均一,以红色细砂—粉砂岩为主,在宰恩峡谷的崖壁上发育有大量的壁龛(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洞穴和凹坑)。下图示意宰恩峡谷区位置(虚线区域为峡谷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干旱的沉积环境有利于风沙沉积,形成红层地貌。该公园干旱环境形成的前提是( )
A.板块挤压,内华达山脉隆起 B.气候变化,常年受副高控制
C.人类影响,植被遭破坏严重 D.火山爆发,熔岩覆盖面积大
8.该公园的山峰最可能是( )
A.平顶方山 B.断块山 C.锥形火山 D.褶皱山
9.壁龛的成因是( )
A.冰川刨蚀 B.流水侵蚀 C.风蚀作用 D.板块挤压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关于该地沙丘形成原因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风力搬运、堆积作用②海浪侵蚀、搬运作用③流水堆积作用④海浪堆积作用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
11.塑造该地三角洲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风力堆积作用②海浪侵蚀作用③流水堆积作用④风力侵蚀作用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目前中国大地上已经挖掘出了许多恐龙化石,我国的恐龙化石数量、种类、完整程度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恐龙化石最可能存在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玄武岩
13.下列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化石是研究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
B.越古老的地层生物化石越高级越复杂
C.古生物活动的遗迹不可能形成化石
D.恐龙化石可能存在于古生代的地层中
历史上黄河的每一次大改道都会对河口三角洲(包括陆上和水下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造成深刻的影响。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是由入南黄海改为归入渤海。改道后,原黄河河道被称为废黄河,原河口被称为废黄河口。下图示意不同年份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的年份是( )
A.499年前后 B.1586年前后 C.1860年前后 D.1930年前后
15.调查发现,现今废黄河口附近的入海径流量骤减,但水下三角洲面积在缓慢增加,推测其泥沙来源与形成的地质作用( )
A.废黄河口三角洲 风力堆积 B.附近海底沉积物 海浪侵蚀
C.陆地河道沉积物 风力堆积 D.废黄河口三角洲 海浪堆积
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因其形状恰似牛轭,故被称为牛轭湖。尺八湖(又称老江河)原系长江荆江河段,属典型的牛轭湖。完成下面小题。
16.牛轭湖主要分布在( )
A.河流阶地 B.河床较浅的河段 C.河流凹岸 D.地势起伏大的山区
17.与尺八湖原出口段相比,原进口段( )
A.先阻塞 B.水流速度慢 C.海拔低 D.泥沙淤积量小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广泛分布于干旱地区。下图为我国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雅丹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19.与雅丹地貌同属于风蚀地貌的是( )
A.“V”形谷 B.海蚀平台 C.地下溶洞 D.风蚀蘑菇
20.该地区为防治风沙活动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植树种草②设置草方格沙障③修建防护林带④禁止人类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近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蛇曲,一般形成在地形相对平坦、落差不大、地面物质软硬适中、松散适度的草原或湿地上,很难发育在岩石中。但在黄河河口以下晋陕边境,太行山、吕梁山等山脉中,也形成了壮观的“嵌入式蛇曲”,也称“曲峡”,见下图。据此完成关于图中“曲峡”的成因,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壳下降②地壳抬升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下列地质事件最先和最后发生的分别是( )
①断层的发生②石灰岩的沉积③岩浆岩2的形成④岩浆岩1的形成⑤砂岩的沉积
A.②⑤ B.③① C.④⑤ D.②①
23.该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 )
A.地壳张裂作用 B.地层沉陷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
湖成三角洲是陆地与湖泊之间的过渡地带,河流入湖处形成的水下三角洲(三角洲平原的水下延续部分)沉积是湖泊曾经存在的较好证据。吉兰泰盐湖曾是一个巨大的湖泊,下图示意吉兰泰盐湖古湖堤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吉兰泰盐湖湖面海拔最高曾达到( )
A.1050米 B.1060米 C.1070米 D.1080米
25.吉兰泰盐湖的水下三角洲最可能形成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受到沿岸河流排沙影响,海域深度不断下降。在不同海域海水运动的方向、速度等不同,导致不同海底出现不同厚度的淤积层(如下图)。
(1)说明①②两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指出为甲、乙、丙三处海域输送泥沙的主要河流。
(3)指出甲、乙两处海域泥沙淤积厚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藏地区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冻土、冰川广布。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区冻融活动加剧,与底部基岩冻结千年的大陆性冰川也开始变得不稳定。早在2016年7月阿里地区日土县就发生了一次超强的“冰崩”,巨大的冰体在海拔5800米处与基岩断开,从前方狭窄的Ⅴ形谷冲出,掉落至海拔5000米以下,形成“冰崩扇”。下面上图示意青藏地区简况及“冰崩扇”遥感图,下图为日土县的气温、降水变化趋势。
(1)根据材料,分析阿里地区“冰崩”的主要成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冰崩扇”的形成过程。
28.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判断依据。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
(3)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分布有规模不等、形态各异、成因多样的瀑布及瀑布群。根据瀑布发育的构造条件、岩性差异、水动力条件、岩溶及人工作用等方面,将瀑布按成因划分为岩槛型、裂点型、断裂型、溶蚀型、钙华型和人工型等6类。
岩槛型瀑布,是指河床基岩软、硬相间,由于二者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差异,导致较坚硬的岩石形成陡坎,而软弱岩石则被侵蚀成平台,在河床上形成“岩槛”(又称“岩坎”或“岩阶”〕,进而使流水产生落差而形成的瀑布。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青龙峡园区中叠翠瀑为多级岩槛型瀑布(如下图),河床中出露中寒武纪中厚层白云岩与中薄层泥灰岩相间分布。
材料二:裂点型瀑布是由裂点导致河床的落差增加而形成的瀑布。影响裂点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河床上基岩岩性的差异、构造运动和溯源侵蚀过程中的岩块崩塌等。构造抬升导致河流强烈下蚀,当下切到抗侵蚀能力较弱的下部地层时,下部基岩的侵蚀速率要大大高于中上部基岩,底部极易形成侵蚀凹槽或穴,致使上部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崩塌,使瀑布陡坎进一步加大。多次构造抬升,逐渐形成每一级裂点。“云台天瀑”(如下图)是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其落差高达314m,为最典型、壮观的裂点型瀑布。
(1)简述青龙峡中两种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差异。
(2)概括云台天瀑的形成动力。
(3)分析云台天瀑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B 2.A 3.C 4.A 5.D 6.C 7.A 8.A 9.C 10.B 11.D 12.B 13.A 14.C 15.D 16.C 17.A 18.C 19.D 20.A 21.D 22.D 23.C 24.D 25.B
26.
(1)①洋流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②洋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2)甲、乙两处泥沙来自黄河输送,丙处泥沙来自长江输送。
(3)厚度差异:乙>甲。
原因:甲处海域狭窄,有多条洋流交汇,海水流动快,扰动作用强,泥沙沉积量小;乙涡漩沉积区面积大,洋流扰动作用弱,海水流动缓慢。
27.
(1)前期阿里地区气温长期偏高,冰川裂隙发育;大量融水渗入冰川底部,冰川与基岩的冻结程度降低(冰川基底的摩擦力降低);2014年降水(雪)突然增多,冰川负重突增;冰川前沿的山谷狭窄,限制了冰川负重的释放,蓄积了大量势能;冰川前沿谷口处落差大,容易崩落。
(2)冰川上部冰体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基岩,通过强烈刨蚀、侧蚀,侵蚀冰川下游的冰碛物,以及沿沟堆积的残积物;冰体挟带碎屑物快速向前推进,遇到平坦开阔地形时,向下游、两侧扩散,速度降低,堆积形成“冰崩扇”。
28.
(1)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盆地。
(3)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为了降低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29.
(1)白云岩抗侵蚀能力相对较强,在流水作用下不易被侵蚀;泥灰岩抗侵蚀能力相对较弱,在流水作用下容易被侵蚀。
(2)构造运动(或地壳的抬升运动);流水侵蚀作用(或下蚀和溯源侵蚀);重力崩塌作用。
(3)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壳抬升;河流流经落差大,河流下切侵蚀;由于岩性差异,河流的下切与溯源侵蚀形成裂点,发生崩塌;瀑布陡坎的高度不断增大(或河床落差增大),形成“云台天瀑”。
2022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检测:地形变化的原因 检测题2: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检测:地形变化的原因 检测题2,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单元检测: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检测题2: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单元检测: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检测题2,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检测:大气变化的效应 检测题2: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检测:大气变化的效应 检测题2,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级阶梯B.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