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
展开2019—2020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
生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
1.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类单链+RNA病毒,其自身RNA能直接作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复制时,以该+RNA为模板复制出-RNA,然后再以-RNA作模板合成若干子代+RN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的生命活动主要由其RNA分子承担
B. 新型冠状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只存在两种碱基配对方式
C. dATP是新型冠状病毒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原料之一
D. 新型冠状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而存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活细胞内,靠寄主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维持生活,因此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的生命活动主要由其蛋白质分子承担,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增殖过程中,以该+RNA为模板复制出-RNA,然后再以-RNA作模板合成若干子代+RNA,以其自身RNA作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因此只存在A-U、G-C两种碱基配对方式,B正确;
C、dATP作为DNA复制的原料,新型冠状病毒遗传物质是RNA,C错误;
D、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为背景,考查在识记病毒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题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质中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系列膜性细胞器的总称,广义上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膜性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属于细胞内膜系统的一部分
B. 细胞内膜系统的各结构可通过生物膜的融合实现其膜成分的更新
C. 细胞内膜系统扩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
D. 细胞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区域化,使同时进行各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内膜系统的相关知识点:
1、概念: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质中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系列膜性细胞器的总称,广义上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膜性结构。
2、功能:细胞内膜系统极大的扩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代谢反应的进行;细胞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区域化与功能化,使相互区别的代谢反应能够同时进行,以满足细胞不同部位的需求。
3、性质:内膜系统具有动态性质。虽然内膜系统中各细胞器是一个个封闭的区室,并各具一套独特的酶系,有着各自的功能,在分布上有各自的空间。实际上,内膜系统中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此为内膜系统的最大特点。
【详解】A、细胞内膜系统是指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膜性细胞器,而线粒体、叶绿体的两层膜结构不可以与外界相互转换,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不属于细胞内膜系统的一部分,A错误;
B、细胞内膜系统的各结构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可通过生物膜的融合,实现其膜成分的更新,B正确;
C、细胞内膜系统极大的扩大了细胞内膜的表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代谢反应的进行,C正确;
D、细胞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区域化与功能化,使相互区别的代谢反应能够同时进行,以满足细胞不同部位的需求,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干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3.人体胃内的酸性环境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质子泵来维持,胃酸过多会导致患者出现烧心、反酸、胃部疼痛等症状。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过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质子泵既能催化化学反应又能转运H+
B. H+、K+等离子进出胃壁细胞都需要消耗ATP
C. 利用药物抑制质子泵的活性可以改善胃反酸等症状
D. 该质子泵的合成与加工依赖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质子泵既可以催化反应,又为离子跨膜运输过程提供能量,故质子泵运输离子的过程是主动运输。K+可经过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方式为协助扩散。
【详解】A、该质子泵即可催化ATP的水解,又可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A正确;
B、K+经过通道蛋白顺浓度由胃壁细胞进入胃腔,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利用药物抑制质子泵的活性,可以减少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避免胃酸过多,改善胃反酸等症状,C正确;
D、该质子泵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合成与加工依赖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提取题干的信息,考查主动运输以及协助扩散的特点、蛋白质的合成等知识点,将知识点和实例进行有机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4.在细胞周期中有一系列的检验点对细胞增殖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细胞增殖有序进行。周期蛋白cyclin 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后,被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周期蛋白cyclin 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被激活的CDK2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上述调控过程中MPF的活性和周期蛋白的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抑制cyclin B基因的表达或CDK1的活性都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检验点
B. cyclin E可能与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C. 若将G2期和M期细胞融合,则G2期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会提前
D. 蛋白激酶CDK2可能参与了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间期:
1、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
2、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
3、G2期主要为M期做准备,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
【详解】A、由题干可知,周期蛋白cyclin 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可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故抑制cyclin B基因的表达或CDK1的活性,都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检验点,A正确;
B、由题干可知,周期蛋白cyclin 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而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在细胞分裂前期,B错误;
C、由图示看出,M期细胞中MPF的活性较高,若将G2期和M期细胞融合,则G2期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会提前,C正确;
D、中心体复制在S期,被激活的CDK2可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故蛋白激酶CDK2可能参与了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获取题干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某雌雄同株的二倍体植物中,控制抗病(A)与易感病(a)、高茎(B)与矮茎(b)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让纯种抗病高茎植株与纯种易感病矮茎植株杂交,F1全为抗病高茎植株,F1自交获得的F2中,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9∶3∶3∶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A、a与B、b的遗传既遵循分离定律又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2中的抗病植株分别进行自交和随机交配,后代中抗病基因频率均不变
C. F2中的抗病高茎植株进行自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25∶5∶5∶1
D. F2中的抗病高茎植株随机交配,后代的性状比例为27∶9∶9∶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两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由F2中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9∶3∶3∶1,可推知A、a与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由F2中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9∶3∶3∶1,可推知等位基因A、a与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每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两对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由分析可推知,F2中的抗病植株基因型为AA(1/3)、Aa(2/3),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当F2中的抗病植株自交时,后代为AA(1/3+1/4×2/3=1/2)、Aa(1/2×2/3=1/3)、aa(1/4×2/3=1/6),其中A的基因频率为2/3;当F2中的抗病植株随机交配时,后代为AA(2/3×2/3=4/9)、Aa(2×2/3×1/3=4/9)、aa(1/3×1/3=1/9),其中A的基因频率为2/3,B正确;
C、F2中抗病植株为AA(1/3)、Aa(2/3),自交后代为AA(1/3+1/4×2/3=1/2)、Aa(1/2×2/3=1/3)、aa(1/4×2/3=1/6),抗病∶易感病=5∶1;同理可推出,F2中高茎植株自交后代高茎∶矮茎=5∶1,故F2中的抗病高茎植株进行自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25∶5∶5∶1,C正确;
D、F2中抗病植株为AA(1/3)、Aa(2/3),随机交配后代为AA(2/3×2/3=4/9)、Aa(2×2/3×1/3=4/9)、aa(1/3×1/3=1/9),抗病:易感病=8:1;同理可推出,F2中高茎植株随机交配后代高茎∶矮茎=8∶1,故F2中的抗病高茎植株随机交配,后代的性状比例为64∶8∶8∶1,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要求能运用分离定律思想解决自由组合问题,注意区分自交和随机交配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
B.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系统的活动
C. 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内环境,但细胞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稳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而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相互渗透,所以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系统的活动,B正确;
C、细胞的生命活动不仅依赖于内环境,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水、二氧化碳等)是内环境不可缺少的成分,C错误;
D、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故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需要反射弧参与,水盐平衡调节不需要反射弧参与
B.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都能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相对平衡
C.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都需要下丘脑合成的激素的参与
D.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温调节过程:
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
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2、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由分析可知,水盐平衡调节也需要反射弧参与,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渗透压下降,反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使渗透压升高,故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都能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相对平衡,B正确;
C、体温调节过程中需要下丘脑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水盐平衡调节需要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参与,C正确;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8.下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甲是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B. 细胞甲分泌的抗体直接作用于细胞外和细胞内的抗原
C. 细胞乙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D. 各种浆细胞分泌不同抗体的原因是其基因的种类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为浆细胞,乙为吞噬细胞。
【详解】A、细胞甲是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A错误;
B、抗体直接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B错误;
C、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第二道防线,在特异性免疫中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C正确;
D、各种浆细胞分泌不同抗体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抗体的概念以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9.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最终导致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因失去神经支配而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下图是该病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可能与Ca2+进入突触小体有关
B. 谷氨酸的释放会导致突触前膜的膜面积增大
C. 突触后膜上NMDA的作用是运输Na+
D. 运动神经细胞可能因细胞内液渗透压过度升高而受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使Ca2+进入突触小体,在Ca2+的作用下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谷氨酸外排到突触间隙,此过程为胞吐。被释放的谷氨酸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NMDA结合,Na+通道开放,使Na+过度内流,最终导致运动神经细胞受损。
【详解】A、Ca2+进入突触小体,可促进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释放谷氨酸,A正确;
B、突触前膜胞吐释放谷氨酸,会导致突触前膜的膜面积增大,B正确;
C、谷氨酸与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可见NMDA的作用是识别谷氨酸、运输Na+,C错误;
D、突出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使Na+过度内流,而Na+过度内流,会使神经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最终使神经细胞因吸水过多而导致水肿破裂,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察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0.调查发现,近年来一种雪藻(单细胞绿藻)入侵了南极洲的加林兹岛,导致原本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红。雪藻主要分布在高山雪地几厘米深的冰层中,在冰雪融化时会大量繁殖形成雪地藻华。原本绿色的雪藻经阳光照射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红色素,这些色素能抵御紫外线辐射、吸收微波热量(温暖周围的冰雪)。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雪藻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B. 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冰雪中N、P含量大幅度升高引发
C. 雪藻入侵提高了当地物种的丰富度,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D. 雪藻对低温、高光照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增长曲线包括J型增长和S型增长。
J型: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S型: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种群只有在理想环境下才会出现“J”型曲线增长,雪藻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A错误;
B、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环境适宜,空间充足,种间斗争较弱等因素导致,B错误;
C、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C错误;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雪藻的入侵为例,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
11.图为科研人员建构的保护区内的某猎物-捕食者模型,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该模型能反映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B. 该模型能解释猎物、捕食者种群数量均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
C. 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捕食者的种群K值的是N3和P3
D. 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曲线值在高点时能通过调节使其降低,在低点时能通过调节使其升高,反映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者种群数量在P2点上下波动,K值为P2,猎物种群数量在N2点上下波动,K值为N2。
【详解】A、在N2~N3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左右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捕食者的K值为N2和P2,C错误;
D、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通过捕食者-猎物模型考查了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以及种群、生态系统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在某生态农场内,稻田养河蟹,环沟养莲藕,田边种植具有驱虫作用的无花果,秸秆种蘑菇,全程绿色防控,只施农家肥而不打农药。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基石由水稻、莲藕、无花果和蘑菇等构成
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C. 利用无花果驱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D. 该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
【详解】A、生态系统基石为生产者,蘑菇属于分解者,A错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农家肥中的化学能,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利用无花果驱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该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来解释、解决生物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13.下列关于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中,需定期更换培养液,以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杂菌污染
B. 人工种子制备中,需向人工薄膜内添加植物激素,以促进愈伤组织发育
C. 胚胎移植中,需向受体注射免疫抑制剂,以避免受体对植入胚胎产生排斥反应
D. 胚胎干细胞可在饲养层细胞上进行培养,从而维持其分裂而不分化的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动物培养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适宜的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2、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中,需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A错误;
B、人工种子是以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幼苗,不需要添加植物激素,B错误;
C、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向受体注射免疫抑制剂,C错误;
D、胚胎干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识记胚胎干细胞的特点,掌握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4.果醋饮料被誉为“第六代黄金饮品”,是集营养、保健、食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饮料。下列有关果醋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变酸的葡萄酒表面获得菌膜,可以分离得到醋酸菌
B.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先将酒精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C. 在果醋制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发酵温度在30~35℃
D. 在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表面应添加一层液体石蜡,以利于发酵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醋的制作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在制作过程中需通入氧气;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详解】A、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A正确;
B、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B正确;
C、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C正确;
D、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发酵液表面添加一层液体石蜡,不利于发酵,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选择题
15.抗体酶又称催化抗体,是一类免疫球蛋白,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它既具有相应的免疫活性,又能像酶那样催化某种化学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酶与抗原、底物的结合均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B. 抗体酶可使药物的前体物质在肿瘤组织中水解为活性分子,从而起杀伤作用
C. 抗体酶能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结合的机理可能是选择性地使病毒外壳蛋白发生水解
D. 可通过蛋白质工程对特异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进行空间改造,使其获得催化功能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抗体酶是指具催化能力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酶或催化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体酶具有典型的酶反应特性,即也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2、将抗体转变为酶主要通过诱导法、引入法、拷贝法三种途径。诱导法是利用反应过渡态类似物为半抗原制作单克隆抗体,筛选出具高催化活性的单抗即抗体酶;引入法则借助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将催化基因引入到特异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上,使其获得催化功能;拷贝法主要根据抗体生成过程中抗原-抗体互补性来设计的。
【详解】A、抗体酶具有典型的酶反应特性,即也具有高效性、专一性,A正确;
B、以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酶的交联物以及该酶可以催化的前体药物所组成的这一系统,可以在肿瘤组织局部催化无活性的前体药物,使之成为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杀伤活性的分子,从而在体内对肿瘤细胞发挥选择性杀伤作用,B正确;
C、抗体酶还可有选择地使病毒外壳蛋白的肽键裂解,从而防止病毒与靶细胞结合,C正确;
D、借助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将催化基因引入到特异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上,使其获得催化功能,D错误。
故选AB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体酶的特性,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16.将某种植物的胚轴切段若干浸入蒸馏水中1h后,再分别转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的溶液中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h后,测量切段平均长度,实验进行两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切段在蒸馏水中浸泡1h的目的是排除内源激素的影响
B. 实验数据表明NAA对切段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C. 振荡培养液可以增加溶液的溶氧量从而满足细胞呼吸的需要
D. 浓度为0.1mg/L的实验组两次结果偏差较大,对推导实验结论有干扰,应该舍弃
【答案】B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似物是微量、高效的一类化合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将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h,目的是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观察图可以看出1mg/L浓度的A溶液中培养,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若第二次实验与初次实验结果偏差较大,应重复实验查找原因。
【详解】A、切段在蒸馏水中浸泡1h的目的,是使切段中所含内源激素进入蒸馏水中,排除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
B、图中各浓度的NAA溶液与对照组相比,对切段的生长只有促进作用,没有表现出两重性,B错误;
C、振荡培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溶液中的溶氧量,以满足细胞呼吸需要;二是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均匀,C正确;
D、对实验数据偏差过大的一般就如实填写,然后再重复该组实验,使得到的数据更可靠,D错误。
故选BD。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胚轴切段生长影响实验,同时考查分析题干和图形,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17.关于生物体性染色体的起源有两种假说:同源假说和非同源假说。同源假说认为性染色体是同形染色体部分转移至同源染色体所致(如图所示)。下列生物学事实支持同源假说的是( )
A. X染色体上存在部分重复基因
B. 减数分裂时X、Y染色体存在联会现象
C. 果蝇的性别决定实际上不取决于细胞内是否存在Y染色体
D. 人类女性体细胞内的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发生凝集而失活
【答案】AB
【解析】
【分析】
从假说模型来看,两条染色体经过这种变化后,形态结构出现了明显差别,但染色体数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经过这种变化后,X染色体上可能出现重复基因,发生变异后,虽然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有明显差异,但它们仍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仍能正常联会。
果蝇的Y染色体不决定性别,但Y染色体决定可育性,只要有一个就是雄性,只要有两个X就是雌性,XXY的是雌,XO是雄,但不育。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携带完全相同的基因,经过这种变化后,X染色体上可能出现重复基因,A正确;
B、X、Y染色体虽然形态、大小有明显差异,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仍和其它同源染色体一样正常联会,B正确;
C、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但实际上不取决于细胞内是否存在Y染色体,不能支持同源假说,C错误;
D、人类女性体细胞内的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发生凝集而失活,不能支持同源假说,D错误。
故选AB。
【点睛】本题通过生物体性染色体的起源假说,考查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果蝇的性别决定等知识点的掌握。
18.生态护坡能保障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人员选取四段某新建高速公路边坡,分别移栽不同植被(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年后四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移栽类别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
(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草本
93
37
260
19.8
乙
灌木
65
28
158
15.2
丙
草本+灌木
99
62
580
28.9
丁
无
8
9
28
11.9
A. 表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是通过目测估计法进行计数的
B. 与其它三段护坡相比,丁段边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与单独移栽相比,同时移栽草本和灌木更能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D. 随时间的延长,四段边坡的群落演替最终都能够演替到森林阶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边坡(甲)上移栽草本,边坡(乙)上移栽灌木,边坡(丙)上移栽草本+灌木,边坡(丁)不进行移栽,与边坡丁相比,边坡甲、乙、丙的植被覆盖率高,小型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甲、乙、丙比较,边坡丙植被覆盖率最高,小型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
2、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例如,在冰川泥、裸岩或沙丘上开始的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A、表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可通过计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计数,A错误;
B、与其它三段护坡相比,丁段边坡虽然没有移栽类别,但具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与单独移栽相比,同时移栽草本和灌木增加了物种多样性,更能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C正确;
D、随时间的延长,由于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四段边坡的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会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公路边坡保护为素材,结合调查表格,考查群落演替及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理解和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结果,能结合表中信息,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19.基因编辑是指将外源DNA片段导入到染色体DNA特定位点或删除基因内部片段,定点改造基因,获得预期的生物体基因序列发生遗传性改变的技术。下图是对某生物B基因进行基因编辑的过程,该过程中用SgRNA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的靶位点。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图中B基因缺失一段核苷酸序列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图中SgRNA1的碱基序列和SgRNA2碱基序列相同或互补
C. Cas9可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使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D. 根据上述处理前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的功能
【答案】AB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因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详解】A、图中B基因缺失一段核苷酸序列可能导致基因突变,A错误;
B、图中SgRNA1的碱基序列和SgRNA2碱基序列,结合的是不同的DNA区段,故一般情况下二者既不相同也不互补,B错误;
C、核酸内切酶Cas9可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从特定的位点切割磷酸二酯键,C正确;
D、通过破坏B基因前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的功能,D正确。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编辑的有关知识,要求能够从题干和图示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0.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实验是在涂有细菌的培养基上按照规定要求铺设浸有不同药物的纸片,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的大小,从而测试受试菌株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下图为某一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实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图示培养基上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法接种病原菌
B. 若两纸片位置相距较近,可将其中的一个纸片重新放置
C. 形成的抑菌圈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受试菌株对药物较敏感
D. 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答案】CD
【解析】
【分析】
纸片中的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抗菌药物的浓度呈对数减少,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浓度梯度。同时,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菌株不能生长,而抑菌范围外的菌株则可以生长,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透明的抑菌圈。不同的抑菌药物的抑菌圈直径,因受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速度的影响而可能不同,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测试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抑菌圈越大,说明该菌对此药敏感性越大,反之越小,若无抑菌圈,则说明该菌对此药具有耐药性。透明圈直径大小与药物浓度、细菌浓度有直接关系。
【详解】A、在图示培养基上可用稀释涂布法接种病原菌,使菌落在培养基上均匀分布,A错误;
B、若两纸片位置相距较近,将其中的一个纸片重新放置,放置过的位置可能存留药物,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B错误;
C、形成的抑菌圈较大说明低浓度下也能抑制受试菌的生长,可能是受试菌株对药物较敏感,C正确;
D、在平板上扩散速度慢的抗生素,形成的透明圈可能会比实际结果偏小,因此,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正确。
故选CD。
【点睛】本题通过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实验为例,考查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的细节,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三、非选择题
21.大多数植物气孔的开闭都遵循昼开夜闭的近似昼夜节律。但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称为“气孔振荡”。分析回答:
(1)气孔的昼开夜闭与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白天,__________,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气孔张开。夜间气孔关闭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
(3)玉米的叶片直立,其上、下表面气孔数目较为接近;向日葵叶片平展,其下表面的气孔数量较多;有些水生植物,只在叶片上表面分布有气孔。试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 (1). 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2). 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导致胞间CO2浓度上升 (3). 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又能保障CO2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4).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解析】
【分析】
1、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的联系通道,气孔的张开和关闭控制着植物水分蒸腾和CO2的吸收。
2、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3、CO2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CO2固定形成C3,再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生成有机物等,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1)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气孔张开,环境中的CO2通过气孔进入细胞,在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夜间植物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导致胞间CO2浓度上升,CO2溶于水之后呈酸性,保卫细胞pH下降,水势上升,保卫细胞失水,使气孔关闭。
(2)“气孔振荡”指的是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而气孔的张开和关闭控制着植物水分蒸腾和CO2的吸收,故周期性的开闭气孔可以避免水分的过度蒸腾散失,同时保证光合作用所需CO2的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3)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适应环境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不断进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意在强化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理解与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为探究长期摄入高碘及硒对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选取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饲养4个月后测定血清中T4(甲状腺激素的一种活性存在状态)的含量,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正常组
高碘组
高碘加硒组
T4(nmol/L)
99.87
60.56
91.15
(1)该实验中所选取的实验小鼠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根据实验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该实验还需要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__。
(3)根据表中信息分析,若测定甲状腺的相对重量,高碘组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正常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年龄、性别相同;体重接近;生活状况相似 (2). 高碘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补硒能缓解高碘的抑制作用 (3). 增加单独补硒的实验组 (4). 大于 (5). 高碘组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较正常组低,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引起垂体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增生肿大
【解析】
【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三组不同的处理,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最高,其次是高碘加硒组,最少的是高碘组,这说明高碘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加硒能缓解高碘的抑制作用。
【详解】(1)根据实验的控制无关变量原则,实验小鼠需要满足年龄、性别相同;体重接近;生活状况相似等条件。
(2)高碘组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高碘会导致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即高碘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高碘加硒组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但高于高碘组,说明补硒能缓解高碘所致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即能缓解高碘的抑制作用。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增加单独补硒的一组实验。
(3)高碘组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垂体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多于正常对照组,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除了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外,还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导致高碘组甲状腺重量大于正常组。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生理作用,及验证实验的设计,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和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3.芦花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W染色体存在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芦花鸡羽毛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是一对相对性状,无斑纹由仅位于Ⅰ区段的隐性基因a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芦花鸡的某性状是由位于Ⅱ区段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该种群中雌鸡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只考虑该性状)种,该性状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2)芦花鸡的冠型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玫瑰冠对单冠为显性。某农户家有一只有斑纹玫瑰冠的公鸡,其后代中既有无斑纹性状个体,也有单冠性状个体。
①依据上述信息,无法判定等位基因A、a与B、b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
②请运用简单的方法,设计实验判断该公鸡的上述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基因突变与交叉互换,写出实验方案和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 (2). 有 (3). 未统计后代性状组合的表现型及比例 (4). 让该只公鸡与多只无斑纹单冠母鸡杂交,观察F1的性状及比例 (5). Ⅰ.若有斑纹玫瑰冠公鸡∶有斑纹玫瑰冠母鸡∶无斑纹单冠公鸡∶无斑纹单冠母鸡=1∶1∶1∶1,则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Z染色体上。
Ⅱ.若有斑纹单冠公鸡∶有斑纹单冠母鸡∶无斑纹玫瑰冠公鸡∶无斑纹玫瑰冠母鸡=1∶1∶1∶1,则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
Ⅲ.若雌雄个体中均有有斑纹玫瑰冠、无斑纹单冠、有斑纹单冠、无斑纹玫瑰冠4种性状,则等位基因(A、a)与等位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Z、W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但大小、形态有差异。Ⅰ、Ⅲ为非同源区段,说明在Ⅰ上存在的基因在W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在Ⅲ上存在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Ⅱ为同源区段,在Z染色体上存在的基因在W染色体上有对应的基因。
【详解】(1)某性状是由位于Ⅱ区段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Ⅱ为Z、W的同源区段,则该种群中雌鸡的基因型有4种,雄鸡的基因型有3种,故该性状有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2)①等位基因A、a与B、b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根据后代性状组合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定。
②由题干信息“有斑纹玫瑰冠的公鸡,其后代中既有无斑纹性状个体,也有单冠性状个体”判断,该公鸡决定冠型的基因为杂合Bb,决定斑纹的基因也为杂合,无斑纹由仅位于Z染色体上Ⅰ区段的隐性基因a控制,故基因型可表示为ZAZa,综合上述基因型及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推断该有斑纹玫瑰冠公鸡基因型有以下三种情况,Ⅰ、若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Z染色体上,基因型为ZABZab;Ⅱ、若A和b位于同一条Z染色体上,a和B位于另一条Z染色体上,基因型为ZAbZaB;Ⅲ、若等位基因(A、a)与等位基因(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ZAZa。为判断上述可能,可让该公鸡与多只无斑纹单冠母鸡杂交,观察F1的性状及比例。若有斑纹玫瑰冠公鸡∶有斑纹玫瑰冠母鸡∶无斑纹单冠公鸡∶无斑纹单冠母鸡=1∶1∶1∶1,则为情况Ⅰ;若有斑纹单冠公鸡∶有斑纹单冠母鸡∶无斑纹玫瑰冠公鸡∶无斑纹玫瑰冠母鸡=1∶1∶1∶1,则为情况Ⅱ;若雌雄个体中均有有斑纹玫瑰冠、无斑纹单冠、有斑纹单冠、无斑纹玫瑰冠4种性状,则为情况Ⅲ。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24.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环颈雉时发现,在非繁殖季节,环颈雉的雌雄个体往往分群活动,具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学者提出如下假说来解释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__________特征。调查该种环颈雉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会发出鸣叫,并且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__________。
(3)为验证学者提出的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1
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圈
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用的时间
2
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
对照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分析可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__________。
②对照组中的实验处理应为__________。若__________,则假说成立。
【答案】 (1). 空间 (2). 环颈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3). 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4). 雄性或雌性环颈雉 (5). 同时向池塘中分别抛出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 (6). 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
【解析】
【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1)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集群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3)①分析题干和实验方案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的假说是否成立,故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可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即自然保护区内的雄性或雌性环颈雉。
②实验组中用4个相同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对照组应设置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代表两种形态不同的动物,若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则说明假说成立。
【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结合题干信息“性别隔离现象”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等知识,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信息的作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的考查。
25.神经纤毛蛋白-1(NRP-1)能在肿瘤细胞内表达,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的受体,通过参与多种信号转导来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研究人员从肿瘤细胞中扩增出NRP-1基因并将其导入大肠杆菌体内进行发酵培养,分离提纯相应NRP-1,并将其免疫小鼠,以制备抗NRP-1的单克隆抗体(NRP-1MAb)。分析回答下列回题:
(1)利用PCR技术可以从肿瘤细胞的基因组中分离扩增得到完整的NRP基因,其原因是__________。将扩增后的目的基因构建成表达载体后,导入用__________处理的大肠杆菌体内完成转化。
(2)研究人员将分离提纯的NRP-1免疫小鼠后,取其脾脏中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不能存活的是__________。选取检测抗体阳性的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需要的气体环境是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NRP-1MAb靶向治疗时的用药方式,研究人员将直肠癌组织块制成单细胞悬液,等量注入4组裸鼠右前腋下,接种3后天开始向培养液中施加NRP-1MAb药物,每隔10天给药1次,共4次。给药后测算一次肿瘤体积,结果如下图所示:
分析上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请给出使用NRP-1MAb进行靶向治疗癌症时的临床建议:__________。
【答案】 (1). 使用与NRP-1基因两端特异性结合的引物可以从模板DNA中扩增出该基因 (2). Ca2+ (3). 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 (4). 95%的空气和5%的CO2 (5). NRP-1MAb能有效的降低肿瘤的体积,中、高剂量抗体的降低效果比低剂量的更显著 (6). 使用中剂量给药
【解析】
【分析】
1、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要用两种引物才能确保DNA两条链同时被扩增;引物I延伸而成的DNA单链会与引物Ⅱ结合,进行DNA的延伸,这样,DNA聚合酶能特异地复制处于两个引物之间的DNA序列。
2、分析图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NRP-1MAb能有效的降低肿瘤的体积;低、中、高剂量组比较可知,中、高剂量抗体的降低效果比低剂量的更显著。
【详解】(1)由分析可知,使用与NRP-1基因两端特异性结合的引物,可以从模板DNA中扩增出处于两个引物之间的该基因。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最常用的转化方法是,用Ca2+处理细胞使其处于感受态。
(2)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不能存活的是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通常将培养基放置于95%的空气和5%的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由图示可以看出,与对照组比较,NRP-1MAb能有效的降低肿瘤的体积;低、中、高剂量组比较可知,中、高剂量抗体的降低效果比低剂量的更显著,因此使用NRP-1MAb进行靶向治疗癌症时采用中剂量给药,用药量少,效果明显。
【点睛】本题考查PCR扩增目的基因和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原理、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识记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及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23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共9页。
2023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文件包含2023届山东省日照市三模生物试题pdf、2023届山东省日照市三模生物试题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文件包含2023年4月山东日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生物试题docx、2023年4月山东日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