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5节 熔化与凝固精练
展开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4.5熔化与凝固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影响,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儿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2.将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放在-10℃的室外,则( )
A.冰和水的温度都逐渐降为-10℃
B.水温渐渐降为-10℃,且水渐渐结冰
C.水温保持0℃,且水渐渐结冰
D.水渐渐降温而结冰,但冰的温度保持0℃
3.某同学在做萘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如果记录和作图都没有错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在t1时刻刚停止加热,t2时刻又开始加热 B.在t1~t2的时间内萘处于凝固过程
C.在t1~t2的时间内萘在不断地放出热量 D.在t2时显示的温度就是萘的熔点
4.如图是“探究某种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 =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52℃
5.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水中间(如图),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现烧杯中已经有一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
A.全部没有结冰
B.只有表面的水结冰
C.有一半的水结成冰
D.已经全部结冰
6.如图为民间艺人正在制作“糖画”,制作时先把糖加热到流体状态,用它画成小动物,再慢慢晾干变硬,一个糖做的小动物就完成了。关于制作“糖画”的全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糖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B.糖的内能一直在增加
C.糖的物态变化是先凝固后熔化 D.糖的温度一直在降低
7.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不吸热 C.甲的熔点是48℃ D.乙是蜡烛
8.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里的冰块多一些,乙盆里的冰块少一些,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在两盆里的冰都未完全熔化时,两盆水的温度相比( )
A.甲盆中水的温度高 B.乙盆中水温度高
C.两盆中水的温度一样高 D.无法判断
9.公路结冰,道路养护工彻夜撒盐除冰,原理是降低冰的熔点,加快冰熔化。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的冰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
10.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晶体材料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每隔一段时间记录其温度并将数据绘制在图象中。根据图象的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一定是非晶体,乙一定是晶体
B.40℃时,甲一定是固态,乙一定液态
C.30℃时,甲、乙一定都是固态
D.20℃升高到80℃过程中,甲吸收的热量一定比乙多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是小明和小丽绘出的两幅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假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符合冰熔化规律的是图_____(选填“甲”或“乙”),这是因为冰的比热容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比热容,所以相同时间内_____(选填“冰”或“水”)升温更快。
三、探究题
12.食盐能降低冰雪熔化的温度,小明想探究冰冻盐水的熔点和浓度的关系。为了研宄这一问题,小明利用食盐、水、烧杯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食盐和水分别配置浓度为5.6%,15.7%,22.4%,26.1%的四种食盐水。
②将四种浓度的食盐水各取100克,放置冰箱中降温凝固,最后温度均为-25℃。
③将上述的四种冰冻食盐水移至相同环境中升温,记录各自的熔点,处理相关数据得到“冰冻盐水的熔点和浓度的关系”如图。
(1)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
(2)实验之前,小明认为食盐水浓度越高,其冰冻盐水的熔点越低。实验之后,小明发现自己的观点有误。图中能证明小明原观点错误的证据是___________。
(3)小红认为该实验中,如果四种浓度冰冻食盐水的质量各不相同,重做上述实验也能得到图中的实验结果。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13.小郑同学用一块冰研究物态变化,将一块冰放在烧杯里,下面垫上石棉网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时间(分) | 0 | 1 | 2 | 3 | 4 | 5 | … | 22 | 23 | 24 | 25 |
温度() | 0 | 0 | 0 | 5 | 10 |
| 95 | 100 | 100 | 100 |
(1)2分钟时,烧杯中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____,从表格数据分析冰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非晶体”)
(2)在相同的加热时间里,0~1分钟内与4~5分钟内比较,为什么4~5分钟内升温较慢?___________。
(3)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上升吗?___________(先判断,再根据表格数据说明理由)
(4)按照表格数据,大致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___。
14.如图所示,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活动中,小明选择的固体是冰块,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华选择的固体是萘,采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冰的温度/ | 0 | 0 | 1 | 2 | 3 | 4 | |||||
萘的温度/ | 72 | 74 | 76 | 78 | 80 | 80 | 80 | 80 | 82 | 84 | 86 |
(1)如图丙是某时刻冰的温度,该温度为___________。
(2)由实验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_________(填变化情况)。
(3)在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___(填“寻求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15.小文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文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她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小文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中得到在BC段物质的状态是________,物质从B到C的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________(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
(2)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__℃;-1℃时盐水存在的状态是________;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进行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
16.在做晶体的熔化实验时,小明提出“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有没有关系?”。为了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将水和少量酒精混合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每隔2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混合物的温度,并观察其状态,实验记录如下:
时间(min)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22 |
温度(℃) | 4 | 2 | 0 | -2 | -4 | -6 | -6 | -6 | -6 | -6 | -6 | -8 |
状态 | 液 | 液 | 液 | 液 | 液 | 液 | 液固 | 液固 | 液固 | 液固 | 固 | 固 |
(1)该实验表明,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_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关系。
(2)根据该实验的结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利用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能将水和酒精分离
B.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会下降
C.该实验所用混合液的凝固点为-6℃
D.只要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就降为-6℃
17.如图是小金研究海波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____。
(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每隔1分钟记录海波温度,实验记录:
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温度/℃ | 28 | 32 | 36 | 40 | 48 | 48 | 48 | 54 | 60 | 66 |
则它在第6min末处于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海波在熔化时温度特点是_________。
18.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在很冷的冬天,用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个粗大的冰块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在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有________。
(2)关于冰熔化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冰块的厚度越小,冰的熔点越低。
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
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
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②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法和判断依据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选C.
【点睛】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且要继续吸热.并且要知道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温度保持不变.
2.C
【详解】
水的凝固点是0°C,但水要凝固除了温度要达到凝固点外还需要继续放热,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因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C,此时放在-10℃室外,则冰水混合物将对外放热处于凝固过程中,水渐渐结冰,但温度不变。
故选C。
3.C
【详解】
A.萘是晶体,根据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温度变化特点可知,图像显示的应该是萘从固液混合态慢慢冷却之后又加热的过程。所以“在t1 时刻刚停止加热”是错误的,故A错误;
B.图中在t1~t2的时间内萘的温度在降低,而萘在凝固过程中温度应是不变的,故B错误;
C.图中在t1~t2的时间内萘的温度在降低,说明萘在不断地放出热量,故C正确;
D.0~t2时间内萘处于固液混合态,此时的温度才是萘的熔点,故D错误。
故选C。
4.A
【详解】
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 =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正确;
B.在BC段在熔化过程,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到15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
D.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8℃,凝固点为48℃,故D错误。
故选A。
5.A
【详解】
烧杯中有一半的水结了冰,烧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小瓶中的水温只能降到0℃,此时小瓶中的水与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等,由于没有温度差,小瓶中0℃的水不能再向烧杯中放热,故水全部没有结冰。
故选A。
6.A
【详解】
AC.先让白糖变成糖浆,即由固态变为液态,故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再用它画成各种小动物图案,等糖浆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这样就做好了糖画,凝固放热,故A正确,C错误;
BD.糖是非晶体,在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糖在凝固过程中放热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BD错误。
故选A。
7.B
【详解】
ABC.如图可知,甲在ab段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海波,海波的熔点是48℃,在0~4min,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海波是固态,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故AC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D.乙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是非晶体蜡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详解】
两盆里的冰块都未完全熔化,都是冰水混合物,温度均为0℃,所以温度相同,故两盆中水的温度一样高,故选C。
9.A
【详解】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水会变少。故选A。
10.C
【详解】
A.在加热一定时间后,甲温度保持不变,甲是晶体,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乙在5至10min温度保持40℃不变,处于熔化状态,乙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由图可知,30℃低于乙的熔点,属于固态,30℃低于甲的熔点,属于固态,故C正确;
D.20℃升高到80℃过程中,甲加热的时间小于乙加热的时间,甲吸收的热量比乙少,故D错误。
故选C。
11.乙 小于 冰
【详解】
[1][2][3]比较甲、乙两个图象可知:
甲图中,相同时间内,冰块和水的温度变化相同;而乙图中相同时间内,水的温差小于冰块的温差;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冰的比热容,并且质量不变,因此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得慢,冰块的温度升高的快,故乙图正确。
12.天平(量筒) 温度计 22.4%~26.1%范围内,食盐水的浓度越高,冰冻盐水的熔点也越高 同意,熔点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无关。
【详解】
(1)[1]根据题干描述可知,实验要测量一定质量的食盐水,还要测量凝固时的凝固点,因此需要测量工具有:天平和温度计。
(2)[2]根据图像可知,当食盐水的浓度低于22.4%时,它的熔点随食盐水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当食盐水的浓度大于22.4%时,它的熔点随食盐水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因此能够证明小明的观点错误的依据是:22.4%~26.1%范围内,食盐水的浓度越高,冰冻盐水的熔点也越高。
(3)[3]我同意小红的观点,理由是:熔点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大小无关。
13.固液共存 晶体 4~5分钟冰熔化成水,水的比热容更大 见解析
【详解】
(1)[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3min内,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即处于熔化过程中,故为固液共存状态。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为晶体。
(2)[3]相同热源加热相同时间,物体吸收热量相同,通过表格温度观察可知,0~1分钟内为冰,4~5分钟为水,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吸收相同热量升温更慢。
(3)[4]不一定,例如:表格中冰在1~3min内,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4)[5]根据表中数据,大致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下图
14.-4℃ 不变 寻求普遍规律
【详解】
(1)由图丙知道,0刻度线在10刻度线的上方,故应该读零下,每一小格是1℃,故读数为-4℃。
(2)由实验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知道,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改变。
(3)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故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15.固液共存 放热 -2 液态 凝固
【详解】
(1)[1][2]由图可知,BC段是物质的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该过程放出热量。
(2)[3]由图可知,BC段是物质的凝固过程,对应的温度是-2℃,凝固点是-2℃。
[4]-1℃高于盐水的凝固点,盐水处于液态。
(3)[5]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冰水混合物温度低于0摄氏度,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摄氏度,试管放入后,盐冰水混合物吸热,冰水混合物放热,所以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会发生凝固现象。
16.有 BC
【详解】
(1)[1]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和水的凝固点是-6℃,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可以降低混合液的凝固点由此可以得出晶体的熔点与晶体的纯净度有关。
(2)[2]AB.这个实验不能利用凝固法将水和酒精分离,因为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降低,故A错误,B正确;
C.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所用混合液的凝固点为-6℃,故C正确;
D.加入酒精后凝固点的高低取决于酒精的多少,故D错误。
故选BC。
17.均匀受热 固液共存态 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
(1)[1]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2]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第5至第7分钟处于熔化状态,所以第6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3)[3]由表中数据可知,海波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18.熔化和凝固 金属丝挂在冰块上,温度应该相同 保持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挂在同一冰块上(或保持金属丝粗细不变,改变所挂重物),比较金属丝陷入冰块的程度,以此判断猜想3是否正确
【分析】
熔化是指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的逆过程是凝固。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详解】
(1)[1]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冰块保持完整,则说明金属丝进入冰块的过程中冰熔化了,但冰块依然完整,则说明熔化形成的水重新凝固了。
(2)[2]①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根据题目中现象可知,是金属丝割断冰块,如果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则冰块不会被割断;且当物质直接接触时,温度不同时,会发生热传递直至温度相同。
[3]②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则设计实验时,压强作为变量,金属块的质量也要保持不变,因此改变金属丝的粗细即可;故答案为:金属丝挂在冰块上,温度应该相同;保持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挂在同一冰块上(或保持金属丝粗细不变,改变所挂重物);比较金属丝陷入冰块的程度,以此判断猜想3是否正确。
科学九年级上册第5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科学九年级上册第5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同步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第5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第5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节 熔化与凝固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节 熔化与凝固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