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巩固练习
展开一、选择题
(2020·江苏高二期末)“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试点,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2017年年末统计,全国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等耕地面积减少32.04万公顷,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等耕地面积增加25.95万公顷。下图为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我国耕地的现状是( )
A.人均耕地面积大B.中低等地比重大
C.耕地面积净增加D.耕地质量提升快
2.“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制定法律,坚守耕地红线B.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
C.轮作休耕,大面积开发湿地D.发展技术,修复耕地污染区
【答案】
1.B
2.C
【解析】
1.读图可知,我国耕地质量等级中,中等地占52.72%,低等地占17.79%,中低等地比重大,B正确;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A错;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17年年末统计,我国耕地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等减少32.04万公顷,耕地因农业结构调整等面积增加25.95万公顷,耕地面积净减少,C错;我国耕地质量提升速度快慢无法很好地通过材料信息得出(或者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高等地和优等地占比较小,也间接反映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速度并不快),D错。故选B。
2.“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指坚守耕地红线,修复耕地污染区,同时通过改良土壤和发展技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作物单产等。大面积开发湿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属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合理措施,故选C。
(2019·福建高三)内蒙古河套灌区某地耕地与盐荒地相间分布,地下水自由流动。当耕地灌水时,不仅耕地的土壤含盐量发生变化,还引起相邻盐荒地的土壤含盐量变化。该地除了农作物生长期灌水外,还在每年10—11月作物收割后进行秋后灌。下图示意该地6月灌水前后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表示耕地灌水后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4.该地6月灌水后,土壤含盐量( )
A.耕地上升,盐荒地下降B.耕地、盐荒地都上升
C.耕地下降,盐荒地上升D.耕地、盐荒地都下降
5.该地实行秋后灌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壤蒸发B.种植越冬作物
C.储水补墒淋盐D.便于茬地翻耕
【答案】
3.A
4.C
5.C
【解析】
3.由于地下水可自由流动,耕地6月灌水后,水份将土壤表层的盐份带至土壤深层以及附近盐荒地,耕地表层盐份低,深层盐份高,①正确,A选项正确,BCD错误。
4.由第1小题可知,耕地6月灌水后,水份将土壤表层的盐份带至土壤深层以及附近盐荒地,则耕地含盐量总体下降,盐荒地含盐量上升,C正确,ABD错误。
5.该地为河套平原地区,夏季土壤水份蒸发量较大,深层土壤中的盐份会向土壤表层迁移,造成土地盐碱化,秋后灌水一方面可以淋洗土壤,排走多余盐份;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土壤储水量,增加土壤墒情,减小来年春季因气温回升导致土壤水份不足的问题,C正确;抑制土壤水份蒸发一般采用铺设地膜的方式,A错误;河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越冬农作物较少,B错误;秋后灌对茬地翻耕影响不大,D错误。
(2018·福建莆田八中高三月考)耕地复种指数一某地区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Xl00%。复种指数大,说明耕地利用率高;反之,耕地利用率低。下图是1998--2012年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东北和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技进步B.城市化的发展C.降水增多、D.耕地增加
7.2006年到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略有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台风、洪涝和旱灾严重D.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弱
8.东部和中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高于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原因是 ( )
A.地形平坦B.水热条件好C.土壤肥沃D.耕地面积大
【答案】
6.A
7.C
8.B
【解析】
6.耕地复种指数=某地区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复种指数大,说明耕地利用率高;反之,耕地利用率低。东北和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即这两个地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在上升,耕地增加是错的;与降水增加无关;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减少,种植总面积也会减少,错的;科技进步,在耕地不变的情况下,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选A正确。
7.2006年到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都呈下降趋势,这期间我国耕地面积不可能大量减少,B错;也不会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耕地大幅下降,A错;2006年到2007年我国在农业上有许多减免农民税收政策,应是鼓励农民种粮,D错;2006年到2007年可能发生台风、洪涝和旱灾严重,导致作物种植总面积减少,复种指数减少。选C正确。
8.影响复种指数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水热条件丰富的地区,复种指数高;我国东部和中部纬度较低,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水分条件差。选B正确。
(2017·北京高一期末)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了大量省外人口。读下图“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回答下列各题。
9.1994~2009年,广东省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A.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缩小趋势
B.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C.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缩小趋势
D.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10.广东省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①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粮食种植面积缩小
②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缩小
③农业灌溉不合理,土地盐碱化严重,粮食单产降低
④自然地理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减产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11.广东省吸引大量省外人口,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增加粮食产量B.减少粮食单产
C.增加粮食产需差量D.缩小粮食产需差量
【答案】
9.D
10.D
11.C
【解析】
本题以广东省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曲线图为列,考查学生的图表信息获取能力和结合材料对其进行分析能力。
9.本题考查学生的图表信息的阅读能力,本题难度较小,直接读图便可得到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的变化特征,即广东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故选D。
10.造成该省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①②正确;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不属于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过程,短期内变化较小,③④错误,故选D。
11.结合目前广东省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的关系可知,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该区域人口持续增加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粮食产需差量增大,C正确,D错误;粮食产量和单产与种植面积与耕作技术有关,AB错误,故选C。
(2020·江西省莲花中学高一月考)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2003—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九连增”,有力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高产粮食作物取代低产粮食作物)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九连增”期间各粮食作物产量变化表,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九连增”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稻谷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B.小麦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C.稻谷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D.小麦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13.玉米取代大豆是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进行这类调整规模最大的地区最可能是
A.东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14.关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对节省土地 B.可以缓解各粮食作物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
C.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D.从长远来看种植结构调整空间会越来越有限
【答案】
12.B
13.C
14.B
【解析】
12.增产率是增产量与2003年产量之比,通过计算可知粮食、稻谷、小麦的增产率分别为36.9%、27.2%、39. 4%。贡献率为各作物增产量与粮食增产总量之比,计算可知玉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
13.东北地区适宜玉米和大豆生长,且土地资源丰富,该地进行这种调整的规模可能最大。
14.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用高产粮食作物取代低产粮食作物,生产相同的粮食需要的种植面积就减少,即相对“节省”了土地,同时高产粮食作物种植又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从长远来看种植结构调整空间会越来越有限,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会导致低产作物种植规模缩小,加剧低产作物的供需矛盾,如大豆大量被玉米取代,会导致大豆更加短缺,所以不能缓解各粮食作物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即选B。
(20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示意我国2006—2012年粮食作物产量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信息反映出
A.2006—200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均下降
B.2007—2009年粮食作物产量在不断增长
C.2009—2010年粮食作物产量增长而播种面积下降
D.2009—2011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
16.从图中分析,导致我国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最主要原因是
A.粮食作物复种指数不断增加B.大力推广生态农业
C.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D.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加
【答案】
15.B
16.D
【解析】
15.2006—2007年虽然作物产量增长率和作物播种面积增长率都呈现下降的状态,但是都还在增长,这就表明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还是在增加的,A错误;2007~2009年中国粮食作物产量增长率依然大于0,所以粮食作物产量还是在不断增长的,B正确。
16.图示表明在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缓慢增长的状态下,而粮食产量依然保持增产,这说明粮食的增产主要来至播种面积产量的上升,所以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2020·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二月考)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没利用的状态。我国某省实有耕地面积813万亩,其中水浇地占33%,旱地占67%。201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73.5万亩,耕地撂荒近40万亩,其中粮食耕地撂荒面积16万亩。2017、2018年耕地撂荒面积在继续扩大。
请你说明该省耕地撂荒面积增大对“三农”的不利影响,并为该省减少耕地撂荒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影响:撂荒面积增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粮食及其它农产品产量减少,影响粮食及其它农产品供给;减少农民收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等。
建议: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兴修水利设施,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落实惠农政策,增加种地补贴,激发农民种地热情;调控农资价格,降低种地成本;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加强土地流转等。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据材料可知,我国撂荒地面积较大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各地农村耕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耕地面积减少,危及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农产品产量和品种减少,影响农产品供给;同时土地撂荒影响农民收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等。减少土地撂荒的措施应从从农业全产业链入手,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突出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在土地上找出路,在农耕地上做文章。让农业综合效益得到大幅提高,农民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有效地遏制耕地撂荒现象。例如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的重要性;兴修水利设施等,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落实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地热情;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加强土地流转等。
18.(2020·辽宁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生产需要占用耕地资源。不同地区之间的粮食交易可以看作是相应区域间的耕地交易,这部分耕地可称之为虚拟耕地。虚拟耕地流出区一般会承受很大的生态和发展压力。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的公平性,虚拟耕地流入区应该对虚拟耕地流出区实施生态补偿。图甲示意我国2001年~2015 年各省(市)虚拟耕地净流入/流出年份数量统计(注: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图乙示意我国虚拟耕地流动格局。
(1)我国虚拟耕地空间流动有“北耕南流”的特点,试分析其原因。
(2)在表中选择一个符合“省份”特征的北方省(市),简述其某些年份会成为虚拟耕地流人区的主要原因。
(3)列举虚拟耕地流出区可能承受的生态代价。
(4)简述生态补偿对虚拟耕地流出省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1)原因:虚拟耕地流出区(北方省份):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地广人稀),粮食产量高; 消费量较小 (从虚拟耕地流入区角度回答也可)。
(2)河北/辽宁/山东(任选其-); 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影响大,产量不稳定。
(3)农业污染(水、土壤等污染); 地下水开采过度; 植被衰退;土壤侵蚀。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造农业生产不利条件;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促进粮食产量提升;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耕地分布;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1)根据图甲我国2001年~2015 年各省(市)虚拟耕地净流入/流出年份数量统计分析可知,
材料可知,北方省份为虚拟耕地流出区。结合我国人口分布及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北方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地广人稀,粮食产量高,但由于人口较少,但消费量较小,所以成为虚拟耕地流出区。
(2)结合题干及材料可知,符合某些年份会成为虚拟耕地流人区的省份为“省份C类”城市,据此进行分析,表中的河北、辽宁、山东均为符合“省份C”特征的北方省。主要是由于我国粮食生产区主要位于季风气候区,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多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大,导致粮食产量不稳定,所以某些年份成为虚拟耕地流入区。
(3)结合材料及前面分析,虚拟耕地流出区主要为粮食产量剩余的省份,一般属于粮食大省,因此这些省份,粮食种植面积大,化肥、农药使用量多,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同时发展种植业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会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可能会导致植被的破坏,带来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4)本题考查实施生态补偿的作用,实施生态补偿,可以保护和改善虚拟耕地流出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农业集约化水平,促进粮食产量提高;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19.(2019·上海高三)粮食生产受自然和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的粮食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读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粮食生产的空间转移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粮食生产变化,根据该指标的大小可将不同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粮食生产转出区、粮食生产稳定区和粮食生产转入区三种类型。粮食生产转出区说明粮食生产呈现相对退化趋势,粮食生产稳定区是指粮食生产维持在相当水平,粮食生产转入区表明粮食生产具有稳步增长趋势。
材料二:浙江省首部粮食安全地方性法规《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从耕地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储备、应急与监管等方面作了基本规定,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
材料三:中国省际粮食生产区域划分的空间分布图。
(1)读图判断山东省和广东省两地所处的自然带,简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山东省近年来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影响山东粮食作物生长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据图简述青海省粮食生产区域类型的变化,推测该变化发生的可能原因。
(4)浙江省2001年到2015年一直属于粮食生产转出区,阐述该省提高粮食安全可采取的合理措施。
【答案】(1)山东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广东省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因:受纬度(热量)影响,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
(2)有利条件:山东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不利条件:季风不稳定时,易遭受旱或涝灾害;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易受寒潮影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3)变化:青海省从粮食转入区转化为粮食转出区;可能原因:退耕还草还牧;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
(3)加强立法,保护耕地;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做好粮食储备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山东省和广东省的自然带特征,山东粮食作物生长的条件分析,提高粮食安全的措施等。旨在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受纬度因素影响,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山东纬度相对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广东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山东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广东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根据所学知识,山东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由于我国夏季风不稳定时,进退不规律,山东易受旱涝灾害影响,使农作物减产;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易受寒潮影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3)由图可知,2001年青海省是粮食生产转入区,到2015年变为粮食生产转出区。这说明青海省粮食生产减少,原因可能是推行退耕还草还牧,城市化不断发展,促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成为粮食生产转出区。
(4)粮食安全的内涵是要加强该省的粮食生产和储备,保障粮食能够自给自足,该省可以加强立法,保护耕地,减少占用耕地的现象发生;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等。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课时练习,共6页。
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我国耕地现状描述错误的是,坚守耕地红线的重要意义是,我国,我国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国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我国耕地现状描述错误的是,坚守耕地红线的重要意义是,我国,我国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国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