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课件:现代文阅读之文意理解与概括(共118张PPT)
展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综上,结合广东省历年中考试题,我们发现,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有如下考点:1.文意理解与概括;2.写作手法;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4.人物形象;5.重难句理解;6.标题作用;7.段落作用;8.拓展探究
1.从选文本身来看,文学类文本多为与当前时代息息相关的叙事散文或小说,题材多为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和小事,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回忆或描述成长经历,故事多以青少年为主人公。选文叙述生动,情感真挚,语言隽永,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让考生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能得到积极、正面的启发和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21年广东中考文学类文本选取了2021年5月“解放军报”的一篇小说《望北哨所》,讲述当代戍边解放军战士的艰难爱恋,突出其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这份家国情怀、革命传统从战争年代传承至今,生生不息。选取这一文本也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家国精神的内核。
2.从考查的能力来看,文学类文本主要考查以下几种能力:对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对写法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调动与发挥想象的能力,对文章的主旨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对文章的感情的把握能力。结合2021年广东中考形势,我们给2022届考生提出备考建议如下:加深对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的理解和体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并进行深度思辨;关注社会生活,在实践中运用语文,打通生活和语文的壁垒。
3.题量、分值: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题量和分值比较固定。除2020年出现了一道填空题外,2021年与近几年均为4道简答题,共计17分。4.考点分布: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广东卷的必考题,考查内容十分丰富,考点较为密集。“词语的表达效果”为固定考点,但2021年却并未考查。2021年考查的考点有文意理解、文意概括、人物形象、拓展探究等。
概括主要内容是对新课标规定的“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主要内容”目标的考查,该考点是记叙文阅读中考查频率最高的考点之一,考查考生对记叙文“写了什么人,叙述什么事”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一、概括故事情节命题形式
1.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3.根据文意,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4.概括或补全故事情节。
(1)通读全文,进行定位。即在通读文章后,看文章详细叙述的事件内容分别在文章哪几段。(2)理清事件,梳理结构层次。即看文章介绍了几件事情,然后再依次进行划分,或根据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划分层次,如“第一次”“第二次”“后来”等。
(3)在作答段落中寻找关键词,并根据已给出的提示内容,概括要求填写的内容。对于情节概括类题,可以从文中找关键词句,然后对事件加以概括。①文题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文章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首先要读懂文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文章内容把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②去粗取精法: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二、梳理情感/心理变化命题形式
1.根据文意,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2.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人物情感(心理、态度)变化过程的词语。3.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1)明确题目要求。看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人物的情感变化,还是心理变化。(2)细审题,抓住表格中的提示信息。看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有无固定格式(短语、句子、二字词语)、所补充的内容要求是用原文还是概括总结等。
(3)根据表格中的提示信息定位到具体的段落中,找出关键词。如果没有关键词可从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入手。如抒情句、议论句,或者是反复出现的句(段)。一般概括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句,可以从文中找到。(4)抓住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常见的心理描写有:①内心独白;②动作暗示;③衬托;④心理概述,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剖析和直接描述。
1.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的原因。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注意题干中“结合全文”“第×段”等此类提示内容。(2)根据题干提示,锁定答题范围。①摘录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原文语句。②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语言,这就是主要内容。
③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整合起来。(3)根据要求,结合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整理答案。可分条作答,以使答案清晰、规范。(4)根据题干分值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一般来讲,一个要点对应分值为1分。
我们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准确”,不以偏概全、不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二是“简洁”,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不超过规定字数。三是“具体”,包括事件的经过与结果。
望北哨所(2021·广东)石钟山①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②望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望北在她的心里如诗如画,再加上哨所,她莫名地会想到某些古诗词,有着大气、苍凉、凄美之感。(望北在“她”的自我想象之中)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望北在“他”的书信描绘之中)
③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他们只能通过信件联系。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相同,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这样读信,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几十封信,让她恍若在不同的世界里穿梭着。(“她”通过“他”的书信了解到哨北不同时节的景象)
④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他解释说,哨所人不多,消息又闭塞,信息少,大脑的某根神经就沉睡了,话语自然就少了。在他休假这段日子里,他们见面时话很少。分开时,就用短信交流,就像他们又回到了两地。似乎在这时,他才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风趣、幽默、刚毅……
⑤假期快要结束时,两人计划了他们的人生大事。等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终身大事。她对望北充满了渴望,甚至整个西藏对她来说都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她”学会了一首描绘西藏的歌曲)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他们计划相约哨北,开启新婚之旅)
⑥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长途运输车。公路在悬崖峭壁间盘绕,她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格桑花,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千多米。她吸着氧,思绪似乎清晰了一些。当车行驶到海拔四千多米时,她感觉整个人似乎死过了一回。
⑦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⑧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石头房子,“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个是他。她想起了,在
上次他探亲时她为“本命年”买了两条红绸腰带,每人一条。春节后,她写信提醒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在大雪皑皑中,那条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那一定就是他了……⑨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
⑩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⑪离开望北哨所,她把那条红绸带留在了山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哨所时,一切都模糊了,似乎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似乎是他在为她送行。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有删改)
题目: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她”对望北已经很熟悉的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概括。解答时,首先带着问题通读全文,理清全文的结构层次。2.根据题目信息,定位到第②段,再结合上下文寻找相关话题,找到关键句子,收集所需材料。3.概括的时候,利用“去粗取精法”找准与题目要求相关联的词语“熟悉”,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进行概括即可。
(1)“他”被分配到望北哨所,此地在“她”心中早有想象,如诗如画;(2)“他”常在信中为“她”描述望北哨所,“她”从而知道此地具体情况;(3)“她”在“他”寄来的众多信里,了解到望北哨所不同季节的风光;(4)他们计划要在望北哨所,开启新婚旅行,“她”对望北充满了渴望,还学会了一首歌,歌词描绘了西藏风光。
题组一 真题再现一、(2021·黄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半个父亲疼葛亚夫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标识度和分辨率,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来者何人。③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参我一本。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抽到,烙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已。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我愿默默领受。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作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们都有彼此的影像。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磨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或许,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⑪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⑫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选自《安庆晚报》2020年11月25日)
1.梳理全文,完成下表。(3分)
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父亲的一半疼痛,我愿默默领受
“稳健”准确写出父亲为我治病时的果断、从容;“颤抖”表现了父亲的愧疚和对我的爱。
(2)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癣”比作“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癣长势迅猛,顽固不易根除。
3.说说文末“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这句话该如何理解。(4分)
我能体会到父亲的疼痛、不易,想帮父亲分担一半的疼痛;父亲也能体会到我的疼痛,也想替我分担部分痛苦。疼是表象,爱是实质,表现父子之间的挚爱亲情。
二、(2021·湘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海 宁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并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似乎不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她
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怨。③对她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她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她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
就在她床边坐了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母亲从来都是爱她的。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了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户到门口,短短的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了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声喊了一声“妈”。【A】母亲几乎是立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那是外婆去世后她第一次对母亲笑,然后用曾经对着外婆的有点儿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得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在没有了外婆以后,母亲的爱,甚至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⑤高三,是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冲刺的几个月,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了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根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怔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永远无怨无悔。(原文有改动)【链接材料】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阅读《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全文,从“她”的角度,填写下表。(3分)
玩心路历程的小测试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
2.下列对《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⑦段采用了插叙的叙述顺序,补充交代了积压在她心里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这一内容。B.文章中的外婆、母亲和“她”都是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C.本文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展开对“母爱”的回忆,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理解分析。由“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她记得很清楚,在她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怨”等内容可知,文章写外婆的叮咛,表达了外婆对女儿的爱,并未表现外婆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故选B。
3.标题“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每一个母亲都把自己全部的爱交给了自己的孩子;这种爱也是自私的,母亲在爱自己孩子的时候,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再也”表达了她无比感动及对妈妈的理解和深深的感激。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
5.《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一文中的【A】处画线句和链接材料《秋天的怀念》节选中的【B】处画线句,在描写方法上具有相似性,请加以赏析。(3分)
【A】【B】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都抒写了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A】处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神态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表达了母亲听到“我”呼喊后的紧张、担忧和对女儿深深的关切之情;【B】处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的细心及对儿子的牵挂和关切之情。
三、(2021·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呼唤谢志强①绝望之中,我看见沙包背后走过来一个老汉。②他说:跟我来。③我说:我渴坏了。④他取下腰间挂着的羊皮水袋。我接过来,咕嘟咕嘟喝开了,仿佛在茫茫大漠碰上我想象中的水井。他似乎知道我在这兜转迷了路。我抹抹嘴,真痛快。
⑤他说:跟我来。⑥我的心又向往着寻找数日的珍宝了。我说,我还有件要紧的事情,办成了会追上来呢,你稍等。⑦我顾不得老汉的存在,我又开始在这片古城堡的废墟里摸索。汗像小虫一样在我面颊、背脊蠕动,我却一门心思挥着坎土曼①东挖西刨。我的肚子咕噜响起来。我想起我已断水断粮整整两天了。⑧他说:跟我来。
⑨我发现他离我十米远伫立着,这个老汉,看来也是探宝的角色,他好像是观望我,一旦有了成效再采取行动。⑩我说:我饿得不行了。⑪他在褡裢里取出了个馕。我接过来,一阵狼吞虎咽。肚里又实在了。⑫他说:跟我来。⑬我想:这个狡猾的老汉,大概看出我已经找着了门道,想设法将我诱开。
⑭我说:你先走,我找一样东西,我会跟上来呢。⑮我又忘了他的存在。不知挖了多久,反正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我手里的坎土曼突然触着了一个陶罐,我本能地警戒起来,四下里张望,没了老汉的影子。
⑯这当儿,我又饥又渴。我绕了附近的几个沙包,寻找那个神秘的老汉,根本没有他的身影。我又恢复到了老汉出现前的心情,希望离开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我竟忽视了老汉的去向,他说跟我来,我怎么就没问他往哪里走呢?⑰我合掌罩在嘴上,毫无方向地喊:我——来——啦!⑱我多么期望那个老汉绕过沙包出现,说:跟我来。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3分)“我”处在绝望中老汉给“我”水喝→“我”(1)________________老汉给“我”馕吃→“我”挖到了陶罐老汉(2)___________________→“我”(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汉再也没有出现。
2.“他说:跟我来。”这句话在②⑤⑧⑫段反复出现,有何作用?(4分)
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这句话在这些段落反复出现,强调了老汉一次次呼唤“我”,想要带“我”走出沙漠,而“我”沉迷于挖宝,无视他的呼唤,一再地错过机会,最终陷入困境。
3.学校话剧社想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话剧,道具组成员展开讨论,请完成对话。(4分)——要在舞台上布置“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这些场景比较困难,不用这些场景可以吗?——不可以,这些场景是有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表明了天气的炎热,一方面体现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表现“我”因沉迷挖宝而全然不顾自身处境的危险;“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既推动剧情发展,又烘托了“我”没跟老汉走的懊悔与不知该往哪儿走的绝望。
4.文章中老汉的呼唤出现在梦中,结尾为什么却说“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示例:文章借助梦中老汉的呼唤给现实生活中的“我”以警醒,文章末尾“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我知道我已经渐渐地跟上他走了”,表明二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已使老汉的呼唤逐渐成为“我”内心的自觉,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我”。
题组二 原创模拟一、(2020·广东预测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离花近一些侯利明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干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你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断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遗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
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1.文章写了三次花籽的传递,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祖母将收获来的花籽,赠予他人
祖母叮嘱“我”要像传递新花籽一般将爱给予每一个人
2.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照应标题;解开祖母头发一夜变白的原因;补充交代祖母喜爱花的原因;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行文更严密,圆融自洽)。
用“轻颤”这个动作细节,写出了祖母在闻到花香时内心的反应,表现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
(2)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赏析画线句子)(2分)
“一粒粒”“一包包”量词叠用,写出祖母收藏花籽时的认真与郑重,将收藏花籽形容为收获粮食一般,表现祖母对花籽的珍爱,也寄托了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之情。
4.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①“花”象征美好品质,“离花近一些”即要向心灵美好的人学习;②“花”象征乐观生活,“离花近一些”亦指要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③“花”象征无私奉献,“离花近一些”指拥有爱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2020·惠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教你生病毕淑敏①儿子比我高了。②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③“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④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⑤“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⑥“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就找我爸。”
⑦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⑧“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
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⑨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⑩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⑪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⑫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⑬终于,走廊里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⑭“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⑮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⑯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去医院看病过程中的“我”的心理变化。(3分)后悔——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我”作为母亲既要锻炼孩子,又心疼孩子的矛盾和自责的心理,体现了“我”对孩子的爱。
(2)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时间流动的缓慢比作沙漏里缓缓流动的沙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心急如焚、担忧、煎熬的心理状态。
3.第⑮段,为什么说“我”在“不断地磨炼他”的同时,也是在“磨炼自己”?(3分)
“磨炼他”是让孩子独自看病,学习面对自己人生中的各种苦难;“磨炼自己”是指“我”的勇气和信心得到增强,教育方法得以改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4.如何理解第⑯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分)
①含义: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长辈预先指明的方向,传授的经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找到更多解决困难的办法。②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三、(2020·深圳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踏实产生美胡少明①“瓦地伦”在阿拉伯语里是“酒红色山谷”的意思,因其红色沙地在日落时显示出如红酒般的颜色而得名。我们去的这一天是傍晚,太阳已经下山,看到的是灯光照射的瓦地伦,颜色橘红,真不知落日下的瓦地伦沙漠会红到什么程度。
②第一天上午我们乘坐皮卡驶进了沙漠的腹地,金色太阳红彤彤地照在红沙上,给瓦地伦镀了一层金色;兀立的山岩也像擦了胭脂的黑人一样,红得发紫。为了观赏美国电影《火星救援》拍摄地的外景风光,我们决定爬上山顶。③细细的红色沙粒斜铺于上山的小路,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跋涉,沙层松软,几乎是上一步退半步,十分费力,想着王安石说的“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知了天命的人怎么会轻易放弃。火红的太阳这时也更
卖力地得瑟自己的热情,清早御寒的衣物这时成了最大的累赘,穿在身上就导致汗流浃背,脱了棉衣又会极大地增加手臂的辛苦。左脚向上踩在垄起的沙土上,右脚承重过大,慢慢地滑向坡下;待左脚站稳,右脚才能迈步向前,这时左脚又下滑明显。王安石说文解字,“滑是水之骨”,其实滑也是沙之骨。
④经过半小时的跋涉,几百米的山坡终于被我们沉重的脚步丈量完毕,当我们的脚踩在山顶的岩石上时,心底里感到踏实的幸福。这时什么连绵的山丘,无垠的沙海,苍凉中透着凄美,雄浑中透着婀娜,月亮表面的静谧,火星人来去留下的美景都放到其次其次再其次了。
⑤第二天奔赴死海。一位团友是学地理专业的,听说过人可以漂浮死海不下沉的理论,他们全班同学曾经发誓平生一定要到死海亲自验证真假。今天,他是全班第一人,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⑥路上导游用风趣的语言说死海漂浮有“三带”:第一,带一瓶淡水,随时准备着清洗浸漫到眼睛里、嘴巴里的海水,海水盐分太重,对眼角膜、扁桃体有极大的伤害;第二,带一张报纸,浮在水面上,拿一张彩色画报照相已经是国际惯例;第三,带一双拖鞋,沙滩盐晶体多而尖,经常有人被划伤刺伤的报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个个都在摩拳擦掌。
⑦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核心内涵在这时候才显得这么容易理解。在愉快的语言交流中到达了死海边上,我们下水了。不会游泳的女队友,穿着漂亮的泳衣,显露凸凹有致的曲线,躺在蓝色的海水之上,双手端持一张彩色图片,颜色艳丽,线条流畅,绝美的姿势,构成了经典美照的风景。
⑧男士会游泳,总得显示一下卓异,先是仰面朝天,轻松漂浮,任意去来,直到哨声响起,才知道该折返回岸边,翻身转向,这时突然发现自己脚轻头重,想要把身脚沉下水去,把头浮出水面,竟然做不到了。丢人现眼不说,眼睛口腔不进盐水都不行了。慌乱中,用手扫摸石底,使劲平衡躯体。忽然间感觉到几个手指被划伤了,钻心的疼痛;嘴巴里进水了,咸得发苦。挣扎了好一阵子才算保住颜面。心里已经没有再漂浮的兴致了。看见有人上岸,自己也就跟着黯然撤退。
⑨身有浮华,旁人美若神仙,踬踣竭蹶只有自己知道;自恃泳技,不惧深浅,却在死海被盐水颠扑困驭,足不能探底,心就难踏实,再多浮华,又有什么意义呢!⑩回到房间,清洗干净,用创可贴包扎好为了踏实而留下的伤口。朋友圈里传来几张死海漂浮的照片,经典的。⑪死海海拔负422米,属于富氧区,在宾馆里,睡了一个好安稳的觉。
1.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3分)
作者记叙了旅游的经历和感悟。第一天为了观赏美国电影《火星救援》拍摄地的外景风光,决定爬上山顶。第二天再赴死海,收获人生心得。
2.结合文意,请赏析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3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太阳给沙漠镀上金色,是成就沙漠之美;把“兀立的山岩”比作“擦了胭脂的黑人”,极言其红,暗示太阳给攀爬沙山增添困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矛盾的两面,流露出作者复杂的旅行感悟。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作者为什么说“美景都放到其次其次再其次了”?(2分)
战胜旅途艰辛的喜悦,心里感到踏实,胜过美景;收获美景,也收获人生的感悟,在作者心中,人生的感悟比欣赏美景更加重要。
4.文章第⑥段介绍了死海漂浮有“三带”,作者的意图是什么?(3分)
起过渡作用,引出到死海漂浮的事件;交代死海漂浮经典美照的内容;为写在死海受伤,感悟“踏实产生美”作铺垫;同时也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共3分)
5.此文章语言优美,又蕴含着生活哲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3分)
略。(结合生活实际1分,收获围绕着“心难踏实,再多浮华,又有什么意义”谈2分,共3分)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课件 第1讲 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概括题综合复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课件 第1讲 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概括题综合复习(含答案),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讲解,内容与事件概括题,重要标志,关键词,表格式,链条式,一般概括,W原则,适用于一般概括题,完整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四讲内容理解概括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第四讲内容理解概括课件,共21页。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8内容理解与概括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考点8内容理解与概括教学课件,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