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案2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076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案2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0765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案2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0765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一章 人口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章 人口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 | 核心素养目标 |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 2.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案例,分析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流向。 | 区域认知: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人口迁移的现状和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及影响。 |
本节要点 | 1.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 2.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政治、宗教、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 |
自主梳理·探新知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把涉及人口 居住地 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分类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国际人口 迁移和 国内人口 迁移。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 不属于 人口迁移。
3.人口机械增长
(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 人口机械增长 。
(2)内容: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 净迁入区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 净迁出区 。
(3)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 自然增长 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 不利因素 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如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拉力: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 有利因素 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如收入、教育、工作、医疗、和平环境、食物、城市生活等。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 资源 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②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① 经济 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总特点:以 集团 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②原因:地理大发现与 新航线 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③方向: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
②方向
2.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 垦荒 、严重的 自然灾害 、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 农村 向 城镇 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3)1949年以来
①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 计划经济 体制和严格的 户籍管理 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②改革开放以后
a.在快速 工业化 和 城镇化 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b. 沿海 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合作探究·释疑难
知识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问题探究 ■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 2019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
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 东北 ,迁出地区主要是 河北、山东 。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1990年又迁回山东的原因是什么?
(3)1985年后的人口迁移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2)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20世纪70年代东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高于东北。
(3)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管理困难。
┃┃归纳拓展 ■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迁出地 | → | 迁入地 |
推力因素 | 中间阻力 | 拉力因素 |
就业机会少 |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一切困难,如严格的户籍管理、传统文化观念(父母在,不远游)、路途遥远等 | 就业机会多 |
自然灾害风险多,收入不高 | 收入稳定、收入高 | |
医疗、教育条件差 | 医疗、教育条件好 | |
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 | 生活条件与社会福利好 | |
公共设施差 | 公共设施好 | |
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差 | 居住、交通、通信条件好 | |
环境质量差 | 环境质量好 | |
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气候恶劣 | 环境优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
因素 |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 案例 |
气候 |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
水资源 |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
土壤及土地 |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
矿产资源 |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 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
自然灾害 |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 非洲旱灾引起大规模人口迁移 |
(2)经济因素
因素 |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 举例 |
经济发展 |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 取得美国国籍的留学人员 |
交通和通信 |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 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
(3)社会因素
因素 |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 举例 | |
文 化 | 文化 教育 |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 |
婚姻 家庭 |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 军嫂随军 | |
政 治 | 政策 | 国家有关对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数量与流向 | 我国在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
社会 变革 |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 |
战争 |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
方法技巧: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典例剖析 ■
例题1 下图漫画示意我国不同阶段户籍迁移记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阶段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
A.教育水平 B.医疗卫生
C.经济水平 D.交通状况
(2)阶段Ⅱ的人口迁移对农村的主要影响是( B )
A.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B.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C.加剧农村的污染程度
D.加剧农村老龄化状况
[解析] 第(1)题,阶段Ⅰ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孩子能在城市里上学,故影响阶段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水平。第(2)题,阶段Ⅱ的人口迁往农村,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年轻人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人口迁入不会加剧农村的污染程度。迁入的人口为年轻人,故能缓解农村老龄化状况。故选B。
┃┃对点训练 ■
1.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1)~(2)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和刚果地区出现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D )
A.① D.②
C.④ D.⑤
[解析] 第(1)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故吸引了大量民工迁入。第(2)题,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和刚果地区由于内战严重,导致了难民大迁移,这属于战争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知识点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问题探究 ■
阅读图和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人口迁移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人口迁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入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有何共同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欧洲、拉丁美洲及北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有什么变化?
提示:(1)北美、欧洲、大洋洲。多为经济发达地区。
(2)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
(3)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北美一直为迁入地区。
┃┃归纳拓展 ■ 1.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 特点 | 迁出地区 | 迁入地区 | 原因 | 意义 |
19 世纪 以前 | 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 旧大陆(非、欧) |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以 后 |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 调整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缓解迁出国的人口压力,造成迁出国劳动力、人才流失 |
知识拓展:“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一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二是迁移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除此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迁移方式及特点 | 具体表现 |
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 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相互迁入和迁出;②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
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 ①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地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地区:美洲的劳动力需求减少,欧洲人从原殖民地返回故乡;西欧因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减轻,迁出人口减少。②美国仍是外来人口的主要迁入国,但人口来源发生了变化: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和亚洲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
2.国内人口迁移
阶段 | 特点 | 迁移方向 | 迁移原因 |
工业化以前 | 大批迁移 |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 | ①大规模垦荒; ②严重的自然灾害; ③战乱 |
工业化以后 | 大批迁移 | 从农村向城镇迁移 |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大 |
改革开放以前 |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 ①从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②净迁出地区有辽、鲁、沪、川等省市 | 受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 |
改革开放以后 | 流量增大、流向变化、频率加快、以自发为主 | 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③山区迁往平原地区;④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 | 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③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
3.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2)对迁出地的影响
┃┃典例剖析 ■
例题2 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是指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的实际迁移人数与期望迁移人数之比,可以用来衡量不同区域之间人口迁移的相互作用。其数值越大,说明人口趋向迁入地的趋势越强烈。下图为2007—2010年安徽省省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图,图例中数值为人口迁移选择指数的总和,并由此将各城市划分为不同级别的辐合点。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反映出安徽省省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特征为( D )
A.铜陵对全省的人口都有较大的吸引力
B.合肥的辐射范围突破了省域范围
C.北部地区的人口迁移趋势强于南部
D.芜湖等城市的影响范围是局部性的
(2)影响图示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文化因素 D.气候因素
(3)与合肥相比,铜陵成为一级辐合点,说明对人口迁移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C )
A.就业机会 B.收入水平
C.生活成本 D.基础设施
[解析] 第(1)题,图示表明,与铜陵直接相联系的人口迁移流只有南部城市。合肥的辐射范围在图中只有省内城市,未显示出与省外城市的联系。北部地区只有三级辐合点,人口迁移趋势弱于南部。芜湖为二级辐合点,人口迁移流联系的区域范围较小,因此是局部性的。第(2)题,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政治因素一般是出于非本人意愿所产生的人口迁移。安徽省内文化因素差异较小,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图中区域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差异较小。第(3)题,与铜陵相比,合肥为安徽的行政中心,城市等级高,产业体系完善,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基础设施也较完善。但由于合肥的产业集聚度高,人口密度大,生活成本高,阻碍了人口的迁入。
┃┃对点训练 ■
2.读“2013年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东部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西部地区以人口迁入为主
B.中央区人口迁入数和迁出数都是最多的
C.东部地区的人口都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
D.伏尔加沿岸区人口迁移数量大于西北区
(2)引起俄罗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
A.东部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寒冷
B.东部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C.西部地区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小
D.俄罗斯鼓励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看出,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区,都以人口迁入为主,西部的伏尔加沿岸区和北高加索区也以人口迁入为主,只有中央区、西北区和南方区三个区以人口迁出为主;中央区人口迁出数量最多,但人口迁出数量比伏尔加沿岸区少;东部地区的人口除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之外,还有部分迁入南方区;人口迁移数既包括人口迁出量,也包括人口迁入量。伏尔加沿岸区迁移人数为3 375,而西北区为2 819,伏尔加沿岸区大于西北区。第(2)题,俄罗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但西部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较东部高,而且东部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形崎岖;俄罗斯提出了开发东部地区的资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开发难度较大;俄罗斯人口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俄罗斯鼓励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
素养培优·提技能
,策略指导
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的判读
[信息提取]
[方法总结]
(1)方向的判断
根据箭头判断人口迁移的方向,如图中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南部。
(2)原因的判断
结合人口迁出地、迁入地的位置判断原因。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是气候因素;中、青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是资源开发和经济因素。
(3)迁移类型的判断
根据是否跨越国界线判断迁移的类型。美国的人口迁移没有跨越国界线,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考题展示
“铁锈八州”是美国传统制造业的集聚地,而“加德佛三州”则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1970年后,随着西欧、日本和中国的崛起,美国传统制造业逐渐走向衰落,大量人口从“铁锈八州”向“加德佛三州”转移。读“铁锈八州”和“加德佛三州”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导致人口大量从“铁锈八州”向“加德佛三州”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D )
A.气候 B.资源
C.教育 D.经济
(2)大量人口迁出对“铁锈八州”的影响是( B )
A.加剧环境污染 B.经济增长乏力
C.人地矛盾突出 D.产品品质下降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分析,“铁锈八州”是美国传统制造业的集聚地,美国传统制造业逐渐走向衰落,导致该区域经济衰落,就业机会变少,导致人口迁出;“加德佛三州”则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是新兴工业区,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迁入。因此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大量从“铁锈八州”向“加德佛三州”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大量人口迁出,“铁锈八州”环境污染会减轻,A错误。大量人口迁出,劳动力减少,部分技术人才也迁出,导致经济增长乏力,B正确。大量人口迁出,“铁锈八州”人口减少,人地矛盾得到缓解,C错误。大量人口迁出对产品品质影响不大,D错误。
课堂小结·梳脉络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讲授新课,学以致用,合作探究一,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易错易混点,要点导学,知识点一,学法指导,知识点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