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4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展开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一、课标要求: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1. 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2. 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3.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引导学生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不要求记忆)作为基本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章的内容分为两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作者的意图是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运用向量的知识来予以证明,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本章是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来推导其它的公式;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会变换,暗线是发展推理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本章全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意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贯彻“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叶的内容”的理念,严格控制了三角恒等变换及其应用的繁、难程度,尤其注意不以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变换的依据,而只把这些公式的推导作为变换的基本练习.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本章教学时间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约3课时3.2简单的恒等变换 约3课时复习 约2课时课题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课标要求: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相关的十一个公式,通过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体会和认识公式的特征及作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引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和差公式的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倍角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三、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导出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为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打好基础;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与证明.课题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借助单位圆,运用三角函数定义和向量夹角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3)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化的过程,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逐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三、学习过程1、学习引导探究(一):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思考1:设α,β为两个任意角, 你能判断cos(α-β)=cosα-cosβ恒成立吗?思考2:我们设想cos(α-β)的值与α,β的三角函数值有一定关系,观察下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思考3:一般地,你猜想cos(α-β)等于什么?思考4:如图,设α,β为锐角,且α>β,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1, ∠P1OP=β,那么cos(α-β)表示哪条线段长?思考5:上图中,如何用线段分别表示sinβ和cosβ?思考6:cosαcosβ=OAcosα,它表示哪条线段长?sinαsinβ=PAsinα,它表示哪条线段长?思考7:利用OM=OB+BM=OB+CP可得什么结论?思考8:上述推理能说明对任意角α,β,都有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成立吗?思考9:根据cosαcosβ+sinαsinβ的结构特征,你能联想到一个相关计算原理吗?思考10:如图,设角α,β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分别为A、B,则向量、的坐标分别是什么?其数量积是什么?思考11:向量与的夹角θ与α、β有什么关系?根据量积定义,等于什么?由此可得什么结论? 思考12: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称为差角的余弦公式,记作,该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探究(二):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变通 思考1:若已知α+β和β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cosα的值?思考2:利用α-(α-β)=β可得cosβ等于什么?思考3:若cosα+cosβ=a,sinα+sinβ=b,则cos(α-β)等于什么?思考4:若cosα-cosβ=a,sinα-sinβ=b,则cos(α-β)等于什么?2、随堂练习 = 1 \* GB2 ⑴、 = 2 \* GB2 ⑵、 = 3 \* GB2 ⑶、3、知识拓展例1 例2 已知且 , 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1.在差角的余弦公式的形成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如数形结合,化归转换、归纳、猜想、构造、换元、向量等,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领会.2.已知一个角的正弦(或余弦)值,求该角的余弦(或正弦)值时, 要注意该角所在的象限,从而确定该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3.在差角的余弦公式中,α,β既可以是单角,也可以是复角,运用时要注意角的变换,如,2β=(α+β)-(α-β) 等. 同时,公式的应用具有灵活性,解题时要注意正向、逆向和变式形式的选择.五、自我测评 2、 课题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探究及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2.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学习过程1、学习引导探究(一):两角和与差的基本三角公式 思考1:注意到α+β=α―(―β),结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诱导公式,cos(α+β)等于什么?思考2: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该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思考3: 诱导公式可以实现由正弦到余弦的转化,结合 和 你能推导出sin(α+β),sin(α-β)分别等于什么吗?思考4: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分别记作,,这两个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思考5:正切函数与正弦、余弦函数之间存在商数关系,从、出发,tan(α+β)、tan(α-β)分别与tanα、tanβ有什么关系 思考6: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分别记作,,这两个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思考7:为方便起见,公式,,称为和角公式,公式,,称为差角公式。怎样理解这6个公式的逻辑联系?探究(二):两角和与差三角公式的变通 思考1:若cosα+cosβ=a,sinα-sinβ=b,则cos(α+β)等于 思考2:若sinα+cosβ=a,cosα+sinβ=b,则sin(α+β)等于 思考3:根据公式,tanα+tanβ可变形为 思考4:sinx+cosx能用一个三角函数表示吗? 2、随堂练习 = 1 \* GB2 ⑴、利用和差角公式,求下列各式的值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2 \* GB2 ⑵、利用和差角公式,求下列各式的值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2 ⑶、已知是第四象限角,求的值.3、知识拓展例1.化简 = 1 \* GB2 ⑴ = 2 \* GB2 ⑵例2.已知求的值.例3.已知,求的值.四、反思小结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系列公式的基础,明确了各公式的内在联系,就自然掌握了公式的形成过程.2.公式与,与,与的结构相同,但运算符号不同,必须准确记忆,防止混淆.3.公式都是有灵活性的,应用时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整体代换和适当变形.五、自我测评课题 §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第三课时)学习目标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2、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三、学习过程1、学习引导探究(一):二倍角基本公式思考1: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都是恒等式,特别地,当β=α时,这三个公式分别变为什么?思考2:上述公式称为倍角公式,分别记作S2α,C2α,T2α,利用平方关系,二倍角的余弦公式还可作哪些变形?思考3:在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角α的取值范围分别如何? 思考4:如何推导sin3α,cos3α与α的三角函数关系?探究(二):二倍角公式的变通 思考1:1+sin2α可化为 思考2:根据二倍角的余弦公式,sin2α,cos2α与cos2α的关系分别如何? 思考3:tanα与sin2α,cos2α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思考4:sin2α,cos2α能否分别用tanα表示? 2、随堂练习 = 1 \* GB2 ⑴.sin2230’cos2230’=__________________; = 2 \* GB2 ⑵._________________; = 3 \* GB2 ⑶.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GB2 ⑷.__________________. = 5 \* GB2 ⑸.__________________; = 6 \* GB2 ⑹.____________________;3、知识拓展四、反思小结1.角的倍半关系是相对而言的, 2α是α的两倍, 4α是2α的两倍等,这里蕴含着换元的思想.2.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解题时要注意公式的灵活运用,在求值问题中,要注意寻找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3.二倍角公式有许多变形,不要求都记忆,需要时可直接推导.五、自我测评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一、课标要求: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三、学习目标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四、学习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2、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课题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掌握运用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的方法和思路,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式推导。弄清代数变换与三角变换的不同点,认真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深刻理解三角变换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换元、逆向使用公式、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以及在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等方面的应用。2、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三、学习过程1、学习引导问题1:前面学过的倍角公式是什么?问题2:与有什么关系?问题3:在二倍角公式中,以代替,以代替将公式进行改写为 问题4:试以表示.问题5:(1)已知,如何求 (2)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呢?问题6:求证:(1) (2)问题7:上述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2、随堂练习(1)求证:。(2)已知求的值。(3)已知求证:3、知识拓展例1 化简例2 已知cosx=cosαcosβ,求证:四、反思小结倍角公式的灵活运用,弄清倍、半关系的相对性。注意等价转化,换元、方程的思想。五、自我测评课题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能够利用换元、逆用公式等方法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换,化简三角函数式,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能正确地对形如的三角函数的性质进行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灵活运用三角变换化简函数表达式,探究函数的有关性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2、难点: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化简函数表达式及对函数性质的讨论。三、学习过程1、学习引导问题1: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性质?问题2:对形如的三角函数的性质有哪些?问题3:如何求函数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呢?(启发学生逆用不同的和差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换,将三角函数式化成类似于的标准形式,再进行求解。)2、随堂练习1、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改变条件,突出求函数最值的基本思路和要点)2、求函数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改变三角函数式,进一步强化三角恒等变换在化简函数式方面的关键地位)3、知识拓展例1、求函数的最值?(引导学生如何引入辅助角。之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例2、求函数的最值。四、反思小结通过三角变换,我们把形如的函数转化为形如的函数,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个过程中蕴涵了化归思想。我们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五、自我测评1、求下列函数的最小正周期,递增区间及最大值:(1);(2);(3)。2、已知f(x)= sin,a为常数。(1)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2)若f(x)在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为,求a值并画出f(x)在上的图像。3、已知,(1)化简的解析式;(2)若,求,使函数为偶函数;(3)在(2)成立的条件下,求满足的x的集合。课题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熟练掌握求三角函数最值的常用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三角变换的能力。掌握解数学应用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的选择自变量,建立函数关系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数学建模思想。 = 3 \* GB3 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求三角函数式的最值,解数学应用问题的思路、步骤和方法。2、难点:如何科学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选择自变量建立函数关系式。三、学习过程1、学习引导问题1、求三角函数式在某一区间上的最值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问题2、如图,已知OPQ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的扇形,C是扇形弧上的动点,ABCD是扇形的内接矩形,记,求当角取何值时,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面积。(给出题目之后适当启发思路关键在找出面积S与角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整个过程并展示,再由教师点评①在求最值时注意自变量的范围;②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最后结论要回归到实际问题。)2、随堂练习 = 1 \* GB2 ⑴若问题2中去掉条件“记”,要求改成“求矩形ABCD的最大面积”还有其它解决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自变量以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之后教师进行点评:①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自变量,不同的自变量决定了数学模型的繁简程度;②自变量的引入通常有代数和三角两种方法,有些方法虽然无法最终解决问题,但能促进对函数模型多样性的理解。) = 2 \* GB2 ⑵已知OPQ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的扇形,A、B是扇形弧上的动点,AB//PQ,ABCD是扇形的内接矩形,求矩形ABCD面积的最大值。3、知识拓展例1、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国际数学大会,大会会标如图所示,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若直角三角形中较小的锐角为θ,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小正方形的面积为,求sin θ的值。例2、如图所示,在一个矩形建筑物ABCD的部分周边地带开辟绿化带,使建筑物和绿化带整体构成一个更大的矩形区域AMPN,要求点B在AM边上,点D在AN边上,且对角线MN过C点。已知矩形建筑物的长|AB| = 30m,宽|AD| = 20m,绿化带造价为120元 / m 2。试问,按照此设计要求,至少要准备多少资金?四、反思小结在求有关最值问题时,常常可以设一个角为未知数,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来求解。五、自我测评1 函数的最小值等于( )A B C D 2 △ABC中,,则函数的值的情况( )A 有最大值,无最小值 B 无最大值,有最小值C 有最大值且有最小值 D 无最大值且无最小值3 当时,函数的最小值是( )A B C D 4 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小值为 5 函数有最大值,最小值,则实数____,___ 6 已知函数(1)写出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2)设,的最小值是,最大值是,求实数的值 7、已知直线l1∥l2,A是l1,l2之间的一定点,并且A点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h1,h2。B是直线l2上一动点,作AC⊥AB,且使AC与直线l1交于点C,求⊿ABC面积的最小值。《三角恒等变换》复习课(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进一步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如何利用正、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与二倍角公式,对三角函数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二、知识与方法:1. 11个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中,余弦的差角公式是其它公式的基础,由它出发,用-β代替β、±β代替β、α=β等换元法可以推导出其它公式。你能根据下图回顾推导过程吗?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tan(α+β)= tan(α-β)= sin2α=2sinαcosαcos2α=cos2α- sin2α=2cos2α-1=1-2 sin2αtan2α=2.化简,要求使三角函数式成为最简:项数尽量少,名称尽量少,次数尽量底,分母尽量不含三角函数,根号内尽量不含三角函数,能求值的求出值来;3.求值,要注意象限角的范围、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之间联系与影响,较难的问题需要根据上三角函数值进一步缩小角的范围。4.证明是利用恒等变换公式将等式的左边变同于右边,或右边变同于,或都将左右进行变换使其左右相等。5. 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与方法,实际上是对三角函数式中的角、名、形的变换,即(1)找差异:角、名、形的差别;(2)建立联系:角的和差关系、倍半关系等,名、形之间可以用哪个公式联系起来;(3)变公式:在实际变换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公式加以变形后运用或逆用公式,如升、降幂公式, cosα= cosβcos(α-β)- sinβsin(α-β),1= sin2α+cos2α,==tan(450+300)等。三、随堂练习1、 已知sin(α+β)=,sin(α-β)=,求的值。2、求值:cos24°﹣sin6°﹣cos72°3 、化简(1);(2)sin2αsin2β+cos2αcos2β-cos2αcos2β。4、 设为锐角,且3sin2α+2sin2β=1,3sin2α-2sin2β=0,求证:α+2β=。5 、如图所示,某村欲修建一横断面为等腰梯形的水渠,为降低成本,必须尽量减少水与水渠壁的接触面。若水渠断面面积设计为定值m,渠深8米。则水渠壁的倾角应为多少时,方能使修建的成本最低?8A E D B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作出横断面的图形,要减少水与水渠壁的接触面只要使水与水渠断面周长最小,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将倾角为和横断面的周长L之间建立函数关系,求函数的最小值)《三角恒等变换》单元测试题(第二课时)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是第三象限角,则的值是 ( ) A、 B、 C、 D、2、已知和都是锐角,且,,则的值是 ( ) A、 B、 C、 D、3、已知,且,则的值是 ( ) A、 B、 C、 D、4、设,且是第四象限角,则的值是 ( ) A、 B、 C、 D、5、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 )A、 B、 C、 D、、若函数为以为最小正周期的奇函数,则函数可以是 ( ) A、 B、 C、 D、6、某物体受到恒力是,产生的位移为,则恒力物体所做的功是 ( ) A、 B、 C、 D、、已知向量,,,则向量与的夹角为 ( ) A、 B、 C、 D、7、要得到函数的图像,只需要将函数的图像 ( ) A、向右平移个单位 B、向右平移个单位C、向左平移个单位 D、向左平移个单位8、已知,则式子的值为( )A、 B、 C、 D、9、函数的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方程是 ( ) A、 B、 C、 D、10、已知,则的值为 ( ) A、 B、 C、 D、11、已知,,且,,则的值是 ( ) A、 B、 C、 D、12、已知不等式对于任意的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3、已知,,则 14、函数的最小值是 15、函数图像的对称中心是(写出通式) 16、关于函数,下列命题:①、若存在,有时,成立;②、在区间上是单调递增;③、函数的图像关于点成中心对称图像;④、将函数的图像向左平移个单位后将与的图像重合.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 (注: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试求的值.18、(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令函数,且的最小正周期为.求的值;求的单调区间.1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试求式子的值.20、(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若,求的单调的递减区间;若,求的值.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满足下列关系式:(i)对于任意的,恒有 ;(ii).求证:(1); (2)为奇函数; (3)是以为周期的周期函数.cos(60-30)cos60°cos30°sin60°sin30°cos(120-60)cos120°cos60°sin120°sin60°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4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4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综合与测试学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4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4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准备,问题设置,知识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三角函数5.5 三角恒等变换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三角函数5.5 三角恒等变换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小试牛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