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明水一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学年语文试题答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使用时不宜混为一谈。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多种多样。我倾向认为,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它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观点,传统的涵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文化传统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但它更多的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典范”。我们面对一尊青铜器、一组编钟、一座古建筑或一个古村落,人们有时也说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实际上看到的是传统的遗存物,这些遗存物所涵蕴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才是传统。但能够留存至今的遗存物本身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典范,里面藏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传统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连接和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但新增入的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状态,而且会遭到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对。除非已经进入传统变异的另一情境,即固有传统和新成分实现高度融合,人们已经无法分清楚传统构成的新与旧,传统就成为既是现在的过去又是现在的一部分了。 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唐代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就和大胆吸收西域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传统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汉朝和唐朝的时候,中国文化的主体就具备这种条件。而到了晚清,国家处于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境地,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完全弱化,失去了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条件。这种情况,不可能有中国文化传统对西方异质文化的正常吸收,必然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 (摘编自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从广义角度讲是在传统社会中,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背后体现的价值系统。B. 留存至今的青铜器是一种文化传统,因为内部蕴含着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规则、理念和信仰的一系列密码。C. 文化传统会不断更新,但新增成分很多情况下处于边缘态,也可能成为既是现在的过去又是现在的一部分。D. 晚清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是因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全盘弱化,无法与外来异质文化进行平等对话。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逐层深入,先解释了本文的核心概念“传统文化”后,进一步阐释了“传统”的两个特点。B. 文章第三段写到了文化传统在传承中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而新增入的成分可能呈现边缘和融合两种状态。C. 文章列举唐代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是为了证明文化传统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与融合。D. 文章逻辑严密,作者运用道理论证进行概念辨析,同时适当加入举例论证使文章深入浅出,更具说服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是文化现象,而文化传统则是隐含的具有传承性的精神连接链,二者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B. 当固有传统与新成分实现高度融合,人们已无法分清传统构成的新与旧时,就有可能将新成分当作固有传统。C. 如果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那么它对异质文化传统进行吸收和融合,就不会引发剧烈冲突。D. 汉唐时期的国家没被东西列强瓜分,所以在旧传统融入异质成分的濡化过程中,既存的文化秩序才不会被破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连日来,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新冠病毒及其新变异毒株在印度国内快速传播。根据印度卫生部5月1日公布的数据,印度累计确诊已超过1916万例,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过21万例,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在连续9天超过30万例后,5月1日首次超过40万例,创该国疫情暴发以来单日最高纪录。更糟糕的是,专家普遍预测印度疫情仍未达峰值,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面对印度严峻的疫情形势和疫苗短缺现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施以援手,但有一些国家却搞起了“疫苗民族主义”,禁止疫苗及其关键原材料出口,人为制造“免疫鸿沟”。这既破坏了全球团结合作抗疫的大局,还不可避免地将会阻碍应对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进程,给全球疫情防控与经济恢复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摘编自丑则静《“疫苗民族主义”毒害全球抗疫大局》)材料二: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已陷入失控态势,连续多天单日新增病例超过30万例,医疗系统早已不堪重负,一片混乱。当下的印度,亟需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来渡过难关。然而,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2020年4月,美国宣布对疫苗生产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时至今日仍未解除。这是造成印度疫苗短缺的主要原因。被称作是“世界药房"的印度并不缺生产疫苗的技术,缺的是生产疫苗所需的进口原材料,而美国这一纸禁令等于是扼住了印度疫苗生产的“咽喉”。最近,印度官方向美国求援,希望美国放开原材料的出口管制。对此,美国的回应却极其冷漠。4月22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表示,目前美国把重点放到控制国内疫情上,会优先给美国民众接种疫苗,等到国内疫情有所缓解后才可能会“做得更多”。讽刺的是,美国国内当前囤积着大量疫苗。根据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估计,到今年夏天,美国可能会富余出超过3亿剂新冠疫苗。美国的行为揭下了“美印友好”的面纱,暴露出的依然是“美国优先”那一套玩意儿。“美国优先”四字,如今已成为美国擅自发放给自己的“通行证”,用以无视国际规则专行自私自利之事。(摘编自郭言《“美国优先"戳破“美印友好”谎言》)材料三:疫苗是人类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当前,全球疫苗面临“产能赤字”和“分配赤字”,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囤积疫苗和出口管制,人为制造“免疫鸿沟”,许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严重疫苗短缺。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共同抵制“疫苗民族主义”,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疫苗,为战胜疫情筑牢共同防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低收入国家无法公平获得新冠疫苗是一种违背道德的现象。“新冠病毒危机凸显我们社会的不平等”,在与贫困、不利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社会歧视抗争的人群和社区中,新冠肺炎患病率和病亡率更高。他强调,各国在执行政策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中,都应着眼于让所有人获得同样的健康保障。中方反对将疫苗政治化或搞“疫苗民族主义”,主张加强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全面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赞誉。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受到国际社会赞誉。中国政府和企业正与其他国家积极合作,推动疫苗公平分配。研究表明,中国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为全球抗疫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吴刚等《筑牢全球抗疫防线》)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对疫苗生产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导致印度疫苗短缺→结果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B. 印度希望美国放开原材料的出口管制→然而美国回应冷漠→此举揭下了“美印友好”的面纱C. 美国国内目前囤积着大量的疫苗→优先本国民众接种→但是仍然囤积大量疫苗D. 中方政府坚决反对“疫苗民族主义”→主张国际合作抗疫→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赞誉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印度卫生部5月1日公布的数据,该国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率远远超过1%,可见新冠病毒致死率依然很高,并未因一年多的大流行降低毒性。B. 新冠病毒及其新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加上疫苗短缺,导致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5月1日感染人数首超40万例,但是仍然未达到峰值。C. 美国限制疫苗生产原材料出口,主要目的在于打击印度这一新兴大国,使其“世界药房”的美誉不再,从而在药物研发、生产上无法与自己抗衡。D. 某些发达国家囤积疫苗,管制出口,见死不救,这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且破坏了全球团结合作抗疫大局,导致病毒继续肆虐,危害人间。6. 中国在全球抗疫行动中是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 发王东①虽然已经立了春,但是张诚感觉冬天的冷依然弥散在空气里,十根手指和脚趾冻得隐隐发痛。一股北风挤进虚掩的门,从衣领处钻入身体,张诚不禁打了个寒战。②去村里串串门,走动走动也许会暖和点,张诚心想。可是去谁家呢?赵刚、刘晓燕他们几个前天就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他们说初八就得上班呢。二娃和磊子他们几个昨天也去了深圳。今天一大早,又有好几拨人陆陆续续从家门前走过,或者去广州,或者去北京,或者去成都。这些年轻人一走,好像把年也带走了,家家户户都很冷清。③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按照以前的风俗,最起码也要过了初八,这年才算完啊。可是今天才是初六呢,咋就感觉年就过完了呢?张诚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无意识地朝门外望了望。这时,张诚看到了父亲,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乍一看,像一层白茫茫的霜。④“我去挖会儿地。”父亲从猪圈里扛了把锄头出门,对抱着一捆柴火准备进厨房的母亲说。张诚走了出来,说:“爸,这大过年的,挖啥地啊?”父亲说:“唉,现在过不过年和平时有啥两样呢?再说,闲在家里冷呢,干活还热乎些。”张诚心想,是啊,现在过年和平时真没啥两样,于是也找了把锄头,说:“我也去挖会儿地。”⑤父亲看了张诚一眼,说:“你在家歇着吧。”张诚说:“闲在家里冷呢。”父亲不再说话,张诚便跟着父亲出了门。⑥父亲走得很慢,张诚也走得很慢。这次,张诚将父亲头上的白发看得清清楚楚。近看,白发就是白发,其实并不像霜,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银丝,父亲头上的白发灰白灰白的,远一点看,倒有点像白茫茫的雾。张诚又想起年前,自己和梅芳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家门口时,老远就看到正弓着身子颤巍巍地往家里挑水的父亲那灰白的头。那白头,随着水桶和枯瘦身体的摇晃而跟着一摇一晃的。⑦父亲挖了一会儿地,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腰腿又痛了,便将锄头杵在地埂上,掏出烟来,递给张诚一支,自己点了一支。张诚接过烟,也将锄头杵在地埂上,点上烟。⑧父亲说:“张华他们今天也出门了。”⑨张诚说:“我看到了。”⑩父亲问:“你们什么时候走?”⑪张诚迟疑了一下,说:“还没有决定呢。”⑫父亲说:“梅芳不是说你们车票已经买好了么?”⑬张诚顿了顿,说:“我想让梅芳一个人出去,我留在家里。”⑭父亲深深吸了两口烟,说:“梅芳一个人出去,天高地远,你能放心呀?再说,两个人出去,总能多挣一点。”⑮张诚不说话,也深深吸了两口烟,烟雾在风里飘散。⑯父亲说:“你留在家里又能做啥呢?种庄稼?这点庄稼也种不出啥来。”⑰张诚说:“可以做点小生意啥的。”⑱父亲说:“那你准备做啥生意呢?”⑲张诚说:“还没想好。”⑳砰!远处传来一起鞭炮响,然后又恢复了寂静。㉑好一阵,父亲说:“家里人都没有几个,生意也不好做呢,我看还不如出去打工。”㉒张诚说:“可是家里……你和妈怎么办?都这么大岁数了。”㉓父亲沉默了很久,说:“我和你妈还能行,我们总比张华爹妈强些吧?你不用为我们担心。”㉔张诚不说话,又一口一口狠狠地吸着烟。㉕父亲又说:“毛娃后年就要上高中了,燕子明年也要上初中,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呢。俩孩子都争气,听老师说,毛娃和燕子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唉,我不想看俩孩子以后又走你的老路啊。我到现在都后悔,要是当初憋一口气,砸锅卖铁都让你读书,你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㉖父亲的话戳中了张诚的痛处,这也是张诚一生中最大的遗憾。㉗一阵山风吹来,张诚不禁又打了个寒战。㉘张诚说:“一停下来就冷得很,都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呢?”说完,张诚又拿起锄头挖起地来。㉙父亲说:“是啊,一停下来就冷。”㉚张诚和父亲一连挖了两天地,便将家里的地挖完了。㉛初八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张诚和梅芳便又背起包,踏上了门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小路。㉜走了好远,张诚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山里的雾很大,只看到白茫茫一片。张诚心想,那会不会是父亲头上的白发呢?(选自《微型小说选刊》)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辅以肖像、动作、心理与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蕴。B. 小说所写的乡村,作者没有点出村名,也没有点明其地理位置,但从父子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见它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它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C. 张诚明明买好了车票,却跟父亲说想让自己留在家里,这正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他一方面为了孩子的学业只能常年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撇下年老的双亲。D. 小说中的父亲勤劳、善良、隐忍,是老一代农民的缩影,他们固守土地,辛勤耕种,却始终摆脱不了贫穷。8. 小说以“白发”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 “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一停下来就冷”,小说反复写立春后天气的寒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B.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C.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D.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又叫驾崩,古代指皇帝或皇后死亡。B.祭酒:古代祭祀时,必先推年高有德者举酒以祭。后即称年高有德者为“祭酒”。C.神爵,是皇帝所用年号,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年号来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后世有时用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D.单于,是汉人对少数民族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逮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提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D.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就让苏武在匈奴生的儿子通国回到汉朝后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2)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胡无人(节选)陆游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注]胡无人,古乐府篇名。②碛,沙石堆积之地。③降款:投降的文书。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正赶上边塞战机,“立可乘"表现其求战心切,斗志旺盛。B.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C.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丘陵。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以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于一”的理想。15.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6分)(三)理解性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6分)16.(1)《过秦论》中陈胜、吴广虽然没有“兵器”与“军旗”,但他们“________,________”以最简陋的武装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种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2)《锦瑟》中“ , ”两句,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3)《屈原列传》中,用对比的方式评价《离骚》,指出所描述的是普通事物,但包含的旨趣极大;列举的事例虽浅近,但含义深远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兰作为一种植物成为描绘歌颂的对象,并不只是因为其特有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人格化的特质满足了人们托物起兴,寄托情感。孔子将兰引入中国文化,用兰这个文化意象建筑起人所需要追求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经常与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就会受其影响,品行高雅圣洁。(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君子即使不被发现重用,也会坚守高尚的品行。兰幽香高洁的高贵气质为君子之德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为中国兰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还将“君子”与兰对等,使其成为“君子”的化身B.孔子还将兰与“君子”对等,使其成为“君子”的化身C.孔子还使其成为“君子”的化身,将“君子”与兰对等D.孔子还使其成为“君子”的化身,将兰与“君子”对等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B.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并不是因为其特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在于它人格化的特质满足了人们托物起兴,寄托情感。B.并不只是因为其特有的自然属性,而且在于它人格化的特质满足了人们托物起兴,寄托情感。C.并不是因为其特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在于它人格化的特质满足了人们托物起兴,寄托情感需求。D.并不只是因为其特有的自然属性,而且在于它人格化的特质满足了人们托物起兴,寄托情感的需求。(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一座完善的建筑,①________:适用,坚固,美观。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的,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当然也反映这个地方的地理气候。因此,适用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天然材料种类很多,但不一定被人采用,被选用的材料,更不一定最坚固,最易驾驭。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达到了高度的圆满,②________,且建筑上的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建筑上的美,浅而易见的,当然是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比较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③________。建筑是为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结构出来的物体,所以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21.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二学年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1. B 2. A 3. B4. A 5. D 6. ①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并且中国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答出积极研发疫苗并有效即可)②中国政府和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疫苗公平分配。(答出推动疫苗公平分配或者推动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都可以)③中国反对美国奉行“美国优先”,人为制造“免疫鸿沟”,破坏全球团结合作抗疫大局。B ①“白发”是父亲外在形象的显著特征,体现了父亲的苍老,寓意父亲为家庭、为子女辛劳一生,饱经风霜;②“白发”反复呈现在张诚的脑海里,寓意儿子对老父亲的担忧与牵挂;③白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象,以此为题,突出空巢老人的孤寂与无奈。 9. ①反复强调天气寒冷,以人物直观感受来突出季节特点;②以气候寒冷衬托出春节刚过乡村的冷清,烘托人物内心的凄凉感,突出乡村空巢老人的孤寂;③寒春之寒寓意乡村生活的艰难,“停下来就冷”,暗含着摆脱艰难生活的办法就是以隐忍坚强的态度勤奋劳作,坚持不懈,突出了小说的主题。10.C 11.D 12.A13.(1)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兄弟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2)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10.C11.D项12.A项译文: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甘露三年,单于才入朝觐见。皇帝思念那些曾经辅佐自己的人,于是让人在麒麟*模仿这些人的形体、容貌给他们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14.B 15.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如何塑造:①通过动作描写,“追奔”“夺”等动作表现“丈夫”勇敢作战;②借环境烘托,“青海月”“黄河冰”等表明疆场的广阔,从而表现“丈夫”的一往无前。16.(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答案】17.B 18.C 19 .D20.①须有三个要素 ②用石则甚不当 ③减一分则太短21.建筑适用不能脱离时代环境,建筑坚固不能脱离材料运用,建筑美观不能脱离合理结构。22.【答案】例文:赞美的力量原本琴技被评价为“锯床腿”的女孩,在树林里练习的过程中总会收到一位老妇人的赞美,于是女孩的琴技逐渐有所提升。老妇人不因女孩一开始糟糕的琴技而批评她,反而赞美她,赞美使女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步。可见,赞美蕴含了巨大的力量。赞美能给人带来信心。赞美总是与鼓励和肯定分不开,当一个人收获了肯定,自信往往会倍增。撒切尔夫人能够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即得益于她的父亲从小对她的赞美。这样的赞美,使她在思考和回答问题时不畏手畏脚,而且越来越有信心。父亲的赞美,认可和肯定了她的能力,也激发了她的自信。正因如此,才会诞生这个闻名于世的“铁娘子”。因此,赞美是信心的能量源泉。赞美能给人带来动力。赞美会让人觉得这不可辜负,而这种心理会成为人们拼命努力的内在动力之一。戴尔·卡耐基曾说,“使对方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做好一件事、他在这件事上很有潜力可挖,那么他就会废寝忘食,努力把事情办得更好。”这种信任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赞美,赞美给人以能量,给人以责任,给人以愉悦,得到赞美之后的满足感和勇气往往可以抵御一切,受到赞美的人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所以,赞美能激发人们的动力。赞美能给世界带来美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赞美别人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包容、开阔的胸怀,那么,受到赞美的人也一定不吝啬赞美别人,赞美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爱的桥梁。殷庆功有一句话,“要是每一个孩子的诗情画意都能得到人们的欣赏赞美,那么世界将不愁成为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世界。”试想,如果每个人都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赞美担当,赞美坚持,同时也赞美努力,赞美进步,那世界也不愁成为一个美丽而充满爱的世界。善意大多是通过赞美抒发,它能温暖寒冰,点亮黑暗。人人都喜欢听到赞美,它总能为人心之善埋下一颗种子,所以,赞美能使世界多一分善,少一分恶,多一分温情,少一分冷酷。我们需要赞美,同时也要学会赞美。玛丽·凯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和赞美。”善于赞美,乐于赞美,赞美之词就像给予别人的那朵玫瑰,温暖他人也芬芳了自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