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1页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2页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单选题1.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 )A.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有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2.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劳动力数量密切相关。下表为唐初(639年)和唐中期(742年)江南部分地区的人口变化统计表。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开始向南移 B.沿海经济发展更迅速C.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 D.税制改革使人口增长3.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4.“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 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包括( )①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②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③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④南伐和迁都都有一定阻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5.《隋书•倭国传》中记载:“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度百济(今朝鲜半岛南端),行至竹岛……又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今台湾),疑不能明也。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皆附庸于倭。”可见隋朝时( )A.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官方联系 B.中日官方交流加强C.日本对外扩张势头已经显现 D.指南针开始被使用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7.贞观初年,太宗诏令收集天下谱牒,撰成《氏族志》一书,明确指出撰修《氏族志》“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列皇室为第一等级,后族为第二等级,山东士族崔斡等族为第三等。这一改革( )A.淡化了家族门第观念 B.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C.消除了士族阶层威胁 D.瓦解了传统宗法思想8.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谅(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源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 )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 B.统治区域扩大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北方人口南迁9.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两者的兴盛时期不一致,邢窑白瓷的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这一现象说明了( )A.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 B.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C.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D.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10.唐德宗朝“四镇之乱”时,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分别称王,但仍尊唐中央为正统,而朱批在长安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批。唐政府的这种做法( ) A.旨在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B.使落镇割据得以长期存在C.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1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东晋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12.唐朝时,面对考生众多而又要选拔人才的情况,主考官专挑那些生僻、容易混淆的偏题、怪题进行考查。“今之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尾月,孤经绝句”。据此可知,当时的帖经考试( )A.提高了参加科举的门槛 B.降低了科举选才的公平性C.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效度 D.加深了考生对经典的理解13.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14.“租庸调是唐前期国家的主要税法。这种据丁征收同样数额的税制,只有在自耕农大量存在,土地占有比衰平均的条件下才能实行。”下列关于“租庸调制”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与均田制相辅相成 ②材料中的“丁”是指21岁—59岁的成年人 ③“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④此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5.重庆大足宝顶石刻是南宋时形成的一座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其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石刻群,成为颂扬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宣扬儒家孝道思想的典范。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 )A.三教合一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儒学中的伦理观念遭遇挑战 C.儒学吸纳佛教因果轮回观念 D.佛教吸收理学道德教化功能16.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17.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18.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二、材料题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不断,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21.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任命官员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材料二 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仿照示例指出汉武帝治国举措及其判断依据。示例:举措,盐铁官营;依据,设盐官、铁官,直属中央。(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价宋初的地方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曹魏政治。选择C:魏文帝于秘 书省之外另设一省来掌管机要,增加了中央机构部门数量,使得 部分机构的职能重叠,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排除A:曹魏是 在中央内部进行的机构改革,并不属于对地方的管理,无法体现 出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排除B:另设一省掌管机要使得部门 之间事权重叠,不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排除D:新设立的部门 “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于防止吏治腐败无太大益处,且“根本上”表述绝对。2.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中前期江南地区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说明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为人口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故选C;A项史实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中叶;材料反映的江南地区的几个城市,而不是沿海地区,故排除B;材料未体现唐中后期进行了税制改革,同时实行两税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3.答案:C解析:本题以《南史》中的史料记载为切入点,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材料中“自负才地”中的“才地”指才能和门第,“自恃人地”中的“人地”指品学和门第,二者都强调“门第”,故C项正确。才能与人品分别对应“才地”中的“才”和“人地”中的“人”,不能准确概括南朝选官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名士推荐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官爵的直接继承关系,故D项错误。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伐,其实迁也”可知,孝文帝认识到了迁都的困难,因此伐之名行迁都之实,①错误,③正确;材料中“众心恋旧”“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说明北魏王朝有很多人或不愿意南伐,或不愿意迁都,这些人形成了强大的保守势力,对孝文帝迁都改革产生了阻碍,②④正确。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对外关系。根据材料“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可知隋朝时派遣官员出使日本,中日官方交流加强,故选B项;隋朝政府派官员出使日本,并非“东南亚各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日本对外扩张势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指南针,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京杭大运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抵余杭,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出隋唐时期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工运河修建水平,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水路交通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故B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7.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时期的谱牒改革。根据材料“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知,唐太宗修订《氏族志》,重新排定士族的等级,意在藉此削弱士族影响力,提升皇室权威,构筑新的政治秩序,故B项正确;修订《氏族志》仅是重新排定了士族的等级,并未淡化家族门第观念,故A项错误;提高庶族地位,打压门阀,这并不意味着消除了士族阶级的威胁,C项说法绝对化,故排除;传统的宗法观念在封建王朝中一直存在,未瓦解,故D项错误。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戎氏墓志的变化反映了戎氏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体现了其封建化历程,是民族交融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现象体现宗法观念,但不能反映其影响广泛,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唐代统治区域扩大,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唐代人口迁移趋势,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材料旨在说明以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北方制瓷业经安史之乱后渐衰而南方制瓷业在中晚唐渐盛的发展变化趋势。这一变化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有关,因此C项符合题意。社会动乱并未阻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仅凭邢窑白瓷在安史之乱后衰落不能得出北方地区手工业全面衰退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德宗朝四镇之乱时,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分别称王,但仍尊唐中央为正统,而朱眦在长安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批,藩镇割据各拥强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唐王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力求得暂时苟安,措置失当,“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唐政府的这种做法使得藩镇割据得以长期存在,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此时中央集权在削弱,排除C项;唐朝的灭亡不是由于此,这种做法只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晋门阀政治。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垄断仕途、干预朝政,故A项正确;门阀政治加强了阶层固化,不利于封建国家扩大统治基础,不能体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故B项错误;考试选官为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九品官人法以家世门第为选官标准,重视门第出身,故D项错误。12.答案:C 解析:据题干唐朝科举考试考官出题内容生僻、怪偏,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尾月,孤经绝句,可知此种为了考试而考试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讲参加考试的资格现职,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考试内容,不涉及公平性,排除B项;考查偏僻怪题也不能加深考生对经典的理解,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项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项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项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项错误。14.答案:B解析: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而这一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材料描述的现象为佛教石刻体现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这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佛教教义之中。宋代儒家思想的代表就是理学,故选D项;材料中涉及的是佛教和儒家思想的交融,没有涉及道教,排除A项;材料强调儒家伦理观念借佛教传播,不是遭遇挑战,排除B项;题干强调儒学的伦理观念影响佛教,不是佛教的因果轮回观念影响儒学,排除C项。16.答案:A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诗风格的发展变化正是时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反映,故A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故B项错误。唐诗属于文学创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历史面貌,但并不能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故C项表述不准确。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前后唐诗风格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唐诗衰微,故D项排除。17.答案:A解析:据材料“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故A项正确;B项“最高超”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齐民要术》中对饮食烹饪方面的描述,无法体现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齐民要术》中对饮食烹饪方面的描述,无法说明《齐民要术》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故D项错误。18.答案:C解析: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经历体现了当时唐朝开放自信的胸襟,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参考资格,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日本的考试制度,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吸收,D项排除。19.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影响: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3)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中“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可得出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民众的大量南迁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依据材料二中“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民族交融、国家的统一等方面作答。(3)依据材料三中“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可概括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20.答案:(1)特点: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影响:思想上,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艺术上,唐朝吴道子等吸取印度等外来美术因素,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解析:(1)“特点”,根据“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可知唐朝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对唐朝思想的影响可结合三教并行的史实论述,对艺术的影响可结合唐朝绘画吸收印度等外来美术因素的史实展开论述。(2)“方式”,由材料“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可得出和亲;由材料“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得出会盟;由材料“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可得出册封;由材料“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得出设置机构。“影响”,可从民族关系、边疆开发等角度作答。21.答案:(1)举措,实行推恩令;依据,诸侯王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举措,设刺史;依据,设十三州,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举措,建中朝;依据,外廷权力转内廷,概由内廷官执掌大权。举措,兴儒学;依据,太学生毕业后在政府机构任职。(2)制度:科举制。理由:自由报考,打破了门第界限(扩大进仕之门),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彰显一定公平公开性;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考试选拔(竞选),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3)宋初削弱地方权力,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强化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借鉴。但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强干弱枝,边防力量薄弱。解析:(1)举措,根据“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得出实行推恩令;根据“划分全国为十三州,任命官员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得出设刺史;根据“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得出建中朝;根据“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得出兴儒学。判断依据,据所学分析即可。(2)制度:根据“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得出科举制。“进步”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扩大统治基础、彰显公平公开性、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官员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3)综合材料三内容和所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州名户数口数639年742年增长率(%)639年742年增长率(%)苏州1185976421544.4544716326551061.4杭州3057186258182.2153720585963381.2台州6583838681174.0383481282.0温州42814241694

    相关试卷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024高考历史:

    这是一份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024高考历史,文件包含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解析版docx、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_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这是一份2_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文件包含1_专题检测-02-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ocx、1_十年真题-02-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ocx、1_习题部分word-02-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专练——2024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专练——2024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