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板书:将相和 2.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出示) 允诺 隆重 胆怯 推辞 拒绝 能耐 和氏璧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2)指名检查读课文,正音。 4.理清脉络。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明确课文标题的含义。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5.质疑问难。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整合有价值的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进行副板书。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1.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a.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b.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c.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总结、扩展 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a.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b.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3.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a.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b.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c.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a.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b.出示第二幅插图,学生观察并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c.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1.回顾全文,突破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前是因,后是果) 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总结写法:课文通过哪些方式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 3.让学生学写身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到这里,老师相信同学们对于文中的两位人物形象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一定有了想试试这样去创作人物的感触,那么拿起你手中的笔,马上去写一个小片段吧。(全班交流)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对于本节课没有完成的人物创作,课下可以继续进行。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附板书设计: 将相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