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景物形象-2022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高分突破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鉴赏景物形象-2022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高分突破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考点方法技巧透析,答题技巧与步骤,考点典型例题精讲,习题链接,中考真题,巩固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考点方法技巧透析
[考试题型]
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有四个方面:概括、赏析物象的特征;概括画面或意境内容;分析画面或意境特色;把握画面或意境表达的情感。结合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意象的含义(内涵)及作用的分析。
2.画面描述。
3.意境赏析。
二、答题技巧与步骤
技巧点拨:概括特点+描摹图景+挖掘内涵(分析事物形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事物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提炼特征,描写对象;(2)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景象特点。
第二步:描摹诗歌图景。
第三步: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模板]
这首诗描绘了xx画面,营造了一种XX的氛围,抒发了作者xx的感情。
三、考点典型例题精讲
例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是迟日。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呈现]此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题指津]筛选景物,注意景物与意境内在的协调性(共同点) ;抓景物描写的修饰性词语;用一句话总体概述画面(一般采用“何时何地怎样的景象或画面”的格式);联系上下句、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街泥筑巢: 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唾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果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洁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策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助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题呈现]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解题指津]
第一步: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一要抓住诗中主要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综合呈现: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思想感情。
四、习题链接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①头:指长浦松针的小松树。②蓬嵩:两种野草。③时人:指普通的人。④凌云:高耸入云。⑤始道:才说。
[问题呈现]
“刺头”准确地勾勒出了小松的外形特点,也写出了小松 的精神。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②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问题呈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题呈现]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顽强不屈(或:自强不息等)
2.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3.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柏树、碧草、黄鹂,描绘了一幅祠堂中幽静、寂寞的图景,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五、中考真题
【河北省】5.(5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⑴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⑵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答案】⑴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⑵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点评】做好本题要理解全诗的内容,从诗人所铺陈的内容中体会主人公的情感,读懂诗歌。
【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共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眷泥更护花。
20.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2分)
21.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
【答案】20.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符合诗意即可。2分)
21.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意思对即可。2分)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古诗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怎样的共同心理?(2分)
【答案】10.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评分标准:(2分)思念家乡(思乡)1分,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爱国)1分。
【黑龙江省绥化市】⑵古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这首诗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中所作,首联运用“ ”和“ ”两个词语,表现出诗人坎坷的人生境遇。
②白居易称赞这首诗的颈联“神妙”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妙融为—体,景、情、理结合,请你任选角度对此联进行赏析。
【答案】⑵①“凄凉地” “弃置身”或“凄凉”“弃置”
②示例一:用“沉舟”和“病树”比喻遭貶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定会比現在更好。
示例三: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湖北省鄂州市】(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9―10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0.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9.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1分,意思对即可)
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每点1分,结合词句分析加1分,意思对即可)
【湖北省黄冈市】(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8-19题。(5分)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19.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8.B(“怅别”确有惆怅之意,但并不是一味表达伤感,而是激励对方有争做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因此充满慷慨豪迈之情愫)
19.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湖北省黄石市】(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14题。(共4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时值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奉命赈灾,途经潼关。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13.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2分)
1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2分)
【答案】13.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14.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湖北省荆门市】14.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②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3分)
【答案】14.①“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 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②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答出大意即可)
六、巩固提高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即意象,在题型一中已讲解),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这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含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3要”
(1)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则只需要提炼出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就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描述或者分析,拟写的答案要包含景物、景物特征、所用手法技巧、景物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提及表达的情感等。
(2)要掌握写景的主要技巧: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
(3)要掌握表现写景特色的名词术语:
★鉴赏景物形象题答题3步骤
第一步:找出并用简洁的语言描摹诗歌形象(意境)
第二步:概括出这种形象(意境)的特点。
第三步:分析形象(意境)的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怀新”指孕育着新的生机。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参考答案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白话诗歌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忧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
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①。入手②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③,问何日是归年?
【注】①练:白色的绢绸。②入手:到来。③“江山”二句:语本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信美:确实美。
(1)“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作为思乡曲,本曲构思独特,写法颇为别致,请作简要赏析。
答:
(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作答本题,宜先对图景作总体概括,指出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再结合句子作具体分析,然后指出画面的特色,如动静结合,远景和近景相结合。
◎答案示例
这是一幅旖旎妩媚的秋湖采菱图。在平静如练的湖面上,秋雾薄薄地笼罩着湖面上空,雾中传来采菱姑娘的轻轻的说话声。“人语”和“波静”动静结合,形成对照,远景和近景相结合,远景朦胧,近景明晰,交相生辉,令人心旌动荡。
(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构思的能力。本曲原本是要表达思乡之情,却极力赞美他乡之美,最后才通过议论点出思乡之苦。这里可以析出两个特点,一是乐景写哀情,二是铺陈手法。
◎答案示例
本曲前几句用铺陈手法,叙写他乡之美,最后议论,抒写自己内心的思张之苦。乐景哀情,相反相成,构思上大起大落,具有动魄惊心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
词作前几句极力铺陈江南水乡之美。采菱姑娘在清秋的薄雾中说话,湖面平静如练,画船上的姑娘对“我”嫣然一笑。在作者笔下,江南水乡风物明媚,人情旖旎,蕴涵了丰富的诗情画意,诗人完全陶醉其间,表示到手的风光不能轻易放走,要久久留连,不愿离去。在这样极力铺陈之后,结尾笔锋陡然一转,生出无限感慨:江山确实美如画图,可惜毕竟不是我的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 最后一问可见这种乡愁在诗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从客方的美景中意识到“终非吾土”,从极度的快意中涌现出归期杳渺的惆怅,特别令人悲怆。这种大起大落的手笔,具有动魄惊心的效果。
◎原味翻译
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欢声笑语。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横在那里的白色丝绢。到手的美好风光可不愿轻易放走,我在湖上久久留恋,不肯离去。相交而过的画船上,佳人对我嫣然一笑,是那样的娇妩。江山确实美如画图,可惜毕竟不是我的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
类 型
术 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透视表现手法-2022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高分突破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考点方法技巧透析,答题技巧与步骤,考点典型例题精讲,习题链接,资料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体会语言风格-2022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高分突破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考点方法技巧透析,答题技巧与步骤,考点典型例题精讲,习题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明确修辞手法-2022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高分突破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考点方法技巧透析,答题技巧与步骤,考点典型例题精讲,习题链接,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