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精创】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2273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2273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2273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2273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2273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精创】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训练-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2273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第一节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课后作业题
展开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从该区域到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变化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水分和热量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热量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水分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水分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冬季气温低于0 ℃,降水稀少,因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气温高,降水较多,集中于7、8月份,因而夏季高温多雨,由此可判断出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2题,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从该区域到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这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为水分。
(2019·郑州模拟)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自然带②—③—荒漠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极洲
4.造成地表植被按①—②—⑤的顺序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
C.海拔差异 D.坡向差异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自然带②—③—荒漠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的。南极大陆终年被冰川覆盖,大陆上各地水分条件差别不大,不会出现这一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
第4题,由图可知,①—②—⑤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差异。
(2019·嘉兴测试)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回答5~6题。
5.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6.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天山山脉 B.祁连山脉
C.长白山脉 D.台湾山脉
【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读图,枫叶属于温带落叶林,杉树属于针叶林,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林,草位于高山草地,海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D对。A、B、C错。
第6题,该山地山麓地带植被是亚热带常绿林,树种是樟树,可能位于台湾山脉,D对。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长白山脉的山麓地带植被是温带植被,A、B、C错。
(2019·济南模拟)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被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自然带界线(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与外围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了该山脉沿39°N
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据此回答7~9题。
7.比较图b中甲、乙两处的气温( )
A.T甲>T乙 B.T甲
8.图b中造成甲、乙两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处大气削弱作用较强
B.甲处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多
C.乙处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D.乙处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9.下列有关研究团队考察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西向东林线高度呈先升后降趋势
B.由西向东雪线高度呈先降后升趋势
C.随海拔升高两侧山坡降水持续减少
D.山坡地带生物多样性大于山麓地带
【答案】7.A 8.B 9.D
【解析】第7题,读图a可知,10 ℃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乙两处海拔相同,所处位置不同,结合图a可知,甲处位于山体内部气温较高,乙处位于山体外部气温较低。
第8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处气温高于乙处,甲处海拔较乙处高,且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甲处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多。
第9题,读图可知,自西向东由于气温呈波状变化,所以林线并非先升后降,A错;雪线受降水的影响,西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低,而东侧同海拔地区的气温较低,雪线较低,B错;一般来说,大型山体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C错;山坡地带降水较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多,D对。
(2019·河南十校阶段性测试)下图为塔里木盆地边缘某山地两坡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 )
A.甲表示北坡,乙表示南坡B.丙表示草甸草原带
C.甲表示东坡,乙表示西坡D.丙表示温带荒漠带
11.该山地甲、乙两坡垂直带谱复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相对高度 D.山顶海拔
12.乙坡缺少森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地形封闭,降水少 D.为阴坡,光照不足
【答案】10.D 11.C 12.C
【解析】第10题,塔里木盆地南缘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北缘为天山。读图可知,该山地甲坡山麓海拔为4 600 m左右,乙坡山麓海拔为1 300 m左右。昆仑山、阿尔金山大致为东西走向,山脉南侧为青藏高原,北侧为塔里木盆地,因此南坡的地面高度要远高于北坡,由此可判断该山地为昆仑山或阿尔金山,甲表示南坡,乙表示北坡。该山地的北坡山麓为塔里木盆地边缘,该盆地较为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气候极为干旱,因此丙为温带荒漠带。故选D项。
第11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坡相比,乙坡的相对高度大,水热条件随海拔变化较大 ,因此自然带谱较为复杂。故选C项。
第12题,由甲、乙两坡的地面高度可知,乙坡为昆仑山或阿尔金山北坡,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因该盆地较为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导致缺少森林分布。故选C项。
(2019·安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不同坡向垂直带谱分布。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山地可能位于( )
A.横断山区 B.太行山
C.喜马拉雅山 D.天山山脉
14.该山地( )
A.a坡、b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主要是山麓气候所致
B.生态群落丰富程度①带小于②带
C.③带可能是草甸草原带
D.b坡④带下限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地处阴坡
【答案】13.D 14.B
【解析】第13题,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海拔约为4 000 m,与图示不符,可排除;图示基带为暖温带荒漠带,应位于干旱区、暖温带,可能是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沙漠景观)。
第14题,①带下部为暖温带荒漠带、②带上部为亚高山草甸带,则②带水分条件好于①带,①带为山地草原,②带为草甸草原,生态群落丰富程度②带大于①带,故B正确。山体的a坡、b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主要体现在b坡半山腰有③带,此差异不是山麓气候所致,故A错误;图中③带上下分别为草甸带、草甸草原带,且位于半山腰,则此处为森林带,故C错误;④是冰雪带,在b坡下限(雪线)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地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D错误。
(2019·福建八县期中)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东经0度34分,北纬44度50分)的大西洋畔,它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大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回答15~16题。
15.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16.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答案】15.A 16.C
【【解析】第15题,根据材料,琵拉大沙丘位于大西洋畔,读图,图示没有山地阻挡,与背风坡降水少无关,B错。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会推动沙丘移动,C错。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但不能使沙丘向内陆扩展,D错。所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向内陆扩展,A对。
第16题,根据区域位置,该地地带性景观应是落叶阔叶林,出现沙丘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C对。
二、非选择题
17.(2019·济南调研)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从甲地到丁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2)写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
(3)分析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1)规律:纬度地带性(或答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导因素:热量。
(2)热带雨林带。原因: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3)原因: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气候极其干旱。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或有季节性河流,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动植物稀少,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8.(2019·莆田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布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3)变化:自东向西升高(或自西向东降低)。
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业用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存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解析】(1)从水汽、降温角度分析即可。
(2)树木生长慢一般可从气候(光热)、土壤角度分析;“矮曲”又体现在“长不高”“弯曲”上,一般矮与气温、曲与风力有关。
(3)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在山顶,而由我国地势分布的东西差异可知其分布高度自东向西升高。(4)可从该林存在的意义、破坏后不易恢复,以及破坏严重角度分析。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练习,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42洋流及其影响同步训练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42洋流及其影响同步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311常见的天气系统导学案docx、新教材精创311常见的天气系统同步训练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311常见的天气系统同步训练解析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一课一练,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创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同步训练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创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同步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