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苏少版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复的魔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重复构成是平面构成的一种特别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它拥有推理性的构思设计、哲理性的概括表现、秩序性的组织结构。教材中,通过基本构成形式、构成方法、实物图片、作业等对重复构成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全面叙述了重复构成的各个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重复构成的基本原理,通过重复构成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式。深化教学目标,设计语言充分演绎,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设计作品。
二、教学思路
观察──寻找生活中具有重复构成形式的现象,观察和思考不同形式下的重复构成图片,根据视觉图形的变化,尝试寻找各种重复构成形式的规律。
理解──理解重复构成中“基本形”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重复构成中各种不同的“骨格”形式,了解骨格的形式规律,感受重复形式带来的体验和感受。
练习体验创造──练习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完成重复构成作品,体验重新组合变化后带来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依据重复构成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开发独特的骨格形式及基本形,以重复构成的方式完成作业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能理解重复构成和骨式变化规律。
技能目标:运用重复构成变化规律合作完成设计作品。
情感目标:体会重复构成带来的视觉秩序美。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纸、各种饮料瓶盖、葵瓜子、玉米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 媒体播放《千手观音》片段,学生欣赏后思考,
(1).舞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对这个表演记忆犹新。
总结:很多形象,在单个的时候对人的视觉没有什么影响力,一旦多次重复就会对人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进入课题《重复的魔力》。
(二)寻找重复
1. 让学生寻找大自然和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2. 多媒体展示自然界的重复事物的局部形状,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
3。展示生活中利用重复原理设计的物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使学生充分感受重复构成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三)探究新知
1.根据欣赏的重复的图片,实物,让学生思考:你是怎样来理解重复的?
总结:重复的定义:一种形按照某种方法反复的排列,形成一定的数量。
2讲解重复的构成要素:基本形和骨格(构成图形的骨架和格式)
3.讲解骨格的其他形式,并通过一些重复作品让学生巩固骨格的排列方法。
(四)初步体验
1.小组讨论:相同的基本形,是不是只有一种重复组合?有没有其他组合方法?
2.试一试,以小组为单位,在卡片上,以单色的饮料瓶盖为基本形做重复排列。
完成后介绍一下,你是如何排列组合的试一试,
3.根据学生作业总结:影响重复构成作品的两种因素:基本形的方向、位置、颜色、组合方式以及骨格的排列方法。
(四)合作创作
要求:
1. 以小组为单位,在卡纸上用准备的材料(饮料瓶盖、葵瓜子、玉米片)做粘贴。
2. 小组设计一个基本形,做重复排列。
3. 从基本形的方向、色彩、组合方式及不同的骨格排列方法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
(五)展示评价:
每个大组里面的两小组共同评出一件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并派代表来介绍他们的创意和点评其他组的作品。
六、教学反思:本课《重复的魔力》我在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了重新处理,以《千手观音》的视频表演导入,通过让学生思考大自然、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的例子,以及展示一些具有重复作品的实物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作业上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第一个是在卡片上,以单色的饮料瓶盖为基本形做重复排列。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相同的形可以通过改变基本型的方向、颜色、组合方式以及骨格的排列方法来完成不同的重复作品。第二个活动是用准备好的物品(饮料瓶盖、葵瓜子、玉米片)完成一件重复构成作品目的是让学生在上个作业的基础上开阔学生思路,重复构成的形也可以是几种形重新组合成的一个新的基本形。从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这次的作品的参与度、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卡纸胶的粘性不足,出现了一些小状况,希望下次该进,使课堂更加完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苏少版七年级下册设计空间(设计·应用)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苏少版设计空间(设计·应用)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感受领悟,探究归纳,创作体验,展评交流,延伸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重复的魔力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归纳,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