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312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312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53128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描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会判断不同类型的岩石。2.结合实例分析,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3.知道内外力作用的含义、表现形式及能量来源。4.结合实例分析,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貌景观的差异。3.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结合当地地貌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 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分别是什么?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特别提醒]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特别提醒] 流水、风力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1)从地表形态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往往是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读图回答)1.岩石主要有哪三种类型?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什么?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易错点拨]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始于岩浆,最终又回到岩浆。(2)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3)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岩浆。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图表示的是在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地区。(2)B图表示的是在__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其迎风坡是________(填“缓坡”或“陡坡”),在我国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地区。(3)C图中①处是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__(地貌),这种地貌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答案] (1)流水沉积 河口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2)风力搬运、沉积 沙丘 缓坡 西北干旱、半干旱(3)流水沉积 冲积扇 河流出山口处(或山麓地带)2.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2)东非大裂谷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阿拉伯半岛属于___________板块,红海成因:_______________。(4)喜马拉雅山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2)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 (3)印度洋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4)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为岩浆岩,含有气孔构造的是________。a属于________,b属于________。(2)如果d原来是________岩,现在有可能成为大理岩,位于d处的岩石属于________岩。(3)c处岩层层次分明,是在外力作用参与下形成的________岩,这种岩层中有可能发现________。[答案] (1)a 喷出岩 侵入岩 (2)石灰 变质(3)沉积 化石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❶。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❷。据此完成(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❶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❷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❸图中显示贝加尔湖大致呈南北狭长状,且位于巴尔古津山与前贝加尔洼地之间。第二步:调用知识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由信息❶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结合信息❸可以推知其位于山前断裂带上,南北狭长且与山脉走向一致,应是断裂下陷形成的。第(2)题,由信息❷❸可知贝加尔湖湖底的巨厚沉积物来源于入湖径流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的泥沙会使湖水变浅,但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却还在加大,只能说明其湖盆还在加深。[尝试解答] (1)A (2)C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或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项目张裂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图示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考向一 结合示意图,考查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下图为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甲地的宏观地形是( )A.海岭 B.海沟 C.地堑 D.裂谷2.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答案] 1.B 2.D考向二 分析内力作用对某区域地形的影响地形变速率是指每年地表产生变形变位的速度,下图为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地形等变速率线图。读图,完成3~4题。3.与西侧相比,台湾东侧地壳上升速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沉积较快 B.风力沉积较快C.火山喷发强烈 D.地壳抬升较快4.受地形变化影响,图示河流河口地区可能(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地表趋于崎岖不平C.河流下切更强烈 D.海水侵蚀作用增强[答案] 3.D 4.D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0·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❶。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❷。(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❶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❷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❸图中显示了玄武岩台地、平顶山、尖顶山、河谷的分布,反映了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第二步:调用知识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玄武岩台地,后在外力作用下,玄武岩台地上会形成平顶山、尖顶山等地貌类型。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结合信息❶❷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且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并进一步由台地变成平顶山继而变成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第(2)题,结合信息❷❸可知,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说明尖顶山地貌侵蚀最严重,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第(3)题,综合分析信息❶❷❸可知,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尝试解答]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1.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其分布地区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生物作用下,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物)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洪)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滨海地区2.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②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方法技巧] 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考向一 分析具体地貌类型,考查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影响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图甲 图乙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答案] 1.D 2.B考向二 结合区域景观图示,判断主要的外力作用类型及特点送别角(Farewell Spit)是位于40°30′S,172°41′E的一处似象鼻山造型的岩礁,这里是新西兰南岛的最北端。下图示意送别角地貌景观。据此完成3~5题。3.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 )A.岩石硬度较大 B.层理构造显著C.断裂构造发育 D.以花岗岩为主4.塑造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物理风化C.冻融风化 D.海浪侵蚀5.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送别角地貌可能演变为( )A.海蚀崖、海蚀柱 B.海滩、滩涂C.渴湖、海积阶地 D.沙坝、沙嘴[答案] 3.A 4.D 5.A考向三 分析景观特征,考查地表形态形成的地质过程(2020·温州市选考模拟)下图为台湾某地蕈状岩及其顶部蜂窝状孔洞景观图。该岩石顶部是含碳酸钙的砂岩,较下层砂岩更坚硬。据此完成6~7题。6.形成该岩石头部孔洞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①岩浆喷发 ②溶蚀作用 ③风化作用 ④变质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该岩石“头大颈细”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B.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沉积作用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沉积作用—风化作用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岩浆喷发—侵蚀作用[答案] 6.B 7.A 岩石类型及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0·天津等级考)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1)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2)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图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图中显示岩石的分层现象明显,且多陡崖形态。第二步:调用知识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往往含有化石;沉积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出露地表,会经受外力的侵蚀作用。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图中表现为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第(2)题,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尝试解答] (1)D (2)A1.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及其特点类型概念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变质岩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岩浆:三进一出。②岩浆岩:一进三出。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考向一 解读示意图,考查岩石类型的判断及特点(2020·长沙模拟)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⑤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3题。1.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 )A.甲类岩石 B.乙类岩石C.丙类岩石 D.丁类岩石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②—外力作用 B.①—喷出作用C.④—地壳下沉 D.③—高温熔融3.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答案] 1.B 2.A 3.A考向二 结合景观图示,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影响(2020·北京市密云区模拟)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广西发现了一个世界级的天坑群。图1示意其中一个天坑(该照片为调查队员站在天坑底部拍摄的),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图1 图24.图示天坑( )A.坑壁岩石类型同图2的丁B.坑底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C.坑壁陡峭,底部草木丛生D.内部高差大,水能较丰富5.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②—③—④ B.③—④—⑤C.④—⑦—③ D.⑥—①—③[答案] 4.C 5.C海陆交互带地貌海陆交互带是位于海洋和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即海岸带),这里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受陆地水体、海洋水体及人类活动等多重作用的影响。(1)海洋水体的作用——主要有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等。①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波浪作用下不断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海浪侵蚀形成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挟带,在沿岸流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②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常形成淤泥质海滩;在呈喇叭形的海湾,潮水猛烈壮观,常形成沙坎等地貌。③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也会形成生物海岸地貌,如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红树林所组成的红树林海岸;由珊瑚、藻类和生物骨骼残留体等聚集而成的生物礁海岸。(2)陆地水体的作用及影响,主要通过径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塑造海岸交互地带的地貌,如河口三角洲。(3)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人类的活动方式和强度改变海岸的沉积和侵蚀平衡,或通过更为直接的方式改变海岸线形态等,如填海造陆。江苏省某河口港地处淤泥质海岸,受径流和潮流的影响,港口通海航道经常发生泥沙淤积。2011年,当地政府在港口外修建了双导堤,改善了航运条件。后来,航道再次出现泥沙淤积。下图示意2008年和2013年该河口港附近海域等深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1)2008年图中河口处4米等深线向海洋方向凸出最远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与2008年相比,2013年图中双导堤堤内和堤外受到的主要的外力作用变化分别是( )A.堆积作用增强 侵蚀作用增强B.堆积作用增强 堆积作用增强C.侵蚀作用增强 堆积作用增强D.侵蚀作用增强 侵蚀作用增强(3)航道再次出现泥沙淤积时,治理该通海航道泥沙淤积的工程措施是( )A.延长导堤长度 B.降低导堤高度C.扩大导堤间距 D.增加堤内植物(1)B (2)C (3)A [第(1)题,河口处4米等深线向海洋方向凸出,说明弯曲处泥沙淤积,水深较浅。4米等深线向海洋方向凸出最远时,是入海河流含沙量最大的季节。该河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挟带泥沙量最大。第(2)题,对比分析2008年和2013年该河口港附近海域等深线分布可知,与2008年相比,2013年河口处堤内4米等深线向海洋方向凸出程度减小,堤内其他等深线向陆地方向凸出,说明堤内水深变深,侵蚀作用增强;而堤外2米、4米等深线整体向海洋方向移动,说明堤外水深变浅,堆积作用增强。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推知,修建双导堤,可使堤内侵蚀作用增强,水深变深,航运条件改善。因此,延长导堤长度是治理该通海航道泥沙淤积的有效工程措施,A正确。降低导堤高度不能有效疏浚河道,B错误;扩大导堤间距,堤内流速减缓,泥沙淤积会加重,C错误;植物促淤作用强,增加堤内植物会加剧航道泥沙淤积,D错误。]海岸交互地貌主要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其地貌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海岸线的进退,海岸线的进退受陆地水体和海洋水体的共同影响,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时,既要关注海洋波浪、潮汐、洋流等的侵蚀强度,又要考虑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挟带泥沙量大→河口三角洲淤积严重→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或海平面降低→海水顶托作用减弱→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减轻→河流挟带泥沙量小→河口三角洲淤积不明显→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或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作用增强→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第1讲植被与土壤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植被,土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第2讲山地的形成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褶皱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