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16植被与土壤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
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站位于江西省分宜县境内,它是以毛竹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森林生态站。下图示意生态站内三种典型植物。读图,完成1~2题。
①丝栗栲 ②杜鹃花 ③狗脊蕨
1.森林植被的分层现象说明( )
A.垂直结构越复杂,植被种类越丰富
B.树冠越封闭,草本植物生长越旺盛
C.自森林顶端到地面,光照越来越强
D.自森林顶端到地面,气温明显降低
2.森林植被的分层现象体现出( )
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②植物的附生关系 ③植物的共生关系 ④植物的竞争关系
A.①②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A 2.D [第1题,垂直结构越复杂,植被的种类就会越丰富,A选项正确。树冠越封闭,光照越弱,草本植物生长越缓慢,B选项错误。自森林顶端到地面,光照越来越弱,而气温变化不大,C、D选项错误。第2题,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体现了植物的竞争关系;而有的植物高大,有的植物矮小,说明该植物适合此环境下的光照、降水等,即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决定了植物个体生存在哪一层。综上分析,D选项正确。]
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木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木就会开始生长。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刚开始的时候,新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早材”,随着季节的变化,后长出来的细胞越来越小,颜色也逐渐变深,这时形成的是“晚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年轮”,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树木“年轮”出现宽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风力强弱 B.水热条件
C.海拔D.土壤肥力
4.在自然界,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3.B 4.A [第3题,由材料可知,树木生长与细胞生长有关,而细胞生长主要与水分及热量条件有关。水热条件好,树木新生细胞多,树木长得快,“年轮”就宽,相反“年轮”就窄。故影响树木“年轮”出现宽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水热条件,B项正确。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影响树木“年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若水热条件在一年内变化很小,树木“年轮”就不明显甚至没有。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热带雨林,其“年轮”可能不明显甚至没有。]
凋落物是联系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主要包括植被凋落的叶和茎等物质。下图为我国某地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乙树种广泛分布的地区,在我国对应的气候类型应为(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6.造成甲树种春季凋落物较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风力较大 B.气温回升
C.日照充足D.降水稀少
5.D 6.B [第5题,由图可知,乙树种凋落物集中在下半年,秋季最多,故该树种为落叶阔叶树,在我国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第6题,甲树种常年都有凋落,说明甲树种为常绿树,在春季凋落较多,是由于此时气温开始回升,蒸发量增大,树木因水分缺乏,出现凋落现象。]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回答7~9题。
7.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B.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增加
C.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8.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
A.土壤肥力较低 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C.大气温度较低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9.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小,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超载放牧导致植被破坏
7.A 8.B 9.C [第7题,根据植被类型的差异可以看出各植被所在海拔,总体来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A正确;从山顶到山脚植被覆盖度呈增大—减小—增大—减小趋势,但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减少,B错误;山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半山腰,也就是图中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区,但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并不是最高,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出山地各区域土层厚度,D错误。第8题,据图可知,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于荒漠草原区,所以落叶阔叶林区土壤肥力更高,A错误;落叶阔叶林区海拔较低,气温应较高,C错误;荒漠草原区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错误。新疆伊犁河谷以畜牧业为主,荒漠草原区植被多被用作饲料,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而落叶阔叶林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B正确。第9题,一定时期内,高山草甸区的光照、降水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B错误;冬季不适合在高山草甸区放牧,D错误;全球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会导致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减少,C正确。]
“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据此完成10~11题。
10.《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辍”,“锄”的核心作用是( )
A.清除杂草
B.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
C.增强土壤透气性
D.松动表土形成保温层,提高地温
11.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往往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 )
A.使土壤颗粒之间形成较好的毛细管,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
B.加快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C.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D.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
10.B 11.A [第10题,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因此“锄”的核心作用是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第11题,陇中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压实表土层可以使土壤颗粒之间形成较好的毛细管,促进下层土壤水分向表层运动,从而提高出苗率。]
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12~13题。
骆驼刺
12.骆驼刺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日较差大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13.骆驼刺所在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D.热带草原
12.C 13.B [第12题,地形平坦无法体现出来,A错误;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沙漠地区植被稀少,土壤贫瘠,B错误;沙漠地区降水少,多晴朗天气,气候干旱,日较差较大,C正确;该地气候干旱,地表景观以荒漠为主,水源短缺,D错误。第13题,骆驼刺所在区域属于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B正确。]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14~16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14.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15.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16.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14.C 15.C 16.C [第1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15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16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胡杨是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特有树种,具有喜光耐热、耐旱涝、耐盐碱的特点,对沙漠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强大的根系在土层内向四周延伸,并直达潜水面。下图示意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中根系的质量)的垂直分布。
(1)据图描述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森林群落一般由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组成,指出胡杨林群落在退化过程中最先消失的植物类型,并说明原因。
[答案] (1)总体上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地下80~100厘米处,最小值出现在地下0~20厘米处。(地下0~40厘米,随深度的增加根质量密度呈增大趋势;地下40~80厘米,随深度的增加根质量密度略微减小;地下80~100厘米,随深度的增加根质量密度迅速增大,出现高峰;在100厘米以下根质量密度迅速减小。)
(2)草本植物。原因:胡杨林群落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草本植物根系分布较浅,最容易因缺水而死亡。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6海洋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6海洋地理含解析,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5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5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4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4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