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学内容 (章节) | 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一节《稻作文化的印记》 | ||||
课程类型 | 新课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年段 | 初一 |
1、 2、 知识与技能 ① 描述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地理位置; ② 了解湄公河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3、 过程与方法 ① 小组合作,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② 结合图片与视频,探究湄公河地区人们的生活特征; 4、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② 培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 |||||
重点:湄公河平原益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 难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对当地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 |||||
讲授法、地图法、问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 |||||
(一)课堂导入 【情境导入】寻找前世之旅 【解说词】我叫香米,离家时身穿金色外套,我的前身是水稻,经过辗转来到了这里。记得我家光照充足,高温多雨,河网密布…… (二)课堂活动 锁定地理位置 【地图】 【定位】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地跨 泰国 、 越南、 老挝 、和 柬埔寨 等国家。 【小试牛刀】 1、湄公河平原大部分位于北纬10°—20°之间,位于(A) A.低纬度热带B.中纬度温带 C.高纬度寒带D.中纬度亚热带 2、世界上的水稻主要生产区集中在(B) A、非洲东海岸 B、东亚、东南亚 C、美洲西海岸 D、欧洲北部 探究自然条件 【图片】 【填空】 1.湄公河是冲积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湄公河平原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在每年的5月到10月;此时当地气温普遍较高,气候特点为高温多雨。 【思考】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纬度:地处低纬、阳光充足 气候:热带季风、高温多雨 水文: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思考】水稻生产需要的条件 1.高温、充足的阳光 2.潮湿、水分充足 3.平坦的土地、肥沃的土壤 【总结】湄公河平原人民根据本区域的自然环境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稻作生产,成为重要的水稻产区。这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 【小试牛刀】 1、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C) ①土壤深厚、肥沃②高温多雨 ③劳动力充足④水网密布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图片】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 【小试牛刀】
感受人文气息 【阅读】主要食物 【明确】东南亚国家饮食基本相同,主食是米饭。在越南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粉、米酒和粽子。 【图片】高脚屋 【表格】 【小试牛刀】 1、以木、竹为主要材料,用木桩做支撑,悬空架设的居民建筑主要分布在(D) A.美国中部平原B.亚马孙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湄公河平原 【图片】民俗 【介绍】越南水上木偶戏源于1009年,因当地遍布湖泊、池塘、水田,在农闲时,农民们便就地在水中搭棚,挥动木偶作为娱乐。 水上木偶戏的剧目,以农村生产、生活为主,例如插秧、水牛耕地、捕鱼孩童戏水等。 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的环节,如插秧、打谷。 【综合探究】湄公河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回答】都以种植水稻为主,都以人工劳动为主,劳动投入大,属于精耕细作类型,机械劳作少。 【小试牛刀】 1、下列说法符合湄公河平原居民生产和生活特点的是(D) A、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机器 B、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 C、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 D、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水稻的生产史书写了湄公河平原的文明史。敬畏自然、因地制宜是这里的人儿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摸索出来的真理! | |||||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一框 稻作文化的印记优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一框 稻作文化的印记优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思想,教学流程整体构架,学与教的过程,问题研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 家住平原第一框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 家住平原第一框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段落,侧重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2课 与山为邻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2课 与山为邻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知识梳理,火眼金睛,小试牛刀,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