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
展开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能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力争以生活化为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小组合作、课堂参与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设计依据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之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之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进行编写。第二单元单元的核心是从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方面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因此,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主要讲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在发展中继承,具体内容有: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介绍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总的来看,本课知识的难度不大,但与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尤其是“传统文化面面观”的内容。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以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感情。
三、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也已经了解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基础。另外,95后的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比较大,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适当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特点;解析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含义。
2.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设计:本课知识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难度不大,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2.学法设计:(1)自主学习法。通过案例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会自主学习。(2)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划分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探究,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及课程安排
1.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利用网络、教辅资料开发、收集和整理各种课程资源,并使用PPT制作教学课件及导学案。学生按照老师要求预习课本的相关知识。
2.课程安排:班级授课,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二)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体验生活(3分钟)
中秋节刚过去不久,相信大家对全家的团圆还有深刻的印象,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的一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西方的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充斥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尤其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却不被我们许多中学生欢迎。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保持自己的特色节日?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的内容。
2.自主学习,回归生活(12分钟)
第一环节:寻找传统文化(举例)
教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从横向看是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的第三课。那么从纵向看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的一课——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
教师:这里我们探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那么大家觉得哪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自主回答教师的提问。节日(春节、中秋)、故宫(建筑)、书法(兰亭集序、西安碑林)、戏曲(京剧、秦腔)、诸子百家的思想(和谐、仁、礼)。
第二环节:了解传统文化(表现)
教师: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板书)大家举了好多传统文化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处处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我们的课本和课堂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选取其中的几个角度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
(1)传统习俗(板书)
教师: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春节和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
学生:放鞭炮、吃月饼、赏月。等等。
教师:那么大家是怎样看待这些传统习俗的?它们是不是都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学生:鞭炮、烟花等带来空气污染,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
老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传统习俗?它们对个人和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又有怎样的地位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提问。
教师:传统习俗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列举了故宫的例子,它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除了故宫,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传统建筑?
学生:北京四合院、万里长城、苏州园林、蒙古包、布达拉宫。等等。
教师:作为陕西人,我们的家乡又有什么样的传统民居呢?
学生:陕北窑洞、关中的厦子房。
教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概括一下什么是传统建筑?它们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呢?
学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列举了兰亭集序、西安碑林、京剧、秦腔等例子,那么它们概括起来可以称为什么?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举例分析。
学生: 中国的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
(4)传统思想(板书)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41页的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除了“大同”思想,在我国还有“和为贵”的思想仍被继承,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思想和政策。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传统思想?它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和为贵”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它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合作探究,学会思考(25分钟)
第三环节:认识传统文化(特点)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四个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那么它们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什么共同点呢?
导学案合作探究一:传统文化既然有相对稳定性,就是固定不变的。(辨析)
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正文部分和相关链接,结合导学案合作探究一,按小组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提问。
教师:总结归纳。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建筑和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既保留基本特征,又因时而变)。
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即与时俱进则促进发展,一成不变则阻碍发展。
第四环节:评价传统文化:论传统、谈弃留(正确态度)
教师: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并不那么认同。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参照课本第43页的观点一、观点二及导学案合作探究二进行讨论。
导学案合作探究二:如今全国不少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学生“读四书五经”的热潮。对此,老师、家长、专家发表了他们的意见。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可以长期发挥作用。有的家长认为:读经占用正常课程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专家认为:开设“国学”课程束缚学生的天性,四书五经中不少糟粕的东西,与现代文明进步背道而驰。(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2)议一议:①燃放烟花:禁止?允许?②四合院:拆除?保留?③京剧:国粹?守旧?④传统思想:精华?糟粕?
学生:按小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合作探究,并进行观点陈述。
教师:(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①从社会角度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②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精华部分(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保持和发扬。糟粕部分(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移风易俗”,改造或剔除。
4.课堂总结,回归生活(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个话题。我们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节日的严峻挑战,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呢?请大家结合下面的资料,为我们家乡宝鸡未来的文化发展建言献策,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我们的家乡宝鸡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被誉为“炎帝故里、青铜之乡、佛骨圣地、社火之乡、周秦文明发祥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有代表性的有秦腔、社火、凤翔泥塑、年画、剪纸、法门寺、雍城遗址等等。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请你为宝鸡未来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注重生活和知识的结合。本教学设计力求以生活化为目标,理念新颖,选材恰当,内容充实,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授课过程中采取高效课堂小组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实例,尤其是宝鸡的传统文化,摆脱了空洞的政治理论说教,使课堂回归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主题和课程内容实现了恰当结合。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通过情景和实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社会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好的课堂不是教师把学生感动,而是学生把教师感动,课堂给学生机会,学生就会收获一份进步,也会给教师一份感动,这样在课堂中学生就会创设许多生成性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
但本课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能很好地引导和点播,教师也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对于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应变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也不够明确、简析。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断反思就会不断成长。所以,讲课我们都在路上!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实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概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教与学策略选择,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