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3 文化生活1 体味文化教案
展开《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作为全书的起始,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因此学好本课,才能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 ||
【学情分析】
| 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 ||
【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 ||
【课型结构】 | 新授课 | ||
【教学手段】 | 多媒体、电子白板 | ||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 ||
教学过程 | 设计说明 | ||
步骤一: 引入新课 | “文化”,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你能列举出一些跟它有关的词汇吗? 其实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化”。 | 通过设问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正题。 | |
步骤二: “品” 文 化 | 一、文化万花筒 探究共享: 1、五一放假期间,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文化活动? 2、回到校园,我们又会参加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归纳: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体现着文化,因此,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于今天,几千年前的先辈们他们有没有文化?有哪些东西也是文化? 归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即是无处不在,又是无时不在,说明文化具有普遍性。 4、文化有没有差异,表现在哪里? 归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说明文化具有特殊性。从刚才得探究中,其实可以发现,文化展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静态和动态文化之分。 |
将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兴趣,又使他们感受到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处不在,充分感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 |
步骤三: “识” 文 化
步骤四:
“析”
文
化
【板书 设计】
【课后 小结】
【课后 反思】
【课后
检测】
| 过渡:说了这么久,究竟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是什么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概念澄清:<<文化生活>>的 “文化”的界定。 2、特点: 探究:这里的山是文化吗? 通过画家之手把山变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归纳: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问题情景: “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 西装革履的男青年与稚气未脱的小学生,谁更有文化? 归纳:这里的文化指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2) 文化是一种素养 讨论: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却让礼仪之邦丢了面子。面对礼仪之邦的尴尬,应该怎么办? 归纳:学生可以从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的角度谈解决问题的办法。 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赞成这种观点吗?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文化的力量 视频:《中国诗词大会》选手白茹云 问题:尽管患了重病,但她依然乐观面的生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在白茹云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是文化让一个人能乐观面的病痛,坚强面对生活。 提问;其实文化的力量,不光体现在对个人的影响上,还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举例:女排奥运夺冠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励着中国人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探究:文化对个人和社会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观点对吗? 归纳:文化有先进健康和落后腐朽之分,文化具有双重性。 动脑动手: 自己去调查,搜集、整理校园及其周边存在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现象,并写出宣传积极文化,改革消极文化的文明标语。
文化现象:无处、无时不在 文化万花筒 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文化形式:丰富多彩
内涵: 体味文化 文化是什么 特点:
对个人成长 文化的力量 对社会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文化是一个万花筒,了解了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文化的量。希望同学们今天努力学习文化,明天做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
本课教学设计从学生身处的文化氛围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万花筒”,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剖析和理解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去“体味文化”,而不是“灌输文化”。本框题教学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用了电子白板,利用了平板电脑,达到师生同屏互动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了深度融合。整个教学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些地方的处理有待提高。平板电脑没有充分利用,其实在最后学生制定文明警示语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平板电脑再推送一次。另外,整个教学中师生一问一答多,回答问题的学生过于集中,等等这些问题妨害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精神,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
1、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握文化的特点。从而提炼概括,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引导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将此问题发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先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将小组的答案汇总,由组长再推送给老师,提交完毕,对八个小组的答案进行点评,实现同屏互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效果。 1、理解文化对个人、对国家、民族产生的影响。充分感受文化的力量。
2、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理解文化作用的两重性。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3、通过让学生设计警示标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 |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1 感受文化影响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1 感受文化影响教案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化影响的来源及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课堂总结 拓展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1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1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化“万花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