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的途径 (3)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253247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的途径 (3)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253247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的途径 (3)教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253247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课时安排,课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内容。本课是整个第二单元的收官内容,是第二单元中第三课文化多样性,第四课内容文化的传承的落脚点,也是对前框内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具体化。本节课也可以作为承接第一、二单元,开启第三、四单元的重要过度内容。文化创新就其内容本身而言是个热门问题,怎样进行文化创新,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探寻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选用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运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模式,使学生掌握本节知识。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于教材中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也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学生对文化创新中处理两个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等内容不能够全面理解,缺乏对本节课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以上存在问题教师应加以重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主动展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文化创新的途径;2、理解: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在批阅中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系统精讲,利用多媒体及典型案例,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总结等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点,获取一定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警惕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用包容博大的胸怀看待文明间交流,警惕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实践。(2)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教学难点:(1)如何如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五、教法学法:1、教法:案例教学法、系统归纳法等2、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案、教材、预习题册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课型:新课九、课前预习作业:(一)填空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 。3、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内涵: 。4、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要求: ; 。(二)判断对错(标注错误原因)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 )3、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就是指文化的趋同。( )4、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必须坚决抵制。( )(三)连线题守旧主义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 拒绝接受新文化民族虚无主义 根本否认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 拒绝任何外来文化 十、教学过程:(一)预习评价反馈(3分钟)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待进步小组:待进步个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要求学生不清楚;2、判断题2、3、4、问学生无法明确表述其错误原因;3、连线题学生对四种错误倾向区分存在问题。(二)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知道了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不仅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既然文化创新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或者说我们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文化创新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一起探究今天的新课:(板书)5.2文化创新的途径(三)教师精讲(15分钟)师:通过课前预习,文化创新有哪些途径?生: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师:那么在这些途径中,哪个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生:社会实践。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才、动力、根本目标、检验标准,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作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是无法创作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作品的;而且本课P52、P53中其他两个途径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这都说明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师:(过渡)仅仅立足于社会实践,就能实现文化创新吗?还需要怎样做?生:仅仅立足社会实践不能够实现文化创新,还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师:继承传统,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我们如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我们如何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如何创造当代文化,文化创新的这一途径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多媒体展示,学生在书上勾划知识点)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要求: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师: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那么继承与发展(创新)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此说明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并不矛盾。除此之外,我们在处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时要注意不要陷入两种错误倾向:①我们不能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接接受任何新文化,这样容易陷入守旧主义;②我们不能一味推崇新文化,而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样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师: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从纵向角度(古今文化)让我们在文化继承中实现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的另一个基本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则是从横向的角度(中外文化)让我们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实现文化创新。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的内涵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学生在书上勾划知识点)(1)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2)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3)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师:(总结)可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并不意味着文化走向趋同,反而使得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那么,我们在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说我们在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要怎样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呢?(多媒体展示,学生在书上勾划知识点)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求:(1)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2)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师:在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不要陷入两种错误倾,即:抵制外来优秀文化,容易陷入封闭主义错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容易陷入民族虚无主义错误。师:我们前面提到的四种错误倾向同学们要区分清楚,克服这四种错误倾向,同时,文化创新要坚持一个正确方向,那么,如何坚持正确方向呢?(多媒体展示,学生在书上勾划知识点)(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3)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师:坚持正确方向的措施可结合文化创新的途径进行归纳。(精讲过程板书) 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继承 传统文化 守旧主义 克服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 当代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借鉴 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创 克服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发展 民族文化 封闭主义新 师:(过渡)同学们以上是本节课重要知识点,老师结合大家的预习结果,进行了知识点的梳理与精讲,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课堂探究,一起巩固本节课知识点。(四)课堂探究(20分钟)小组合作探究一:材料一:《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的各色传统美食文化,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为制作这部大型纪录片,摄制组历时半年时间,行程40多万公里,走访拍摄近150个地点,足迹遍布了全国各个省份,累积了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材料二:《舌尖上的中国》首次使用高清设备微距拍摄,MV式的镜头和剪辑,使食物垂涎欲滴的视觉效果展现的非常逼真,让观众更好的了解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精致,这是以前中国纪录片所不能比拟的。除此之外,《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BBC(英国广播公司)并依据西方美食学的理论进行建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细节表达方式更贴近观众,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收到了中外观众的喜爱。阅读材料,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极高收视率的原因?(答案总结)(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通过大量的走访拍摄,搜集大量素材,创造了艺术精品。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该节目在继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理念及设备,将中国饮食文化新的内涵以全新的手法进行了诠释。(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该节目借鉴了西方美食学理论,以及先进技术,获得了巨大成功。小组合作探究二:材料三:对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些观众认为中国太大,片子的空间跨度跳跃也很快,不了解中国地理的观众,可能反应不过来。为此,有人认为,要扩大《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外的影响力,应该了解外国人的饮食文化,全盘照搬外国的东西。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这启示我们在文化创新中该如何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答案总结)此观点是片面的。(1)实现文化创新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但也要注意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2)在发展创造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探究过程:1、教师组织十个小组积极合作探究,确定每小组的记录人,将小组成员的讨论结果整理在本子上;2、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3、确定小组发言人,探究活动结束后,主动举手发言,亮明观点。4、教师选择另一组学生发言人对前一组阐述观点进行点评;5、教师针对学生发言及点评情况,再次点评给发言小组适当予分,并展示标准答案。(五)课堂检测(2分钟)1、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例如,他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这说明( C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我们应积极尝试不同的草本植物2、“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此,文化发展要永无止境地创新。要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 D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精神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错误,这是因为( A )A.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C.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D.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十一、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十二、板书设计文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三条途径 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化 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两个关系创 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一个方向: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新十三、作业布置1、本节知识点记忆2、课时增效作业1-8选择题,第9主观题。十四、课后反思(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实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题,课型,课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