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课件ppt
展开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或许) 3.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4.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喂
其真无马耶: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2.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驱赶)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1.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4.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用法不同。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作者看来,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不会,尽管人才需要别人赏识,需要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但作为千里马的人才应该主动创造环境,要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也要自己发光。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毛遂自荐的方式。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呈现出来。可以暂当卧龙,等待机遇一举成名;“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打造新局面吧。
(一)(二)千里马遭遇埋没——食马者不知(愚妄无知)(三)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全文主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反面展开议论)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获奖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获奖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23马说教学课件pptx、23马说探究积累课件pptx、课文朗读-八语下-23马说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ppt课件
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备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测,相互释疑,写作背景,互动论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